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早點,名叫“頭腦”

我在山西工作了十多年,卻只吃過一次“頭腦兒”。“頭腦”兒也叫醪糟,是太原的名吃之首,為清末山西著名的醫生傅山先生所創,由陽曲縣回族廚師朵家,在太原南倉巷開設的清和元羊肉館全面推廣。

太原的所有清真飯莊,都有這道官家認可的招牌早點。“頭腦”兒還有一個傅山先生親自起的名字,叫做滋補“八珍湯”,自明末清初創立以來,深得太原人的熱捧,不但變作太原第一有名小吃,還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最早遇見賣“頭腦兒”的,是冬天下大雪的早晨,在大營盤轉公交時,路邊有挑著擔子賣的,那時我還以為,所謂的“頭腦兒”,肯定是煮熟的動物“頭頭腦腦”兒,很可能是用豬腦子、羊腦子啥的,做成的像陝西羊雜兒一樣的湯水兒。因為那賣“頭腦兒”的擔子上,分明一頭兒是熱氣騰騰的燒麥,一頭兒是熱氣騰騰的白色湯水。因為趕著去辦事,也是因為語言交流有障礙,儘管那時太原街頭很少有賣吃的,儘管那時我正飢腸轆轆,但我還是放棄了那好奇的念頭,沒能走到旁邊問個究竟。錯過了“頭腦兒”的認識。

又過了很多年,我聽山西同事聊天,知道點“頭腦兒”的故事,敢情那“頭腦兒”,只有在秋末到春初那段進補的時間段兒,太原城裡才會有“頭腦兒”賣,而且那“頭腦兒”兒,最是出了月子女人的滋補湯。為此我還高興了好幾天呢,幸虧沒有造次,原來“頭腦”兒這東西,屬於婦人的食品呢。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認為頭腦兒是專供老弱婦女的飲食呢。難怪是乳白色的湯呢,估計那乳白色的熱湯,就是把豬羊腦子煮化了的下奶湯汁呢。

直到有一天,就是我拿到調令,準備離開山西前,一個叫做劉老大的哥們,生拉硬拽把我拉到太原,送進賓館,讓我認真體會一下太原城。我才有機會,吃到平生第一次“頭腦”兒,才知道那頭腦兒,不僅是婦孺的極佳滋補食品,也是太原人津津樂道引以自豪的大眾小吃。

“頭腦”兒湯,用羊肉、良姜、煨面、黃芪、蓮根、長山藥、酒糟、醃韭八種原料配製而成的,頭腦是在一碗糊狀的湯裡,放著三塊肥羊肉,一塊藕根和一塊長山藥,在酒和羊肉的味道里,混合著清淡的藥香,具有一種特殊的風味。這種風味食品,也起著滋補身體的作用,具有益氣調元、活血健胃、滋補虛損的功效。產婦多吃可以下奶,也適於噎嗝、尿頻、腹痛、經漏帶下、吐血的患者。熱騰騰的麵糊糊是用太原獨特的東山泉水,晉南平原秋天剛剛收穫的麥子打成的麵粉,和秘製的中藥材熬製而成,並放入獨特的晉北羊肉、蓮藕和山藥。

劉老大領著我吃頭腦兒,天還沒亮,就開車把我拉到清和元了,我以為我們哥倆是頭一撥生意呢,沒想到六點半去的,進店裡座位都難找了。“頭腦”的標配,是一碟醃好的韭菜、一壺黃酒和二兩燒麥。用勺子在“頭腦”中先攪了攪,裡面有三塊羊肉、三塊蓮菜、三塊山藥,看上去很有營養。

用勺子盛了一點放進嘴裡,差點沒吐出來,味道怪怪的。聽哥們介紹,這湯是和很多中藥材一起熬製而成的,所以味道有點怪,多喝兩口就習慣了。裡面的羊肉、蓮菜和山藥都是冬季滋補的食材,配在一起,能起到強身健體的效果。我試著多喝了幾口,慢慢感覺有點適應了。我們哥倆還品嚐了頭腦兒的另外一種太原人吃法,就著一種叫做帽合的油炸食品。

帽合是一種烤制的空殼麵餅,短圓柱形,中空,是用不發酵的麵粉,加入椒鹽捏成兩片空殼,合在一起,入爐烤制。喝頭腦時,把“帽盒”掰成小塊,泡在頭腦裡,噴香耐嚼,別有風味。太原本地人吃頭腦兒,配帽合的多,配燒麥的少。劉老大哥們說,頭腦兒這太原第一名吃,最關鍵的不是羊肉,也不是山藥,最最重要的是那用鹽醃製的鹹韭菜,那才是整個頭腦兒的最關鍵,它把頭腦裡的其他原料引合在一起,才變作風味營養滋補為一體的美食。

喝頭腦是須趕早的。一壺黃酒,二兩燒麥,三個帽盒,配一碗熱乎乎的頭腦,獨酌慢品,或攜親友隨聊隨食,氣分三香,舌辨八味,幾番方能漸入佳境。初喝者,猶新觸洋酒,思須淨,心須純,這樣第一次勉強下嚥,第二次略辨其香,第三次便能津津有味得其真趣了。可惜呀,離開山西以後,我一直沒能有那第二次第三次之喝,每每想起,格外後悔。

若是晚睡晚起之人,將頭腦急急充飢,除得禦寒養生之體,實難體會味中之味,食外之美妙的。頭腦養生,常吃不上火,其用材涼熱相濟,羊肉性熱補虛,藕根清熱化痰,山藥補脾除溼,黃芪性溫健肺,醃韭健胃助陽,良姜溫脾養胃。“頭腦兒”的過去,比現在還風靡,《水滸傳》《金瓶梅》等許多名著裡,都有它的出現,許多老中醫,還拿它做食補的常方兒。前些年,受市場經濟衝擊,頭腦兒也曾被淡化許多年,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旅遊經濟的發展,許多來自京津的朋友,又開始關注它,太原第一傳統小吃,正逐漸迴歸原本。

據說,這頭腦兒,還有美容之效呢,前去山西遊玩的女同胞,不妨一試一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