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養老產業:將“養老服務”打磨到極致

日本的養老產業:將“養老服務”打磨到極致

中國未來的20年,將會逐漸步入更深結構的老年化,是可以預見的未來。但日本,比我們更早進入到這種狀態。日本的養老產業, 經過政府、行業、商業機構的不斷磨合,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服務產業。

日本的養老產業:將“養老服務”打磨到極致


老年化社會有三個階段的定義描述: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 7%-14% 時被稱為“老齡化社會”,到了14%-20% 則被稱為“老齡社會”,而超過 21% 就被稱為“超老齡社會”了。

中國未來的20年,將會逐漸步入更深結構的老年化,是可以預見的未來。但日本,比我們更早進入到這種狀態。

到了日本才發現,這是一個如此多老年人的國家。所以去過日本旅行的人群多半會驚訝的發現,和國內狀況不大相同的是,工作日的日本街頭,多是三三兩兩結伴的老年人在晃悠,畢竟青壯年都在上班,只有家庭主婦和老年人才會在街上活動。

而他們在漫長的歲月裡打磨出來的“銀髮經濟”,使得他們的平均壽命連續20年排名世界第一,是當之無愧的養老宜居地。

日本的養老產業:將“養老服務”打磨到極致


尤其是日本的養老產業, 經過政府、行業、商業機構的不斷磨合,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服務產業。

日本養老產業的分佈和發展

1.經過數十年發展,日本形成了三個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

日本的養老產業:將“養老服務”打磨到極致


第一層:國民年金(又稱基礎年金),凡20歲以上60歲以下、在日本擁有居住權的所有居民,都必須參加國民年金保險。又分為養老年金、殘障年金、寡婦年金、母子年金和遺孤年金5種。所有參加保險的公民都必須繳納保險費,在繳納一定年限的保險費後才能受領保險金。但對一些特殊對象,如無收入的老人、單親家庭、殘疾者、5人以下小工業者的被僱傭者等,則採用非繳費型福利年金制度,費用全部由國家負擔。

第二層:與就業收入相關聯的僱員年金制度,按照加入者職業的不同,又可分為厚生年金和共濟年金,其中覆蓋 5 人以上私營企業職工的年金稱為厚生年金,而國家公務員、地方公務員、公營企業職工、農林漁團體僱員、私立學校教職員工參加的年金則統稱為共濟年金。截至 2008 年底,厚生年金加入者為 3379 萬,共濟年金保險加入者為 457 萬,凡是加入第二層者全部自動加入第一層國民年金。

第三層:可以任意加入的養老保險

,主要是私人機關經營管理者的職業養老金或公司養老金,包括厚生年金基金、適格退職年金、國民年金基金等種類,加入的條件是以加入了第一、第二層次養老保險為基礎。至 2008 年底,厚生年金基金加入者為 525 萬。

這樣“三層並行”的基本機制,保證了全體國民都可以找到契合自己需要的基本養老保障。在基本的養老保障實現之後,65歲以上的日本人是如何養老的呢?

2.也有三種主要的形態並行存在:(1)養老院(2)居家養老(3)社區互助。

(1)日式養老院——很多日本老人會選擇住在養老院。

日本政府將養老設施分為多種類型,包括短期居住型、長期居住型、療養型、健康恢復型等,其中政府在全國建設了約 3100 處健康恢復型養老設施和約 3700 處老年療養醫療設施。

日本政府企業在建設養老設施時,十分注意專業化細節,如住宅居室設計、家居用品設計、餐飲配備、看護和服務人員培訓等。由於每一個專業問題都涉及更為深入的細分領域,養老院的主辦方往往將這些細節外包給專門企業。因此養老設施社會化建設和運營的過程,帶動了一大批“老人用品專賣”、“老年餐飲專營”、“老人之家管理諮詢”、“養老服務人員培訓”等行業企業的發展,催生出一個以養老設施為核心的“養老院經濟”產業鏈。

著名電器松下集團開設的養老院,就充分運用了數字技術,讓老人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關懷。每一位老人都會佩戴一個“定位儀”,拇指粗細,無論走到哪兒,控制中心都能找到老人。如果老人遇到危險,只要一摁按鈕,護理人員馬上就能趕到。

在房間裡,老人的床腳處也裝有一個探測器,如果老人夜晚睡覺不慎掉下床,探測器會自動報警,通知控制中心。床單夾層也有探測器,探知老人是否大小便失禁,床單浸溼。廁所裡,馬桶蓋和馬桶座專門漆成不同顏色,防止老人弄錯,入廁時間如果過長或有異常反應,頭頂上的探測器會智能分辨,通知控制中心。老人抬手可及之處,有一個拉環,一旦需要可直接呼叫。

房間的書桌上,放著一臺傳真機大小的液晶顯示器,機器右上方裝著一個攝像頭,這是一個遠程醫療終端。只需觸動液晶畫面,老人就可進行簡單的自我測試,比如量血壓、測脈搏等。測量的數據會自動記錄在機器內,一摁發送鍵,數據就發送到了醫療中心,那裡的大夫看完報告後,可以和老人通過可視電話通話。

日本的養老產業:將“養老服務”打磨到極致


(2)居家式養老——老年人是最為富有的一個群體,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人掌握了全日本50%的儲蓄。

再加上優厚的退休金和年金,很多日本老人退休後的生活相當滋潤,但同中國老人一樣,對於受東方文化薰陶的日本老人來說,能夠“死在自家的榻榻米上”才算是比較像樣的晚年。

而且,養老院一般建在郊外,親人探視不方便,老人也有一種“被社會遺忘”的感覺。因此,日本養老的重心也逐漸向居家養老偏移。2000年,日本開始實施護理保險制度,主要的內容就是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包括上門護理、上門幫助洗浴、日託護理等多種項目。

這樣,原先的養老院越來越多地被“託老所”取代。家人如果上班、或者出去旅遊,都可以把老人託付在這裡,回來後再接走,在一定程度上既不加重家庭的負擔,又維繫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服務的質量也有保證,精細的日本人一向不缺乏對用戶需求的把握,通常,託老所房間進門處會有插柺杖的地方,為了防止老人著涼,椅子上會纏上布墊子。每天有專門的營養師調理食品,吃飯前還有專門的護理人員帶著大家做食前操,“啊、啊”喊兩下,促進咀嚼。

中日兩國居家養老措施的最大差別,一是日本居家養老是以護理保險制度為基礎,老年人利用居家護理服務時自己只負擔10%的費用。我國居家養老,所利用的服務都需要自費,老年人負擔很重。二是日本有專門支撐護理服務的專業職稱及資格考試,專門人員等。三是日本居家福利種類很多,居家服務分13大類,而社區服務種類達6種。我國雖然近幾年發展了社區老年護理,但很多流於形式,缺少實質性的服務。

日本的養老產業:將“養老服務”打磨到極致


日本的養老產業:將“養老服務”打磨到極致


(3)社區互助——組織幾乎所有相關設施都是在居民們的支援下建立起來的。

1995年,日本橫濱市一個名叫“互助·泉”的社區互助組織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老年人和殘疾人在吃飯上都存在很大困難,為此,這個組織開始提供餐飲配送服務,他們設立了一個餐飲製作場所,專門為此類人群售賣廉價的便當。截至2004年3月,該組織年配送便當三萬多份。與此同時開展的還有“接送服務”,於是,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殘疾人得以乘坐組織的專車,走出長年閉門不出的家。由於其高度的公益性,“互助·泉”得到了當地居民的認可。

在日本,這種活躍於民間的非營利組織還有很多,由於紮根民間,他們對政府觸及不到、又為人迫切需要的服務往往有著第一手的觀察,並能尋找第一時間的解決之道。更重要的是,這種組織往往還有上下溝通的作用。

例如,活躍在川崎市的“玲之會”,是一個由家庭主婦組成的非營利組織。平時,她們除了組織老人唱歌、做遊戲、做手工、健康講座等,還會通過一個名為“Diamond club”(鑽石俱樂部)的活動,聯繫不同社區的志願者和老人,瞭解他們的需要,並試圖傳達至相關部門。

而對於這些無孔不入的民間組織,日本政府沒有采用“不支持、不反對、不參與”的態度,而是積極協助其發展,1998年日本頒佈了《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一番“促進”後,很多對老年人等弱勢群體提供幫助的民間組織應運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