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明知司马懿会造反夺朝,为何不杀了他?

用户59006907960


首先,曹操是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的,他只是推测与分析,观察出司马懿有不臣之心,也就是说属于那种不愿久居人下之辈,换言之,看出司马懿有野心,不甘心为人臣子。曹操怀疑司马懿可能会造反、有反心,但并不表明有足够证据能证实他一定会造反,也只是猜测、怀疑罢了。 而历史证明,曹操非常有眼光、有远见,他的猜疑与担忧,成了事实。

史书记载,曹操,观看出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这在古代的各种面相学书籍中、所有看相先生的眼里,属于有反逆之心、有野心的一类人。很显然,爱好读书又见多识广的曹操,是听闻过这一种面相的,所以,本就多疑的他,对司马懿就更加关注起来。

司马懿这个人,有才能,有谋略,但是,也很会隐忍,做人低调,他知道不能学杨修,不然,会招来杀身之祸。曹操,最初听说司马懿的名气,就慕名去拜访过他,想让他入朝为官,也想收揽帐下、聘为谋士。但是,司马懿此人,又有一些自命清高,嫌弃曹操的出身不好(养祖父是宦官),不愿效忠于曹操,就装病、避而不见…这给一向多疑的曹操,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哪怕是在后来司马懿入朝做官之际,曹操也对他格外留意。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位盖世的英雄豪杰,雄才大略,尤其是爱才惜才、求贤若渴。他曾三次颁布《求贤令》,提倡“唯才是举”。

司马懿,无疑是一位有才的人——他深知兵法,素有谋略,政绩卓著,富有敏锐的观察力,见识很不一般,而且有远见…曹操的独具慧眼与明察暗访,断定出司马懿是一位有治国雄才与远大抱负的人。

《晋书》记载的“三马同槽”,就连小说《三国演义》中也写到了。曹操曾经做的一个梦,始终让他不放心,他以为是马腾、马超父子三人。却未料,篡夺曹氏江山的是司马三父子。

三国鼎立,互相牵制。如果,此时杀掉司马懿,无异于自断一臂,会对曹魏基业有损害。况且,他的儿子曹丕,需要有才干的谋臣来辅佐。而在他长期的观察与试探中,司马懿是最理想的人选,符合各种条件。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皆能胜任,游刃有余。最关键的一点,司马懿够沉稳、够老练、够冷静,把天下形势与朝堂局势看得很通透、明白。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才,又有重要的利用价值,用以辅政、抗衡吴蜀。曹操是不愿意杀司马懿的。曹操从未动过杀司马懿的念头吗?不,曹操也有过杀他之心,但是,均被司马懿的韬光养晦与隐忍给淡化了,巧妙的多次化解了危机。这也是有足够的聪明才智。

不过,曹操,也非泛泛之辈,司马懿再狡猾机变,也逃不过曹操的一双眼睛。曹操是何等人物?乱世奸雄,说到权谋之术、随机应变、察言观色等等,谁能比得过他?所以,曹操,是装作糊涂。但对于司马懿,始终保持警惕之心。

曹操去世之前,嘱咐曹丕,要谨慎利用司马懿,对他要重用、委以重任,但在同时,也必须提防,防备他拥兵自重、图谋不轨。

依我看,曹操是位大英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而司马懿,老奸巨猾,巧取豪夺,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











湛云居士朱晓风


曹操知道司马懿要造反而不杀他,这其实是一伪问题,因为曹操根本不知道司马懿要造反,而司马懿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最后会造反。人的命运不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所以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没有几个是从小就立志要当皇帝的,这种野心只有在人生的经历中慢慢生长出来,连曹操都有一个“汉臣”到“汉贼”的转变,在曹操都还没完全变成“汉贼”的时代,司马懿就成了“魏贼”,那有这样的道理呢!

产生这样的认知完全是后来晋朝建立后官方历史书写过程中刻意制造出来的一种假象,目的是为了论证司马懿身为“人臣”,深受曹丕、曹叡父子两皇帝的重用,接受“托孤”之重任(三国时代托孤很多,比如张昭、诸葛亮都分别受过孙策、刘备的托孤,孙策和刘备都分别表示如果自己的继承人“不才”,张昭和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张昭为诸葛亮忠心耿耿地把托孤事业干得很好,但只有司马懿以托孤身份欺负孤儿寡母,最后儿子孙子继续执掌曹魏大权,最终纂权夺位。晋朝这样的“创业史”,就连晋明帝(东晋第二代皇帝)自己看了都说这样的家族创业法,我朝的国运怎么能长久呢!那么论证晋朝创业史的“正当性”的办法是什么呢?

晋朝的官方做法当然就是树立起一个司马懿一向与曹操“不对路”的“历史”来,形成“晋—魏”两代之间一贯“对立”的故事,换句话说,如果曹操一开始就仇视司马懿,则司马懿与曹家之间就没有“君臣之恩”,司马懿就可以不顾“君臣之义”。这样司懿对曹氏“不忠不义”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司马懿不是“不忠”,而是在曹操的逼迫之下“潜伏”搞革命了。这个论证司马氏建国的正当性的策略,在《晋书》里面就表现得很明显,为这个策略的副产品,就是给人们一个错觉,好像曹操知道司马懿不是忠臣却又拿他没办法的印象,说曹操知道司马懿要造反,并且对他进行种种逼迫的事情,大体出自《晋书》里面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司马懿在曹操还是司空的时候拒绝曹操的征辟,装病不出来为曹操卖命,遭到曹操忌恨,二个是所谓的“三马食槽”的故事,其实这两个故事都经不起推敲,其中的情节是典型的“小说家言”的风格。显然这些故事是把司马氏成为曹魏权臣以后,司马家和曹家的矛盾提前到了司马懿刚刚在历史上登场的时候。


只爱潘多拉


曹操明知司马懿会造反而不杀司马懿,主要原因有

第一:曹操年富力强之时尚可提防着司马懿,司马懿本人也不敢胡作非为。曹操和司马懿谈论之时深知其才科比诸葛亮。因此留在麾下大有用处,曹操以为自己镇得住司马懿,故而不杀。

第二:曹操年迈将死,身边武将甚多,但是却无一谋臣可比诸葛亮,唯有司马懿深有大才,可与之一较高下。故曹操死后,魏国若无司马懿则可能被诸葛亮干掉,故而不杀。

第三:相信曹丕之才与勇可以镇住司马懿。曹丕之狠亦是令人发指,曹操临死之时质问曹丕,曹冲知否为汝所杀,其实曹操早有证据,可是曹丕依旧宁死而不承认。就这份“心”让曹操觉得曹丕可为一国之主,震慑群雄,保全基业。故而不杀司马懿。

第四:司马懿在曹操未死之前,处处小心,步步为营,丝毫不给曹操杀他的理解。然司马懿之才天下尽知,在选贤举能的时代,曹操没有正当的理由就杀了一位举重若轻的谋臣,失民心。而曹操深谙此理,故而不杀。

注:历史上三马食槽的典故出自于《晋书.宣帝纪》,大意曹操病重之时,对儿子暗示说,梦三马食槽,并且暗示司马父子具备野心,恐怕会祸害到家族,便告诉曹丕永远堤防司马家,不可让司马懿执掌军权。 最终,曹氏政权还是被司马家夺走。


济帅彪炳


曹操本就不会杀司马懿,所谓的明知不过是后人的明知罢了。

司马懿的前半生

司马懿出生于一个名门士族,祖上几代都在朝中为官,可以说是家世显赫。司马懿的老爸司马防更是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所以司马懿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尊长爱幼,三好少年。也由于家族在朝中世代为官,司马懿所学的也是忠君爱国,庇佑百姓的正统儒家思想。反正司马懿就是苗正根红的国家未来栋梁。

后来,董卓乱政。不久,即初平元年,司马防被迫随董卓迁都长安,年仅十九岁的司马朗(司马懿的哥哥)率全家逃离洛阳,辗转于故乡河内温县与黎阳之间,与父亲中断联系达七年之久。司马朗担负起抚育诸弟的责任。司马氏兄弟在长兄的教育下,在流亡中继续修习儒家文化。


即便经过辗转滇沛,司马家依旧很豪。司马懿也依旧很潇洒,文人气质一览无余。而且司马族也依旧是当时北方旺族,更是旺族之首。不少大家族都以司马家的行动为标杆。可以说社会地位很高,而且很有影响力。

司马懿看曹操

司马懿作为一个文化人,是很看不起曹操的。在司马懿心里,曹操就是个军阀头头,而且还残暴成性。宫渡之战坑杀袁绍战俘大军,甚至诛杀当代大儒孔融。总之,司马懿并不看好他,而且司马懿并没有出仕的想法。只想隐居,还和当时隐士胡昭来往密切。



曹操看司马懿

曹操一代枭雄,文武双全,反正就是一方大佬。赤壁之战后,天下大局已定,曹操需要稳固江山。想要找一批文人平定民心,无疑司马家是首选,而司马朗又已在自己身边做官,那就把司马懿也弄来吧。司马懿也是不负所望,被曹操多次邀请才出来做官,而且时间跨度也是长达七年之久。为何一定要选司马家?一是司马家族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一等一;二是司马防曾对曹操有提携之恩,才让曹操得以展露头角。



为什么说曹操没想过杀司马懿呢?首先司马懿在曹操心里怕也就是个书生,即便这货确有大才,但是曹操、曹丕何等人物,驱使司马懿还是有信心的;再者司马家对曹操确有大用,而且司马防又有恩于曹操;第三这时候的司马懿也没有展露出太大野心,或者说还未生出野心,相反可能内心有抵触曹氏政权的心思,而这也成为曹操不杀他的理由吧。

以曹操的多疑性格,若此时司马懿有丝毫威胁,怕早就挂了。宁肯我负天下人,也休叫天下人负我。还记得华佗怎么死的吗?就因为曹操认为华佗是凭借治病的理由而要害他的。所以说曹操本无杀司懿之心,若有,司马懿早死了。什么“狼顾之相”怕也是后人说吧。



生而孤城


千年的松柏百年的龟,志者千里,百蜜一输,以曹操的智慧仁德和众将相補佐完压小司马,小司马在丞相面前不足为虑,烂如草介一石,位不过太子师,,,但忍者神龟他背负石牌极具忍奈力,,,仍是隐忍不发,克己扶礼,恭敬廉义耻,危座山头纵观天下风云变约,,他有王莽的智彗和潜力,在曹丕故后,步步高升,,此时边关猛将,谋士高参以逝过百,司马便虎假虎威的步入前台,,在曹真一二连三的败阵下力挽狂澜成为魏国南天一柱,,。生体是革命的本钱,,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皆命不长久,,而势利小小人,行奸恶出巧力,拉邦结派必成大势,,,但曹魏家族败于曹爽大将军,,其忧柔寡断,缺谋少智,被司马老贼满天过海一骗而过,,既便是出城拜高祖陵园也仍有变数,,司马氏只一小势力而以,,天下王公曹氏家族亲贵手握重兵,,只要未帝展袖一挥,天下勤王大军可一拥而上灭了司马氏,,。可惜曹爽其人无霍光之忠勇,,力挽危势于不救,,座等诛人杀,。三百余口仅无一幸免,,后偏将军陈泰为曹氏不平,,乃诛杀未帝之成济以换车保帅,可见天下人心曹氏人心皆再,。然大势所驱以不可阻挡,,,,


94310417小云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司马懿的历史清楚,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达到人生顶峰,并且又是如何的韬光养晦,最终成为人生大赢家。

首先,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鬼才郭嘉还是诸葛亮,对司马懿评价都特别高。郭嘉曾经与司马懿见过一面,就断定此人非池中之物。“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虎熊之心,臣早有察觉其心必异,只是碍于司马家族,如今臣离去,不能压制此人,难为丞相……”所以曹操一直没有给司马懿实权,仅仅是作为一个某臣。曹操临终托孤有四人,曹洪、贾栩、司马懿等,由于司马懿和曹丕关系非常好,而且司马懿是曹丕的老师,后来一直依靠他,虽然曹丕死的早,临死前又托孤于司马懿,这个时候封司马懿一字并肩王,也是为了希望司马懿更好辅佐曹睿。到了曹睿时代,司马懿的地位就在曹休和曹真之后。可以看出曹睿对司马懿还是有防备。曹睿死后,到了曹芳时代,司马懿也没有急于夺权,当时他隐忍了曹爽十年之久,才发动高平陵政变,夺权曹氏政权。

曹操由于爱才惜才,他要用司马懿,所以曾经告诉曹丕务必防着他,而曹丕太依赖司马懿,封他为一字并肩王王,曹睿虽然对他有所防范,但也无济于事!只可惜曹丕和曹睿在位时间较短,都是生病去世,而司马懿辅佐曹氏三代,最终他的实力可想而之。






伟人杂谈


人的想法是会随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年龄的增长、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司马懿在最开始出山辅佐曹操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后来自己会成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之人。连司马懿自己都不能预知的事情,曹操又怎么可能预知得到呢。

无论谋臣还是勇将,在曹操看来只要可以为自己所用、为自己所控,就都是可用之才。司马懿把自己伪装很好,尽管他心中有远大的抱负,但在曹操的面前,他总是夹起尾巴做人。到后来在曹丕手下,他也是低调的参与谋划,不涉足军权。



从根本上讲,因为曹操和曹丕的能力可以控制和震慑司马懿,以至于其根本没有不臣之心,也不敢走不臣之心。到了魏明帝曹叡继位后,对于司马懿的态度也是既用且防,曹叡深通制衡之道和权衡之术。

司马懿有参与决策的机会,有领军出征的权力,但是曹叡总会在一些关键位置安排自己的嫡系。当然司马懿和曹叡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紧张,曹叡对于司马懿的能力也十分倚重。这个时候司马懿心存感恩,曹叡和司马懿的关系为相互依存。但曹叡去世之后,新皇年幼,曹爽的能力和司马懿有很大差距,这个时候对于权力一直有所追求的司马懿野心开始膨胀。除掉了草包曹爽,并将曹氏势力连根拔起,司马懿终于走到了权力的顶峰,司马氏终于成功篡夺了曹魏政权。

君主有能力控制群臣,则能臣贤臣辈出,君主无能则奸臣、权臣横行。与其说是司马懿早就有不臣之心,还不如说“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发生了作用。没有人可以预见的东西叫做未来,没有人能掌控的东西叫变化。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话说曹操文韬武略的,一下就统一了三国时期的北方地区。而且还轻轻松松的,后期把魏国建设成为三国时期的强国,这治国的能力,有谁能比?然而这么完美的一个英雄,却有一个要命的弱点。

然而曹操就是从一个地方的所长,一直到了出入天子仪仗,加九锡的魏王。这实力够强悍了吧?而且东征西讨,败袁绍,平西凉,攻渤海,一直平定了北方。要不是赤壁有诸葛亮以及周瑜阻挡的话,以曹操的才能,真是可以统一天下的。

就是这样实力强悍的曹操,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让司马懿乐开花,诸葛亮看眼里,曹丕苦心里。曹操一家子的肺痨病,也就是如今的肺结核。这在三国时期,这种病就是绝症,华佗都治不了的绝症。然而不幸的是,曹丕从小就有这种绝症,而且隐藏的非常好,曹操都不知道。

曹操一直在恐吓司马懿,这样可以一边安全的发挥司马懿的才能,一边还能压制住司马懿。甚至有次曹操过分的脱了鞋,问司马懿,脚为啥比脸白?司马懿说不知,曹操笑了笑,说:因为他跟你一样藏的深啊。曹操一语双关,暗示司马懿自己早已知道了司马懿的狼子野心,让司马懿自己悠着点,不然就收拾他。

司马懿一直得不到曹操的重用,所以一直在教曹丕读书,可能在曹丕学习的时候,司马懿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曹丕有肺痨之病!此病在三国时期,那就是不治之症啊。司马懿暗自窃喜,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如果自己辅佐曹丕上位的话,曹丕因为有肺痨之疾,就是当上了皇帝,也坐不长久啊。

三国的权力交接时非常重要的,如果权利交接不稳定,非常容易出乱子的。于是司马懿就下定决心坑曹操一把了,倾尽全力,让曹丕上位了。而且曹丕还把美人送给司马懿,为了监视与控制司马懿。

果不其然,曹丕才上位几年啊,就因为肺痨之疾去世了。后来的几曹姓皇帝都是短命的,或许有一种可能,司马家族买通了厨房,给曹氏皇帝一直放着慢性致病药物?也不是没有可能。

曹姓的几任皇帝都短命,也不得不怀疑背后的司马懿作祟,而且皇帝的威信刚建立,就去世了。第二个皇帝再重新走一次这个过程,但是每走一次,曹姓皇族的影响力是下降的。所以到了曹爽掌军的时候,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事变,拿下了曹爽。几乎没有遇上大的抵抗,也是可惜了曹操打下的基业啊。

司马懿也够坏的,明明知道曹丕有肺痨,还要扶他上位。摆明了要坑曹氏一族啊!不过司马懿自己也有弱点,后期司马家族爆发的八王之乱,几乎是改写了三国后期的历史啊。


新萌感悟


首先是结论,曹操没有看出司马懿的反心,顶多看出司马懿不是那种对自己死心塌地的大忠臣。

曹操征辟司马懿一共两次,第二次还是带着威胁才将司马懿拉过来,此时的曹操已经两次击败袁绍,鼎定北方毫无悬念。这时的司马懿在曹氏集团中还排不上号,曹操也没指望司马懿会成为一个像郭嘉那样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下属,但司马懿才华横溢,就想留着用他,毕竟曹操见到人才就想薅过来的毛病可以说是近乎强迫症了。从这两次征辟就可以看出司马懿不是那种一见到曹操的英雄气概就跪地求跟随的人,曹操自然也知道,只是爱惜司马懿的才华。

曹操既然看出来司马懿对自己不是忠心耿耿,而司马懿又很有才华,为什么不杀掉他呢?毕竟曹操干过这种见到极其聪明的人就杀掉的事(曹冲死后,曹操杀掉周不疑)。

因为曹操很自信,既是对自己一生努力的自信,也是对自己继承人的自信。

曹操一生征战沙场,经历过多次的政治风波,在这一次次的血雨腥风中,曹操建立了一只对自己绝对忠诚的队伍和势力。曹操称王,朝廷中反对的只有文臣,甚至还有荀彧,但军队中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可以看出,曹操在军中的根基有多稳固。

虽然因为曹操的缘故,人们对曹丕的印象不深,但实际上曹丕也是极其有能力的一位皇帝,他十岁上战场,又是建安文学中的重要人物,所以曹操对于曹丕能否驾驭群臣,包括司马懿一点都不怀疑(但不包括周不疑)。况且曹操去世时,军队中除了有对曹氏忠心耿耿的徐晃、张郃等,还有宗亲曹氏、夏侯氏的将领,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稳固,所以曹操对于司马懿一点也不慌。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等到张郃这个最后忠于曹氏的重要将领死去后,军中再也没有曹氏的力量可以和司马懿对抗了,就连可以驾驭司马懿的曹丕、曹睿都挂了,司马懿竟然还活着。随着司马懿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最终走上了和曹操一样的路。


天天故史汇


很简单啊,曹操时代司马懿没什么根基,曹操碾压司马懿。

继位的曹丕也不是庸才,政治上精明能干,司马懿基本上没有机会,可惜死的早。

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大将军曹真与陈群、曹休、军司马懿四人受遗诏辅政,曹真并不像三国演义那般无用,可以压制司马懿,无忧。曹睿也是明君,集中君权,不仅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司马懿毫无机会。

在曹睿死之前,曹休228年死,曹真231年死,陈群237年死。只剩下司马懿了。曹睿死后,曹芳继位,为了防御吴、蜀,还必须重用司马懿及司马懿的家臣,已经无人可以制衡司马懿了。

其实,与其说司马懿活得长,都不如说曹家公子死的太早,否则司马懿真的没有什么机会造反多朝的,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