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清都亡了,你為什麼還要叫愛新覺羅?

1616年,建州女真英雄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騎兵統一女真諸部,其後,努爾哈赤勢力逐漸做大,並不斷襲擾大明遼東邊境成為明末嚴重外患。

明萬曆四十七年,明軍本部兵出八萬六千人與海西女真葉赫部、藩屬國朝鮮合兵總計十一萬,號稱四十七萬雄師兵分四路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建州女真發起了總攻。女真統帥努爾哈赤充分利用明軍自身弱點和嫻熟的騎兵優勢採取逐個擊破化解了這場滅族危機,後金對大明從此由戰略防守轉入戰略進攻。

朕的大清都亡了,你為什麼還要叫愛新覺羅?

此後,明朝在崇禎皇帝胡亂指揮,外加天災人禍等不利因素的疊加下,1644年,漢賊吳三桂洞開山海關與滿清八旗鐵騎合兵一處開啟了追亡逐北的爭鋒,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漢人政權相繼滅亡,滿清逐漸完成了改朝換代的歷史重任。

由於清朝作為外來戶,其衣冠髮飾以及語言、文化等諸多方面有別於漢人,且滿清入主中原後,多爾袞為了削弱漢人的反抗強推滿洲文化多次頒佈“剃髮令”,並強令各族拋棄本族精神信仰改弦更張以滿文化為核心的服從要旨。於是在清朝內部從宗教到民族再到文化等諸多層面先後爆發了上千起暴亂,這種起義失敗再起義再失敗始終猶如夢魘般籠罩在滿清統治者心頭揮之不去。

以反“剃髮令”的誓死抵抗為肇始,清朝從開國至滅亡不斷湧現出準噶爾汗國叛亂、天地會、白蓮教、捻軍、雲南回變、陝甘回變、新疆回變、太平天國、義和團等等反抗清王朝統治的鬥爭和勢力。

朕的大清都亡了,你為什麼還要叫愛新覺羅?

直到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第一聲槍響打破漢江的沉靜後,清王朝至此走入了封建歷史的廢墟,民主共和逐漸開啟了新的時代。

從努爾哈赤創建清朝的雛形後金到大清朝的滅亡,滿清走過了296年的風風雨雨,但這跨越兩個多世紀的異族統治對於漢人來說卻是奇恥大辱,然而,從整個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清王朝也曾作出過重要歷史貢獻。

清王朝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可以說既有功亦有過,因此,即便以當代人的眼光來審視滿清這個朝代確實是讓後世飽受非議。除了前期“剃髮令”的動輒屠城,後期奴顏婢膝的慈禧賣國求榮和溥儀偽滿洲國的建立著實令滿清節操碎一地。

而當清朝滅亡,廢帝溥儀成為了新中國的普通公民後,仍舊有不少滿清遺老遺少撞見溥儀行跪拜禮,於是“朕的大清都亡了”成為溥儀時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用以勸慰滿遺臣民。

朕的大清都亡了,你為什麼還要叫愛新覺羅?

照理說,這樣一個充滿爭議的王朝,滿清皇族後人應該慎用愛新覺羅的姓氏,那為何至今卻仍舊有不少人對外大肆宣揚愛新覺羅的後裔身份呢?又有哪些人是滿清皇家正統?這些宣揚的人真實身份是否靠譜?

社會風氣的變革

清朝在辛亥革命覆亡時,滿清皇室後裔紛紛更名改姓將自己的姓氏改成漢姓,譬如安、廖、曾、金、王、孫、艾、羅、肇、範、關、鄂、趙、李,而滿清皇帝直系後裔則將愛新覺羅改姓為“金”。

這些自發的改姓行為倒不是因為滿人自覺願意融入漢人族群中,而是因為辛亥革命民國建立後,人數不佔優勢的滿人為了避免漢地居民的欺負和麻煩,於是便將族姓紛紛改成了漢姓,以掩人耳目避免成為攻擊、報復的對象。

畢竟滿清統治中原屠戮過不少漢族人士和其它少數民族,民族矛盾始終尖銳的擺在突出的位置。此時,倘若有人公然自稱是滿族皇胄後裔,甚至祭出“愛新覺羅”的名號,估計不死也得殘。

朕的大清都亡了,你為什麼還要叫愛新覺羅?

而新中國建立後社會風氣得到了極大改變,人人平等不再成為活在封建餘孽下的精神口號,從民國轉型進入新中國,在這37年的時間裡,中國伴隨著西方民主、平等觀念的引入,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中國人民封建思想包袱逐漸解放。

比至新中國成立後,民族團結成為憲法的基本原則,國人更是以完全開放的心態來審視歷史,因此,從改革開放至今,愛新覺羅氏家族人氏就猶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甚至以愛新覺羅氏後裔為榮。

愛新覺羅本姓的“高貴”

愛新覺羅氏高貴嗎?我們翻閱《滿文老檔》和《滿洲實錄》等史料文獻會發現,在浩如煙海的文史資料中愛新覺羅僅僅出現過三次。既然愛新覺羅氏自詡為高貴的姓氏為何在史料中記載寥寥無幾?

朕的大清都亡了,你為什麼還要叫愛新覺羅?

根據滿清史學家的研究,“覺羅”是姓,“愛新”為名,指代族名,同時引申為“黃金”之意,通俗來講,也就是愛新覺羅氏只是“覺羅”姓氏中的較遠旁支,而在以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絡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鈕祜祿氏佔據主體的“滿清八大姓”中,愛新覺羅氏僅僅只是一個不出名的小姓而已,只是因為愛新覺羅氏到了以努爾哈赤為代表的黃金時代創立了後金,從此,愛新覺羅氏便作為滿清“黃金家族”的代號被定格了下來。

於是在改革開放後,很多愛新覺羅氏後裔紛紛亮出了自己的名號用以練就爐火純青的“吸睛大法”。這在娛樂圈中體現的尤為明顯,現在經常活躍於熒屏的愛新覺羅氏後裔明星我們較為熟知的有愛新覺羅·啟星、愛新覺羅·媚、愛新覺羅·溥光、愛新覺羅·啟笛、李宗翰、金巧巧等人都可謂是愛新覺羅氏根正苗紅的直系族裔,甚至就連前些年也不知道哪裡冒出來大鬧廣州火車站的愛新覺羅·州迪也自稱是愛新覺羅氏後裔。

朕的大清都亡了,你為什麼還要叫愛新覺羅?

在愛新覺羅氏如過江之鯽讓人目不暇接時,人們也紛紛對愛新覺羅氏後人再次裝裱自己的動機始終處於疑慮?闖出一番天地究竟是要靠愛新覺羅這個名號作為金字招牌,還是得靠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為行動出發點,相信明白人大抵了然於心。

民族狹隘觀念的作祟

在愛新覺羅氏家族霸屏於現今娛樂圈的時代裡,我們有必要追問一句:不提愛新覺羅,真的沒人把你當根蔥?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浩瀚的五千年的中華史中,我們每個人的祖先都有著輝煌的歷史,如果楞要依靠顯擺祖先來為臉上貼金,那麼劉姓、李姓、朱姓的人是不是在混跡娛樂圈的時候每次發言前是不是也得事先聲明:“我是某某皇帝的後裔”,畢竟拿愛新覺羅氏後裔的思維來比對,劉姓建立過強大的漢朝,李姓創立過雄霸四方的大唐,而朱姓則開啟了一代天驕的偉業,既然愛新覺羅都有資格顯擺自己的姓氏,那麼劉、李、朱三姓往臉上貼貼金也未嘗不可吧?

朕的大清都亡了,你為什麼還要叫愛新覺羅?

而這種現象的產生歸根結底還是民族狹隘觀念在愛新覺羅氏後裔心中作祟,在他們看來以外族身份統治中原296年確實是件了不得的光輝業績,因此,他們也習慣性的拿出愛新覺羅這塊牌匾時刻來顯擺下,以昭示他人與我不可同日而語,而換句話說,假如愛新覺羅氏後裔打破了族群限制,依舊以平凡的方式努力爭取著他們的人生目標,也許愛新覺羅在他們的心中也就顯得沒有那麼“高大上”了。

無論現代的愛新覺羅氏家族後裔到底是出於什麼動機渲染身份的特別,我們沒必要刨根問底一查究竟,但始終還是溥儀那句“朕的大清都亡了”的經典段子有哲理,讓人看到了不一樣的末帝人生,只有這樣才能平凡的追尋人生真諦,而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我倒是想借用溥儀的口吻問句“朕的大清都亡了,你為什麼還要叫愛新覺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