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跌得這麼慘,還有戲嗎?

導讀

虛擬貨幣頭戴未來貨幣的光環,在技術高手層層包裝和資本玩家興風作浪下,將金融的本質發揮到了極致。

比特幣跌得這麼慘,還有戲嗎?

1

比特幣遭重挫,區塊鏈“被連坐”

比特幣掉落神壇。

相較於2017年一路狂飆逼近2萬美元,2018年比特幣轉眼就墜入地獄。

年初,比特幣行情就露出“凶兆”,從1月6日的17178美元暴跌至2月6日最低5873美元,雖然之後一度反彈至1萬美元以上,但市場已成驚弓之鳥,僅5月就下跌近20%。若以此輪最高19783美元計算,短短六個月暴跌2/3以上,可謂“腰斬之後是膝斬,竟還到了腳踝斬”。

6月5日比特幣第300次被“宣告死亡”,僅加密貨幣市值蒸發就超5000億美元,國內九成以上ICO在非法定性下灰飛煙滅。

然而,這還只是序幕。9月比特幣價格開啟震盪模式;11月份比特幣更是如墜深淵。

自11月19日開始,比特幣從5600美元連續跌至3500美元,跌幅達到38%,刷新年內最低點,相比2017年12月18日比特幣價格觸及歷史峰值,不到一年時間比特幣跌幅近85%。

虛擬貨幣風雨飄搖,區塊鏈雖然也受牽連,熱度遠不如年初,但投融資仍有所增長。根據零壹財經·零壹智庫發佈《2018年11月全球金融科技發展指數(GFI)與投融資報告》,在金融科技領域,11月獲投融資筆數超兩位數的僅有區塊鏈和支付領域,分別獲26筆和11筆融資。

其中,區塊鏈熱度還在11月小幅回暖。投融資筆數停止下滑,小幅度提升至26筆,環比增長44.4%;只是融資總金額降至11.2億元(為2018年的第二低值),環比下降52.5%。

顯然,相比數字貨幣,投資人對區塊鏈的信心更強一些。

如此,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從狂漲到暴跌,以及區塊鏈仍保持一定溫度,兩者的底牌究竟是什麼?

比特幣跌得這麼慘,還有戲嗎?

2

比特幣的軟肋

毋庸置疑,比特幣的暴跌,導火索是政府監管收緊戳破了泡沫。因為ICO引發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犯罪行為,國內叫停ICO、清理整頓ICO平臺。這一禁令蔓延到印度、以色列等,不單日韓翻臉要清理整頓,美國證監會多次警告投資者不要向ICO投資,就連歐盟也坐不住了,對虛擬貨幣實行更嚴格的金融監管。如此遭遇政策封殺,比特幣又豈能不應聲下跌?

多數國家尚且不承認比特幣的合法性,僅憑索羅斯所言:“貨幣應該是一個穩定的價值儲備,沒有人會使用一天價格波動率超過25%的貨幣給員工支付工資”,就讓比特幣坐不上貨幣的寶座。

即便德國承認比特幣是貨幣,日本將其認定為資產,也擋不住技術漏洞帶來的安全隱患。

僅2018年上半年就有11億美元加密貨幣被盜,年初日本Coincheck遭遇黑客入侵損失5.3億美元,以致有專家預言日本或因比特幣龐氏騙局成為世界最大的一片韭菜地。

更何況,區塊鏈等技術基礎尚不成熟,僅是因為內存不夠導致交易擁堵,就讓比特幣交易時間高達平均78分鐘。

再加上,“挖礦”在算力不足、耗電巨大下越來越吃力,比特幣的生產、消費無以為繼。

於是,比特幣,若論技術,遠未成熟;若論市場,上躥下跳;說是貨幣,卻難當大任;說是資產,安全又難以保障。如此前景不明,市場動輒用腳投票也就在所難免。


比特幣跌得這麼慘,還有戲嗎?


3

比特幣的金融異變

比特幣出身互聯網的蠻荒之地,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而具有了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不可偽造等特徵,可謂區塊鏈技術第一個最成功的應用。

照理,比特幣基於計算機代碼而生,發行受控於軟件算法,技術將決定其發展。卻未料,比特幣一誕生就被賦予了顛覆央行的美好願望,僅是自我創造貨幣及對紙幣的替代就帶來無限想象空間,以致有了現實炒作投機的基礎。

因為從技術角度看,不單現有算力及信息技術尚不能支撐比特幣大規模使用,而且,區塊鏈技術的實質應用尚不完善,也未形成很好的盈利模式,以此為基礎的比特幣架於空中閣樓之上自然重心不穩。

可偏偏,市場看的就是預期,即使對技術看不懂,一旦市場信了也就著了魔,在概念炒作下吸引資本蜂擁而至,導致比特幣急速膨脹,並逐漸脫離技術等現實基礎自我延伸、自娛自樂。

由此,虛擬貨幣頭戴未來貨幣的光環,在技術高手層層包裝和資本玩家興風作浪下,將金融的本質發揮到了極致。

不單比特幣成了“風口的豬”,就連區塊鏈都群魔亂舞!從期貨玩家到微商團隊,從“中國大媽”到“門外漢”,都競相沾邊區塊鏈,加入虛擬貨幣陣地,在各種場景製造概念,以致幣圈像20多年前的期貨市場那樣混亂,信息不對稱導致各種套利空間,更不乏坐莊等黑箱操控,就連法治規範的美國都深陷數字貨幣價格操控調查中。中國之亂就可想而知,竟亂到監管層只能快刀斬亂麻全部取締了!


比特幣跌得這麼慘,還有戲嗎?


4

顛覆之力尚未形成,走火入魔先行

不管是虛擬貨幣的金融化還是區塊鏈的泡沫化,映射的恰恰是全球資產價格不均衡及資產泡沫化的不公平,甚至包括全球央行無限制印刷貨幣的掠奪性。

且不說,2008年以來的這場危機,導火索就是華爾街金融衍生過度,當時全球衍生品一度高達600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10倍,僅為抵禦危機,政府變本加厲開動印鈔機就讓貨幣洪水滔天,單是中美兩國十年就投放了27萬億美元左右。

而相較於美國十年M2翻倍(2017年美元M2餘額為13.8萬億美元),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截止2018年10月末M2餘額179.56萬億元,十年暴增132.06萬億元。

如此,一手金融原罪,一手政府原罪,紙幣被玩壞了,民眾想反抗卻受縛於國家意志,最終還是區塊鏈技術開了這道口子——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橫空出世,是對傳統貨幣體系的討伐、對國家機器的抗爭,進而開啟了顛覆法幣的征程。

這確實帶有時代進步性,但這種民間反抗在現階段恰恰又是無力的,甚至走火入魔。

或許比特幣的初衷還只是一個新的電子現金系統,但從以太坊到比特幣黃金,各種ICO恰恰打開了類似股市IPO的融資新渠道。

只不過,股市IPO拿錢買股權尚有規矩可言,ICO則根本沒有公認規則,先發布項目眾籌,再發行新代幣作為回報,而這些新代幣又能進入二級市場流通,等於變相的金融證券化。

而且,每次ICO,項目還沒做出來,錢就印出來交易了,相當於產生了一個又一個能發貨幣的央行,這也難怪專家質疑,這只是一場偽裝成貨幣政策技術突破的證券投機遊戲罷了!

比特幣跌得這麼慘,還有戲嗎?

5

新舊交替尚待時日


虛擬貨幣顯然是當下金融肆意衍生與政府濫發貨幣的“照妖鏡”,卻同樣在未擺脫金融原罪和政府原罪下把自己扭曲成了“金融怪獸”,尤其是區塊鏈帶來的“Token”(代幣)讓整個市場處於金融遊戲中,並遊離於監管之外,政府又豈能置之不理?

畢竟,區塊鏈技術無罪,比特幣本想創造新貨幣,結果創造了新商業。因為區塊鏈是製造信任的機器,具有追蹤任何價值的能力:從貨幣到地產,從藝術品到股票,一旦建立分佈式賬簿,並將比特幣及代幣僅當作商品,就可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所有商業中。

這恰恰意味,區塊鏈經歷比特幣的1.0版本、以太坊的2.0版本(智能合約即可編程貨幣),或將進入“區塊鏈+”的3.0版本,全面為實體經濟服務。

2018年即是區塊鏈爆發的元年,僅上半年從PC端區塊鏈到虛擬的純手機端挖礦,再到區塊鏈越來越多與行業結合,已擋不住數字資產的生產、儲存、消費的大勢。就連央視都給出官方態度,不單將區塊鏈作為互聯網的第二個時代,更預估其價值是互聯網的十倍。

因為區塊鏈不止於比特幣替代法幣的野心,更在顛覆金融和實體世界的規則。僅是每天上百億美元資金的湧入就可能在2-3年內誕生一個幾十萬億美金的全球性數字貨幣資本市場,超越股市等傳統資本市場。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說人工智能是在提升效率,提升現有世界的生產力,那麼區塊鏈則將改變生產關係,改變原來人與人合作、信任的關係,以及人與人溝通的機制,最終體現在力量的轉移,即由中心化的機構和組織轉移到去中心化的合約上。

未來物聯網時代,萬物互聯僅憑合約就能自行運作與管理,由此人類社會將在突破信用屏障下徹底改頭換面。

以此再看當下比特幣、區塊鏈的弔詭,無疑體現的是新舊經濟的衝突與新舊時代切換的落差。

比特幣、區塊鏈代表著萌芽,但真正化解相關問題併成氣候並非朝夕之間。這就不難預判,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作為工業經濟和資本主義300年大拐點的一個映射,尋錨之旅或將長達半個世紀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