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在重慶稱帝的皇帝?

司馬長史


有一個,也是在重慶稱帝,並以重慶為首都的皇帝,這個皇帝就是元末農民起義軍出身的明玉珍,其在重慶建立了地方政權“大夏國”。



明玉珍是湖廣隨州隨縣人,1351年,元朝由於多年的殘暴統治,民間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明玉珍也就在這個時候趁勢而起,在青山率領千餘人起兵反元,1353年,被徐壽輝招降,被封為“統兵徵虜大元帥”,並駐守沔陽,之後與元朝將領哈麻禿戰湖中,但是在戰鬥過程中被弓箭射瞎右眼,從此他就被人稱“明眼子”。1355年,因戰功升奉國上將軍、統兵都元帥。1357年,聽從楊漢和戴壽的建議,親率大軍進攻重慶,並於同年生擒哈麻禿,攻佔重慶,之後在普州擊潰李喜喜率領的青州軍,並乘機得以進入四川,並佔瀘州和宜賓,同時徐壽輝任命他為廣西兩江道宣慰使、隴蜀四川行省參政。



1358年明玉珍率軍佔領四川成都。1360年,因陳友諒殺徐壽輝,明玉珍與陳友諒反目,並自稱隴蜀王。1362年3月29日,明玉珍正式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建元天統,都重慶。



歷來人們對明玉珍的評價都甚高,其在位四年有餘,大夏對外少有戰爭,他多半是在與民修養生息,因此在當時重慶、四川等蜀地較之中原之地更加的安定與繁榮,明玉珍又興文教、薄稅賦,因此可以說蜀地的百姓生活的都很安定。崇禎年間工部尚書傅維鱗曾經這樣評價明玉珍“風情慷慨,仁心義質,宏圖雅節, 有足稱焉。 獲據險遠,屏絕昏虐,減賦禮賢,文教彬鬱,負川錦以為固,控全蜀而稱制,要亦偏安之令規,霸者之高烈矣。”


澳古說歷史


歷史上還真的有在重慶稱帝的皇帝,並且還有在重慶去世的皇帝。兩個人一前一後,差不多隔了正好二百年

現在去重慶旅遊的,都知道重慶有白帝城。那麼白帝城為什麼叫做白帝城有關係呢?當然是因為一個叫白帝的皇帝。他就是兩漢之交割據益州的公孫述。

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白帝城的名稱最早出現於西漢末年。當王莽篡位時,他手下大將公孫述割據了四川,並在此屯兵積糧。公孫述在天府之國裡,勢力漸漸膨脹,野心勃勃,有帝王之心。

他騎馬來到瞿塘峽口,見地勢險要,難攻易守,便擴修城壘,屯兵嚴防。後來公孫述聽說城中有口白鶴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霧氣,其形狀宛如一條白龍,直衝九霄。公孫述故弄玄虛,說這是“白龍出井”,是他日後必然登基成龍的徵兆。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公孫述在白帝城自立為帝,國號成家(一作大成或成),崇尚白色,建元龍興。而他建都的地方,正是白帝城。

一百九十八年後,夷陵之戰一敗塗地的劉備,在白帝城渡過了他生命之中最後的歲月。他所建立的蜀漢,和公孫述的成家政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割據益州、偏霸一隅、企圖中原,最後草草收場。而白帝城,成為了劉備最後的歸宿。

在這裡,也上演了被後世視為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一幕——白帝託孤。



青言論史


  在重慶這片土地上,還真有一人在此稱帝,此人就是元末眾多起義軍首領之一——明玉珍。

明玉珍在元末動盪的歲月中,拉起一支隊伍,打起誅滅元朝的大旗。在他的領導下,起義軍相繼攻克了成都及四川周邊的大部地區。公元1363年,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為大夏。不過他建立的王朝只存在了九年,在洪武三年,他的兒子向朱元璋納土稱臣,被封為歸義侯。大夏便退出歷史舞臺。

  還有一個人,雖然他不是在重慶登基稱帝,但他也算是走出重慶登上皇位。此人是宋孝宗的三子——宋光宗趙惇,趙惇先被封為恭王,(恭州就是今天的重慶)然後被立為太子。公元1189年即位,光宗即位後認為自己先封恭州王后即位是雙喜臨門,所以改恭州為重慶。


望月讀歷史


歷史上確有在重慶立國自稱皇帝之人,他就是明玉珍。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隨州人明玉珍團結父老鄉親千餘人,投奔紅巾軍主帥徐壽輝,明玉珍驍勇善戰,曾在戰鬥中被元軍射瞎右眼,因功封元帥。奉命征伐巴蜀,逆取重慶,繼而佔領瀘州,宜賓,成都等地。突然傳來消息,徐壽輝被陳友諒奪權並殺害,明玉珍表態不從陳友諒,但又感前程茫然之時,謀士劉楨建議割巴蜀自立,說“西蜀形勝地,大王撫而有之,可以立不世之業”。明玉珍遂“僭即皇帝位於重慶,國號夏,建元天統”。在位五年,年三十六歲而卒。子明升繼位,洪武四年,朱元璋派軍大舉征伐,明升不敵,獻城投降明朝軍隊後被押解南京,授封歸義候,洪武五年,遣送明升全家至高麗,大夏國徹底滅亡。


坐觀世情


宋光宗 趙惇;

史載,宋孝宗第三子趙惇1162年封恭王,1171年立為皇太子,1189年受孝宗禪讓即位皇帝。同年八月,他賜令升恭州為重慶府———這就是宋光宗趙惇在這裡先封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的由來,重慶由此得名。

PS:元末農民起義軍出身的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建立了地方政權“大夏國”。明洪武三年,其子明升納土歸降,被封為歸義侯。

另外,無論是趙惇,還是明玉珍,都不是重慶本地人。宋光宗趙惇出生於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明玉珍出生於湖廣隨州隨縣(今湖北省隨縣)。


用戶99810331878


宋光宗 趙惇;

史載,宋孝宗第三子趙惇1162年封恭王,1171年立為皇太子,1189年受孝宗禪讓即位皇帝。同年八月,他賜令升恭州為重慶府———這就是宋光宗趙惇在這裡先封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的由來,重慶由此得名。

PS:元末農民起義軍出身的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建立了地方政權“大夏國”。明洪武三年,其子明升納土歸降,被封為歸義侯。

另外,無論是趙惇,還是明玉珍,都不是重慶本地人。宋光宗趙惇出生於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明玉珍出生於湖廣隨州隨縣(今湖北省隨縣)。


是女神經呀


趙惇,在這裡先封王,後稱帝,所以才把這裡更名為重慶——雙重喜慶。


雁去無痕ty


有,宋光宗就在重慶登基稱帝的,“重慶”的來歷就和宋光宗有關。重慶在宋朝時稱恭州,光宗即位前藩府就在恭州,是為“一慶”;後來他又在恭州舉行了登基大典,是為“重慶”,於是他就將恭州升格為重慶府。還有一種說法是:光宗在恭州舉行登基大典時,祖母“壽聖皇太后”和父親太上皇(宋孝宗)親自臨視,是為“重慶”,重慶就是這麼來的。


楓沙湖畔一小魚


三國時期,劉備在四川成都稱帝,建立蜀漢,但不是重慶,距離很近。


青青子衿20361111


我們村我說了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