司馬錯在秦國的統一過程中有哪些貢獻?為何沒有封侯拜相?

司馬錯在秦國的統一過程中有哪些貢獻?為何沒有封侯拜相?

縱觀整個秦國曆史,忠臣良將輩出,百里奚、商鞅、樗裡疾、張儀、白起、王翦、蒙恬等都為秦國的大一統立下了不是功勳。但是,中間有一員將領,雖然沒有聲名遠播,其發揮的歷史作用確實舉足輕重的,他就是秦國伐蜀名將司馬錯。

司馬錯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將領,是秦國的三代元老,他一生東征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司馬錯最著名的就是建議秦惠文王伐蜀,並親自帶兵滅亡蜀國,隨後又多次出兵鎮壓蜀國叛亂,可以說為秦國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之後在攻打魏國時,司馬錯更是一路率軍攻到魏國河內。

據史料記載,司馬錯,生卒年不詳,秦國少梁(今陝西韓城南)人,史學家司馬遷八世祖,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司馬錯的祖籍在齊國,他的祖先是兵家赫赫有名的司馬穰苴!司馬氏是齊國田氏的後裔,因為司馬穰苴為齊國擊敗了晉國、燕國的入侵,所以官拜大司馬,其子孫後代以司馬為氏!司馬穰苴晚年被齊景公猜忌而遭到罷免,他的部分後代遷移到晉國河西之地為生。後來河西之地成為了秦國領土,因此這部分司馬氏後裔成了秦人!

司馬錯學屬縱橫家。曾跟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率軍滅亡蜀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領隴西軍南下東攻楚國,迫使楚國獻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其後事蹟不詳。

司馬錯在秦國的統一過程中有哪些貢獻?為何沒有封侯拜相?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巴國和蜀國互相攻打,都來向秦國告急求救。秦惠文王想出兵攻打蜀國,但顧慮道路險峻難行,並恐怕韓國可能會前來侵犯,所以猶豫不決。

司馬錯與張儀在秦惠文王面前爭論不休,張儀主張應先攻打韓國,司馬錯力排張儀之議,認為攻打韓國將導致諸侯聯合對抗秦國,攻打蜀國則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實軍備,還可佔據有利地勢順水而下攻打楚國。秦惠文王採納司馬錯的建議,決定出兵攻打蜀國。同年秋天,司馬錯與張儀、都尉墨等率軍從石牛道出兵攻打蜀國,與蜀國軍隊在葭萌(今四川廣元)交戰,蜀王兵敗逃到武陰(今四川彭山東)。同年十月,秦軍滅亡蜀國 將蜀王貶號為蜀侯,而任命陳莊出任蜀國相國。

秦國吞併蜀國以後,為巴蜀派去能工巧匠,興修水利勤侍農桑,使沃野千里的巴蜀豐腴之地變成了秦國的天下糧倉,從此秦國更加富庶和強盛。在往後的與山東列國征戰以及兼併六國的過程中,巴蜀為秦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食、兵源等後勤保障,鑑定了秦國一統的物質基礎。

蜀國被攻佔後,各地叛亂一直不斷,司馬錯受秦王之命帶兵蜀地討伐怕叛軍。秦昭襄王時期,司馬錯被封為國尉,掌軍事最高權力。司馬錯受命攻打魏國,成功佔領魏國軹地。同年又起兵韓國,攻陷韓國鄧地。幾年後,司馬錯奉秦王之命攻打楚國,司馬錯帶著軍隊翻山越嶺地來到楚國後方,在楚國毫無防備時擊敗楚軍,一路打到楚國國都,佔領了楚國大片國土。

作為一個戰功赫赫的大將軍,司馬錯最後的結局又是怎麼樣的呢?為何沒有被秦王封侯拜相,甚至在《史記》中連傳記都沒有?秦惠文王曾問政於商鞅,“商君之後,將相何在?”衛鞅將自己當年留在函谷的司馬錯舉薦給了秦王。“兵事,函谷守將司馬錯,有將略之才,可始任國尉,再任上將軍”。按理說,得到商君的極力舉薦,該是司馬錯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其實不然。司馬錯後來的確被封為國尉,後升為上將軍,但是封侯拜相卻與他卻是鏡花水月。

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即位,這位聲稱要“通三川、窺二週”的秦王喜好武力,竟然自封為上將軍,親自率軍打仗,這時的司馬錯只能是跟在秦武王后面衝鋒陷陣了。等到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即位,秦國國內又有了很多新生力量的崛起,司馬錯雖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卻不得不為這些秦國新貴讓路。於是從國尉降為左更,又從左更降為毫無實權的客卿。一個戰力、謀略和忠誠領先於時代的英雄將軍,竟然從此被淹沒在歷史大河!

司馬錯在秦國的統一過程中有哪些貢獻?為何沒有封侯拜相?

司馬錯的後人在秦國少梁定居,成為秦國的貴族。司馬遷在《太史公記·自序》中說:“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當週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

按照其自述,司馬氏的遠祖可以追溯到顓頊時的重黎,重黎的後代分散到了衛國、趙國、秦國。在秦國出名的有滅蜀名將司馬錯,錯之孫司馬靳跟隨白起參加長平之戰,後來又與之一起被賜死。

在西漢的前期,司馬氏是重要的豪強士族,司馬安兄弟同時擔任二千石的有十人,他是漢武帝為太子時親信。司馬遷不僅有任安、田仁等中下層的朋友,也有楊敞、司馬安這樣的豪強親戚、同宗,還有李氏、馮氏、蘇氏等士族友人。

至於一代名將司馬錯為何在《史記》中沒有傳記,大概也是司馬遷作為其後人,擔心為祖先在史書中立傳,會遭到後世的詬病而有意為之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