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物:理財子公司

新事物:理財子公司

截至2018年12月,已有包括五大行在內的18家銀行董事會通過了理財子公司設立議案。銀行理財子公司擁有全新的金融牌照,將與公募基金的部分業務展開直接競爭,但定位的差異決定了二者在短期內不會趨同;與理財事業部相比,理財子公司實現了表內外資產的進一步隔離,子公司專業化經營運作有利於實現理財規模擴張及銀行投資能力的加強,對銀行股估值有長期提振作用。

具有理財子公司設立資格的上市銀行:共19

新事物:理財子公司

理財子公司的意義:專業化的里程碑,擁抱直接融資時代

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對於商業銀行意義重大。首先,理財子公司是銀行理財專業化轉型的里程碑。銀行理財業務自2004年誕生以來快速發展,目前規模達到20萬億元以上,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但募短投長的資金池運作、提供隱性保本承諾、多層嵌套加槓桿等行為也使得近幾年理財淪為存款的替代品、表外放貸的工具,距離資管業務“代客理財”的本質漸行漸遠。在理財子公司這一專業化法人主體的管理框架下,銀行理財有望實現專業化轉型。

行理財子公司和理財事業部的監管對比:理財子公司具有多項優勢

新事物:理財子公司

其次,銀行理財將藉助子公司轉為主動管理,推進資產的標準化,順應直接融資大趨勢。銀行作為間接融資的主角,資管業務也長期具有間接融資的特性,資產標準化程度較低,主動管理能力不足。目前我國間接融資佔比過高,2018年1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中直接融資(=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存款類金融機構資產支持證券)為18%。據證監會統計,G20國家直接融資佔比(存量法)大多在60%以上,大幅高於我國。直接融資作為時代大趨勢,已得到國家的重視。2017-2018年多份重要文件均對直接融資表示重視。理財子公司則是銀行參與直接融資市場的重要入場券。

理財子公司VS公募基金:有優勢有劣勢,二者差異化競爭。

募資端:產品與公募基金標準統一,擠佔部分基金代銷渠道

理財產品銷售基本實現了與公募基金的同一標準,銀行渠道為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優勢奠定了基礎。公募基金最低申購金額較靈活,且可在互聯網、銀行、券商等多種渠道銷售;而理財新規實施前,一般個人類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金額為5萬元,且只能在銀行業金融機構銷售。而理財子公司時代,銀行理財同樣不設置銷售起點金額、銷售渠道擴大、首次購買無需面籤,在產品銷售方面與公募基金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線,銀行理財有望實現對公募基金部分客戶的搶奪。

公募基金與銀行理財的銷售對比:銀行公募理財與公募基金銷售基本實現同一標準

新事物:理財子公司

投資端:理財子公司投資範圍更大,流動性約束更小

理財子公司可發行公募、私募兩種產品,與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的產品體系一致。《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規定,根據募集方式的不同,銀行理財產品可分為公募理財產品和私募理財產品,理財子公司可按規定發行兩種產品。公募基金公司除直接發行公募基金產品外,還可通過基金子公司發行私募資管產品,因此理財子公司可近似等同於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兩塊牌照。

公募理財產品將主要影響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對股票基金的影響有限。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是最重要的兩類公募基金產品,截至2018年Q3,二者資產規模分別佔基金行業的61.81%、14.28%,合計超過75%。而銀行長期是大額存單、短期債券逆回購、利率債投資的參與者,具有豐富的投資經驗。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現金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與公募基金存在同質性,有望搶佔公募基金同類產品的市場份額。在權益類產品領域,由於銀行客戶風險偏好較低,理財子公司的股票投研能力暫時不足,理財子公司發行權益類產品將會相對謹慎,因此股票基金將受衝擊較小。

公募基金與銀行理財的投資範圍對比:理財子公司可投非標

新事物:理財子公司

現在引流理財資金入市時機是否成熟?

首先,零售市場投資者風險偏好改變需要一定的時間,過去銀行理財投向股市主要以私募理財產品為主,面對的是部分能夠接受較高產品風險的客戶。而公募理財的特徵是不特定群體,受眾廣,理財客戶能否接受股票投資帶來的淨值波動是主要問題。其次,我國投資者教育相對滯後,資管新規推進資管行業迴歸代理人本質,投資者既要“風險自擔”,也要“收益自享”,然而目前我國理財產品投資者中,個人客戶佔比高達67%,公募理財投資者是否仍然存在剛兌預期?是否能夠清楚認知股票型理財產品投資風險?我國投資者教育程度仍然有待持續改善。此外,銀行資金體量大,如果不加限制進入股票市場,在市場轉暖時,是否有可能進一步加劇股票市場波動?助漲助跌,影響股票市場穩定性,是後續需持續關注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