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跌得这么惨,还有戏吗?

导读

虚拟货币头戴未来货币的光环,在技术高手层层包装和资本玩家兴风作浪下,将金融的本质发挥到了极致。

比特币跌得这么惨,还有戏吗?

1

比特币遭重挫,区块链“被连坐”

比特币掉落神坛。

相较于2017年一路狂飙逼近2万美元,2018年比特币转眼就坠入地狱。

年初,比特币行情就露出“凶兆”,从1月6日的17178美元暴跌至2月6日最低5873美元,虽然之后一度反弹至1万美元以上,但市场已成惊弓之鸟,仅5月就下跌近20%。若以此轮最高19783美元计算,短短六个月暴跌2/3以上,可谓“腰斩之后是膝斩,竟还到了脚踝斩”。

6月5日比特币第300次被“宣告死亡”,仅加密货币市值蒸发就超5000亿美元,国内九成以上ICO在非法定性下灰飞烟灭。

然而,这还只是序幕。9月比特币价格开启震荡模式;11月份比特币更是如坠深渊。

自11月19日开始,比特币从5600美元连续跌至3500美元,跌幅达到38%,刷新年内最低点,相比2017年12月18日比特币价格触及历史峰值,不到一年时间比特币跌幅近85%。

虚拟货币风雨飘摇,区块链虽然也受牵连,热度远不如年初,但投融资仍有所增长。根据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发布《2018年11月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指数(GFI)与投融资报告》,在金融科技领域,11月获投融资笔数超两位数的仅有区块链和支付领域,分别获26笔和11笔融资。

其中,区块链热度还在11月小幅回暖。投融资笔数停止下滑,小幅度提升至26笔,环比增长44.4%;只是融资总金额降至11.2亿元(为2018年的第二低值),环比下降52.5%。

显然,相比数字货币,投资人对区块链的信心更强一些。

如此,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从狂涨到暴跌,以及区块链仍保持一定温度,两者的底牌究竟是什么?

比特币跌得这么惨,还有戏吗?

2

比特币的软肋

毋庸置疑,比特币的暴跌,导火索是政府监管收紧戳破了泡沫。因为ICO引发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国内叫停ICO、清理整顿ICO平台。这一禁令蔓延到印度、以色列等,不单日韩翻脸要清理整顿,美国证监会多次警告投资者不要向ICO投资,就连欧盟也坐不住了,对虚拟货币实行更严格的金融监管。如此遭遇政策封杀,比特币又岂能不应声下跌?

多数国家尚且不承认比特币的合法性,仅凭索罗斯所言:“货币应该是一个稳定的价值储备,没有人会使用一天价格波动率超过25%的货币给员工支付工资”,就让比特币坐不上货币的宝座。

即便德国承认比特币是货币,日本将其认定为资产,也挡不住技术漏洞带来的安全隐患。

仅2018年上半年就有11亿美元加密货币被盗,年初日本Coincheck遭遇黑客入侵损失5.3亿美元,以致有专家预言日本或因比特币庞氏骗局成为世界最大的一片韭菜地。

更何况,区块链等技术基础尚不成熟,仅是因为内存不够导致交易拥堵,就让比特币交易时间高达平均78分钟。

再加上,“挖矿”在算力不足、耗电巨大下越来越吃力,比特币的生产、消费无以为继。

于是,比特币,若论技术,远未成熟;若论市场,上蹿下跳;说是货币,却难当大任;说是资产,安全又难以保障。如此前景不明,市场动辄用脚投票也就在所难免。


比特币跌得这么惨,还有戏吗?


3

比特币的金融异变

比特币出身互联网的蛮荒之地,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而具有了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等特征,可谓区块链技术第一个最成功的应用。

照理,比特币基于计算机代码而生,发行受控于软件算法,技术将决定其发展。却未料,比特币一诞生就被赋予了颠覆央行的美好愿望,仅是自我创造货币及对纸币的替代就带来无限想象空间,以致有了现实炒作投机的基础。

因为从技术角度看,不单现有算力及信息技术尚不能支撑比特币大规模使用,而且,区块链技术的实质应用尚不完善,也未形成很好的盈利模式,以此为基础的比特币架于空中阁楼之上自然重心不稳。

可偏偏,市场看的就是预期,即使对技术看不懂,一旦市场信了也就着了魔,在概念炒作下吸引资本蜂拥而至,导致比特币急速膨胀,并逐渐脱离技术等现实基础自我延伸、自娱自乐。

由此,虚拟货币头戴未来货币的光环,在技术高手层层包装和资本玩家兴风作浪下,将金融的本质发挥到了极致。

不单比特币成了“风口的猪”,就连区块链都群魔乱舞!从期货玩家到微商团队,从“中国大妈”到“门外汉”,都竞相沾边区块链,加入虚拟货币阵地,在各种场景制造概念,以致币圈像20多年前的期货市场那样混乱,信息不对称导致各种套利空间,更不乏坐庄等黑箱操控,就连法治规范的美国都深陷数字货币价格操控调查中。中国之乱就可想而知,竟乱到监管层只能快刀斩乱麻全部取缔了!


比特币跌得这么惨,还有戏吗?


4

颠覆之力尚未形成,走火入魔先行

不管是虚拟货币的金融化还是区块链的泡沫化,映射的恰恰是全球资产价格不均衡及资产泡沫化的不公平,甚至包括全球央行无限制印刷货币的掠夺性。

且不说,2008年以来的这场危机,导火索就是华尔街金融衍生过度,当时全球衍生品一度高达60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0倍,仅为抵御危机,政府变本加厉开动印钞机就让货币洪水滔天,单是中美两国十年就投放了27万亿美元左右。

而相较于美国十年M2翻倍(2017年美元M2余额为13.8万亿美元),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截止2018年10月末M2余额179.56万亿元,十年暴增132.06万亿元。

如此,一手金融原罪,一手政府原罪,纸币被玩坏了,民众想反抗却受缚于国家意志,最终还是区块链技术开了这道口子——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横空出世,是对传统货币体系的讨伐、对国家机器的抗争,进而开启了颠覆法币的征程。

这确实带有时代进步性,但这种民间反抗在现阶段恰恰又是无力的,甚至走火入魔。

或许比特币的初衷还只是一个新的电子现金系统,但从以太坊到比特币黄金,各种ICO恰恰打开了类似股市IPO的融资新渠道。

只不过,股市IPO拿钱买股权尚有规矩可言,ICO则根本没有公认规则,先发布项目众筹,再发行新代币作为回报,而这些新代币又能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等于变相的金融证券化。

而且,每次ICO,项目还没做出来,钱就印出来交易了,相当于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能发货币的央行,这也难怪专家质疑,这只是一场伪装成货币政策技术突破的证券投机游戏罢了!

比特币跌得这么惨,还有戏吗?

5

新旧交替尚待时日


虚拟货币显然是当下金融肆意衍生与政府滥发货币的“照妖镜”,却同样在未摆脱金融原罪和政府原罪下把自己扭曲成了“金融怪兽”,尤其是区块链带来的“Token”(代币)让整个市场处于金融游戏中,并游离于监管之外,政府又岂能置之不理?

毕竟,区块链技术无罪,比特币本想创造新货币,结果创造了新商业。因为区块链是制造信任的机器,具有追踪任何价值的能力:从货币到地产,从艺术品到股票,一旦建立分布式账簿,并将比特币及代币仅当作商品,就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所有商业中。

这恰恰意味,区块链经历比特币的1.0版本、以太坊的2.0版本(智能合约即可编程货币),或将进入“区块链+”的3.0版本,全面为实体经济服务。

2018年即是区块链爆发的元年,仅上半年从PC端区块链到虚拟的纯手机端挖矿,再到区块链越来越多与行业结合,已挡不住数字资产的生产、储存、消费的大势。就连央视都给出官方态度,不单将区块链作为互联网的第二个时代,更预估其价值是互联网的十倍。

因为区块链不止于比特币替代法币的野心,更在颠覆金融和实体世界的规则。仅是每天上百亿美元资金的涌入就可能在2-3年内诞生一个几十万亿美金的全球性数字货币资本市场,超越股市等传统资本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说人工智能是在提升效率,提升现有世界的生产力,那么区块链则将改变生产关系,改变原来人与人合作、信任的关系,以及人与人沟通的机制,最终体现在力量的转移,即由中心化的机构和组织转移到去中心化的合约上。

未来物联网时代,万物互联仅凭合约就能自行运作与管理,由此人类社会将在突破信用屏障下彻底改头换面。

以此再看当下比特币、区块链的吊诡,无疑体现的是新旧经济的冲突与新旧时代切换的落差。

比特币、区块链代表着萌芽,但真正化解相关问题并成气候并非朝夕之间。这就不难预判,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作为工业经济和资本主义300年大拐点的一个映射,寻锚之旅或将长达半个世纪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