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公子”張伯駒有難,妻子潘素為何不肯變賣古董字畫救他?

一個人,他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與同行者有關。

人與人的相互影響中,尤以男女關係為最甚。一段情愛,可以成就彼此,也可以毀滅彼此。成就還是毀滅,全在:你遇見的是誰。

遇見合適,末流的人也能變成人上人;遇見錯誤,人上人亦可變作末流。

“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與“青樓名妓”潘素:一個是妻妾成群的富家子,一個是歡場賣笑的風塵女。

如此的兩人,不管你怎麼看,在愛情裡他們都是二流的人。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的兩人遇見後,卻譜寫了近代最一流的情愛傳奇。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有難,妻子潘素為何不肯變賣古董字畫救他?

潘素本是名門之後,她是清朝名臣“蘇州三傑”之一潘世恩的後代,只可惜,潘素父輩時,其家族便已沒落。儘管如此,潘素母親還是聘請名師教她音律和繪畫。

母親病逝、父親再娶後,會彈琵琶的潘素便被繼母賣到了妓院,這年,她年僅13歲。

“淪落青樓”是潘素一生的重大轉折,歡場賣笑的日子裡,潘素也曾絕望過、頹喪過,但她從未放棄尋找人生的希望。古時的青樓女子,最好的出路便是從良,這也是潘素一直等待的光亮。

潘素在青樓做“花魁”時,她還不叫潘素,她叫潘妃。她體態豐盈、姿容清秀,眉宇間透著靈動,這樣的女子,自是無數男子追逐的對象。

1935年,已有三房妻妾的張伯駒,在鹽業銀行工作。

家世顯赫的張伯駒,衣食無虞,平日裡除了詩詞歌賦外,也在父親張鎮芳創辦的鹽業銀行但任總稽核,每年到上海分行查兩次賬走走過場。

因為這層關係,張伯駒便經常往返於北京、上海、天津三地,且經常應酬。這年的某日,張伯駒在天香閣應酬時,遇見了他一生的摯愛——潘素。

感情有時就是如此奇特,只需要一眼,張伯駒便愛上了潘素。對,就只一眼,張伯駒便在心底認定了潘素。傳聞中的“一眼終身”,大抵如此。

潘素一曲幽怨的琵琶後,被徹底迷住的張伯駒,隨即提筆為美人寫下了一首詩聯:

潘步掌中輕,十里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

短短四句詩,不僅將潘妃的名字巧妙鑲嵌其中,還以“掌中作舞的飛燕、千里和親的明君、羅襪香塵的洛神”比之潘素,可見張伯駒的曠世才情。

人說,女人最具吸引力的是其容貌;男子則是才情。張伯駒的才情和風度深深打動了潘素,兩人都有相見恨晚之感。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有難,妻子潘素為何不肯變賣古董字畫救他?

互訴衷腸後,兩人便定下了終身之約,這一年,張伯駒37歲,潘素20歲。

兩人的相戀很快為他們惹來了麻煩,原來,在與張伯駒互許終生前,潘素已與一個叫臧卓的國民黨中將談婚論嫁。

臧卓聞訊後,嫉恨不已。震怒之下的臧卓將潘素軟禁在漢口路一品香酒店裡。

心愛之人被霸佔後,張伯駒心如刀絞。

尋常人遇到如此強悍的對手,早已打了退堂鼓,但張伯駒豈是輕易放棄的人。挫難面前,張伯駒決定採取行動營救潘素。

當一個男人決心為一個女子冒生命危險時,確係真情無疑了。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有難,妻子潘素為何不肯變賣古董字畫救他?

幾經輾轉謀劃後,張伯駒花重金買通了看守潘素的衛兵,將她救了出來。

愛情在患難中是最容易被催動的,經過這番生死劫難,兩人早已融為一體了。歷經劫難重逢後的兩人緊緊相擁,他們約定:今生,永不再分離。

為了躲開塵世的紛擾,張伯駒帶著潘素來到了她的家鄉:蘇州。

一個豔陽天裡,在柔風浮動的江南,張伯駒迎娶了一生最愛——潘素。

自此,才子與佳人的美好生活便正式拉開了帷幕。

愛情從來都是起於美色,而不隅於美色的,它的落腳點應該是你我的心性、愛好、德行。

張伯駒與潘素的婚戀,大概詮釋了世間最好情愛的模樣:彼此瞭解、共同扶持、互相成就。

婚後,張伯駒帶她拜訪印光法師,皈依佛門,法師為他們取了慧起、慧素的法號。 “慧素”成了她的字,“素”成了她的名,此後,她改“潘妃”名為“潘素”。

也是從這以後,俗塵裡那個風姿搖曳、豔名遠播的風塵女潘妃,便永遠成為了歷史。

一個女子,要體會最好的人生,非得找到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有難,妻子潘素為何不肯變賣古董字畫救他?

為了幫潘素找到她的志趣,張伯駒不惜請名師栽培潘素。很快,潘素在繪畫上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

21歲這年,張伯駒的幫助下,正式拜師朱德甫學花鳥畫,後來又隨汪孟舒、陶心如、祁景西、張孟嘉等大師習畫,同時她還跟夏仁虎研習古文。

張伯駒的成全下,潘素不僅找到了自己的志趣所在,也慢慢從中體悟了人生的真正內涵。

潘素更加努力地學習繪畫、精進技巧,為的是自己能更快突破自我,為的,也是丈夫臉上欣慰的笑容。

大師指點下,勤奮且有天賦的潘素畫藝日益精湛,她最終選擇專攻青綠山水畫,並很快有了極高的造詣。

與畫家張大千合作時,她的畫被張大千評為:

“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後所能望其項背。”

畫文物鑑定家史樹青曾為她的《溪山秋色圖》題跋:

“慧素生平所作山水,極似南朝張僧繇而恪守謝赫六法論,真沒骨家法也,此幅白雲紅樹,在當代畫家中罕見作者。”

後來,潘素的畫還做過國禮,她的《臨吳歷雪山圖》贈予英國首相,《遊春圖》被中國文化代表團送給了日本首相。

短短數年,一代名妓便蛻變成了“名畫家”,成功躋身人上人。

潘素蝶變的同時,張伯駒也沒閒著。與潘素一起的日子裡,他寫下了大量格律相諧、化典圓熟的古體詩詞和音韻、戲曲論著,其詩詞、對聯等均達到很高的水平。

此外,他還在潘素的支持下開始變賣家產收集古董字畫。收集古董字畫,是這對恩愛夫妻平日最大的共同愛好,他們之所以不惜代價收集,乃是因為不想這些“國寶”在戰亂中淪落海外。

兩人之間,真正做到了:你喜歡的,是我懂的。你懂的,是我擅長的。

好事往往多磨,好的感情也是如此。在兩人過了數年神仙眷侶般日子後的1941年,張伯駒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坎。

這年,張伯駒慘遭人綁架。

張伯駒失蹤後不久,綁匪給潘素打來電話:要她拿兩百根金條作為贖金,否則便撕票。

此時的張家已不似先前富有了,危難之際,有人勸潘素賣掉張伯駒收藏的珍貴字畫《平復帖》,但這個提議卻被潘素否決了。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有難,妻子潘素為何不肯變賣古董字畫救他?

人命關天之際,明明可以用一幅字畫換回命,潘素卻執意不肯。凡塵的眼光看過去,潘素多少是讓人難以理解的。

有人甚至開始罵潘素冷血,性命和字畫,孰輕孰重,難道潘素不懂嗎?

一時間,各種難聽的話都傳到了潘素耳邊,但不管旁人如何說,潘素都堅持不肯變賣這幅珍貴字畫。

是潘素惜財嗎?是潘素心疼字畫嗎?是潘素不想救張伯駒嗎?

答案,通通是否定的。

丈夫蒙難,潘素比任何人更加心急如焚。

可潘素是世間最懂張伯駒的人,正因為她懂他,所以她知道:倘若自己真變賣了珍貴字畫換來贖金,而代價是字畫流落海外,那麼,獲得自由的張伯駒也會一輩子良心不安。

潘素後來說:

“假如變賣了此帖,不幸又流失海外,即便他得救了,也將心如枯槁。我已經想過了,假如實在救不了丈夫,我認命,大不了與他九泉下相會。”

旁人眼中的冷血裡,恰藏著潘素對丈夫最深沉的愛,這愛裡的理解,價值萬金。

下定決心後,潘素為了救丈夫,走了一條最難的路:她低聲下氣地四處求人籌集資金,為了湊錢救夫,她將自己這些年的首飾珠寶全部變賣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方籌集下,潘素終於救出了張伯駒。

張伯駒被綁架的那七個月裡,弱女子潘素始終咬緊牙關堅持著。200多個日夜裡,潘素幾乎未休息過,但再難,她也從未想過放棄營救。

經歷後,兩人感慨,這世間的一切艱難,大約都只為證明愛。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有難,妻子潘素為何不肯變賣古董字畫救他?

闖過這次生死劫後,張伯駒僅僅握著潘素的手,淚語凝噎。張伯駒心裡感激妻子的營救,更感激她懂他。

晚年,張伯駒與潘素女兒張傳彩說:

“父親說,這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緊,這個字畫要留下來,他說不要以為賣掉字畫換錢來贖我,這樣的話我不出去。

魔窟逃生那一刻,他們沒說太多的話,但他沒說的,她都懂了。

“不論富貴還是貧窮,疾病還是健康,不離不棄”。

這是西方婚禮上的宣誓詞,但凡塵裡,有多少人能做到?

步入晚年後,張伯駒的生活很是清苦。為了收藏國寶,張伯駒幾近家財散盡。

在收藏國寶事業中,張伯駒與潘素:一個特別敗家,一個還鼎力支持敗家。這樣的境況說起來真是天下少。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有難,妻子潘素為何不肯變賣古董字畫救他?

抗戰勝利後,末代皇帝溥儀從故宮帶出的1200件國寶很多流入市場。為了守護國寶,張伯駒和潘素四處打探國寶下落。

1946年,聽說古玩商馬霽川要將隋朝展子虔的《遊春圖》以20000美金的價格販至海外,張伯駒趕緊找到故宮博物院,請求他們買入,可博物院當時並無經費,張伯駒只好故意將此事公之於眾,他說:

“《遊春圖》有關中華民族歷史,誰為了金子轉手洋人,誰就是民族敗類。”

事情鬧得滿城風雨,馬霽川不敢賣到國外,最後答應以220兩黃金賣給張伯駒。張伯駒因為不久前剛以110兩黃金買進范仲淹的《道服贊》,手頭拮据,無奈之下,他將佔地15畝的李蓮英舊宅賣掉了。

很多年後,張伯駒的女兒張傳彩回憶說:

“那裡有四五個院子,花、果樹、芍藥、牡丹都有啊,好幾個會客廳、長廊。父親十分喜愛這個宅子,但為了買下《遊春圖》,他還是變賣了自己最愛的住宅。“

他們拼卻一生收藏的字畫,卻只收不賣。最後,張伯駒曾立字據將這些字畫贈送給潘素。

然而,潘素卻沒有要這些價值連城的字畫,而是和張伯駒一起,將這些敗光了他們家產、差點要了他們命的字畫,全部捐贈給國家。

1956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收到了一份神秘大禮:八件價值連城的寶貝。其中包括了晉代陸機的《平復帖》、唐代杜牧的《張好好詩》、宋代范仲淹的《道服贊》、黃庭堅的《諸上座貼》等。

這些國寶進獻者,正是張伯駒和妻子潘素。

事後,國家獎勵的二十萬元,夫妻二人也辭讓不受。

你願意做的事,我不僅鼎力支持,還願意陪你一起,即便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張伯駒與潘素便是如此。

晚年,張家家中財產悉數耗盡後,張伯駒還時不時要經受無緣無故的誣陷與批鬥。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有難,妻子潘素為何不肯變賣古董字畫救他?

困境中,當時張伯駒身邊的人,都因忍受不了貧窮和壓迫而紛紛離他而去了。唯潘素,一直陪伴他左右。

潘素對張伯駒說到:

“今生你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此生我必把自己都毫無保留地給你。”

潘素說的話,她都做到了。

面對不離不棄的潘素,張伯駒充滿了感激和愛。

晚年,張伯駒每次去餐廳用餐後,總是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將麵包包好,帶回家給潘素吃。這些從餐廳帶出來的麵包,一度成了他們當時最好的食物。

即便在最艱難的年月裡,張伯駒與潘素也依舊每日吟詩作畫,下棋聊天,依舊是神仙眷侶一般。

1975年張伯駒因暫別潘素去他們的女兒家裡小住,期間,思妻心切的他還滿懷深情地為潘素寫下了一首《鵲橋仙》:

不求蛛巧,長安鳩拙,何羨神仙同度。百年夫婦百年恩,縱滄海,石填難數。白頭共詠,黛眉重畫,柳暗花明有路。兩情一命永相憐,從未解,秦朝楚暮。

最好的感情,應都如張伯駒與潘素:他成就了她,她也成就了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為張伯駒,潘素破繭重生;因為潘素,張伯駒懂得情為何物,從此一世一雙人。

未遇張伯駒前,她是風塵裡的賣笑女,遇見他後,她洗盡風塵、專心學藝,成了最知名的山水畫家。

未遇見潘素前,他愛文物、愛讀書、愛女人,算得上紈絝子弟。遇見她後,他的人生裡,只剩下:愛文物、愛讀書、愛潘素,堪稱一流名士。

1982年2月26日,和潘素相伴47年的張伯駒離世。1992年4月15日,潘素也因病在北京逝世。

自此,世上再無張伯駒與潘素,但他們的傳奇故事將經久不衰......

【看完記得點關注,更多驚喜(偶爾驚嚇)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