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告诉孩子,关于国家公祭日,这些事我们应该知道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八十一周年,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三十万死难同胞。

81年前的今天,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城开始了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

如今81年过去了,大屠杀的亲历者仅存不足百人。

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

育儿|告诉孩子,关于国家公祭日,这些事我们应该知道

告诉孩子,关于国家公祭日,这些事我们应该知道

首个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从1994年开始,南京乃至整个江苏省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

在今年的10月27日,加拿大成为西方第一个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国家。今后,加拿大安大略省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

为了祭奠谁

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定名,但是祭奠对象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还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

2014年国家公祭网上线,列出了七类遇难对象供海内外网民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

告诉孩子,这些不同国籍的人,也在尽他们最大的努力

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被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育儿|告诉孩子,关于国家公祭日,这些事我们应该知道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浩劫知之甚少。他们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知道被纳粹屠杀的百万犹太人、波兰人、苏联人、吉普赛人、德国人,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二战期间,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怎样的暴行。

张纯如在写《南京大屠杀》时,不过二十几岁的年纪。很难想象,她做了多少努力,才有力量支撑自己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每天与南京大屠杀那段残忍血腥的历史为伴。

她要把那些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等等酷刑,一字一句的写出来。

成书后,她又遭遇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

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后来她患上忧郁症。2004年,她在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时年36岁。

她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段历史,她让更多人看到了日军曾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种种罪行。这些白纸黑字,是她曾经为南京大屠杀奔走的证明。

告诉孩子,和平来之不易,历史必须铭记!

育儿|告诉孩子,关于国家公祭日,这些事我们应该知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走出了充满硝烟的战场

迈入了岁月静好的和平时代

在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

也应该在心中长鸣警钟

只有真正地了解历史

才能尊重历史,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育儿|告诉孩子,关于国家公祭日,这些事我们应该知道

“国家公祭”虽然只有一天,但公祭的意义需要也一定要延续,这在国外也有先例,比如,美国的老兵日会对老兵提供一系列优惠活动,以此增加老兵福利;以色列则在阵亡将士纪念日限制娱乐活动……凡此种种,都是在增加普通民众对国家公祭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普通民众对历史的参与和审视,如此进一步将“国家公祭”的实质细化、落地,方能使“国家公祭”先形成民族习惯,再化作民族精神,使每个国人都可以在此熏染之中,逐渐具备大国公民的精神气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