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河:解不開的“紫金情結”

陳景河,現任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黨委書記、總工程師,中國礦業聯合會主席團主席、中國黃金協會副會長,福建省總商會副會長,福建省第十屆人大代表。談到陳景河,就一定繞不開他的“紫金情結”。

荒山淘“紫金”

陳景河是紫金山金銅礦的主要發現者、研究者和現場勘查負責人。

1982年,剛從福州大學地質專業畢業的陳景河滿懷著夢想到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報到,之後被分配到紫金山進行地質勘探工作。

紫金山位於福建省上杭縣城以北、汀江左岸,山中“怪石嶙峋,聳峙天表”,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金、銅礦,當地人形象地比喻其為“銅娃娃戴金帽子”。但從1960年至1980年,國家先後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勘探,均沒有發現有勘探價值的礦山。

“找礦是個非常困難的過程,紫金山的礦藏不是在地表,而是在地下。大家都認為有東西,但怎麼找出來需要看技術支撐。”剛大學畢業的“毛頭小夥”陳景河不信這個邪,他一頭扎進了紫金山,在大山深處做勘察。

1982年,陳景河帶著勘探隊在紫金山腳下安營紮寨,先開始在汀江兩岸區域找礦。通過勘探發現,在山頂部分找到礦山的希望更大。但紫金山的自然條件很差,山頂的條件遠遠比江邊艱苦,陳景河和他的一隊人馬在山頂一呆就是兩個多月,住破廟、鑽老洞,是他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陳景河的心血沒有白費,1983年,經過了一系列科學鑑定,陳景河終於發現了夢寐以求的礦山,而且“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紫金山被認為同時擁有大型金礦和特大型銅礦,在後來的10年間,通過勘探證明,紫金山的預測儲量數字不斷擴大。

為了完全弄清楚紫金山的礦藏儲量,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面,陳景河和他的隊員每週5天,從山腳爬到山頂,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由於往返爬山同時還要兼顧勘探實在太累,陳景河干脆住在山上,一年到頭除了探親都不下山。“從發現到勘探礦山,用了整整10年!”如今,陳景河回憶這段歲月頗有感慨。

萬事開頭難

1992年,在紫金山黃金礦被發現後的第十年,福建上杭縣決定要開發這一礦山。不過,當時這一決定面臨巨大的爭議,國家工業部門的專家在進行開發性工業試驗後,預計紫金山的金礦總儲量只有5.45噸左右,而且礦石品位低,開採後不能盈利。紫金山金礦在行業內,被認為是開發的“雞肋” 。

但作為紫金山金礦的發現人,陳景河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他認為,紫金山金礦儘管品位低,但儲量遠遠不止預計的5.45噸,通過壓縮成本,仍然具備開發潛力。

對紫金難以割捨的情結,讓他在完成紫金山的勘探工作後毅然放棄大城市和條件優越的工作,來到貧困的山區縣,走馬上任“職工只有76人,總資產僅351萬元,靠買賣零星礦產品度日”的上杭縣礦產公司經理,自己來開發紫金山金礦。

1993年,由上杭縣礦產公司改組而成的紫金礦業公司開始對紫金山進行開發。為了實現低品位基礎上的開發盈利,陳景河決定另闢蹊徑。

經過不斷研究,他根據紫金山金礦的礦石特點,大膽選用了投資額低、生產成本低的堆浸工藝,用700萬元建成了年處理礦石5萬噸規模的礦山。之後從1996年到2000年,紫金山依靠自身發展的積累,進行了二、三、四期技改,迅速做大做強,成為中國單體礦山保有可利用儲量最大、採選規模最大、黃金產量最大、礦石入選品位最低、單位礦石處理成本最低、經濟效益最好的黃金礦山。

千禧年之後,初具實力的紫金逐漸在黃金行業內展露頭角。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陳景河適時提出了“國內黃金行業領先-國內礦業領先-進入國際礦業先進行列”的三步發展戰略,決心率領紫金人果斷地“走出去”,到貴州、吉林、新疆等地參與礦山開發,搶得了佔有資源的先機。為了讓紫金每一步都能走穩,陳景河親自策劃了公司的幾次改制工作,使紫金建立和健全了企業管理體系,並抓住時代機遇,於2003年12月23日成功在香港上市,搭建起通向資本市場的橋樑。

陳景河:解不開的“紫金情結”

此後的幾年裡,有了資金橋樑的紫金更是如虎添翼,通過股權受讓方式控股蒙古納日陶勒蓋金礦、越南大班鉛鋅礦和周邊的鐵礦,入股英國倫敦上市公司Ridge Mining成為其最大股東,更以要約方式成功收購英國倫敦上市公司蒙特瑞科,創中國公司以全面要約方式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第一例,以及中國收購英國上市公司的第一例。

如今的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在國內二十多個省和海外七個國家投資組建了近百家下屬公司,成為國內著名的黃金礦業企業,而陳景河,也隨之受到業界關注。2007年,《環球企業家》雜誌將陳景河列為“2006推動中國商業國際化25人”之一。

專家型的企業家

陳景河是專家型的企業家,是紫金大多數大型項目科技攻關及其工程化的組織者、實施者,技術方案的提出者、實施過程中重要問題的解決者。

在紫金礦業開礦生產中,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陳景河和紫金礦業的技術人員,經過了多次反覆實驗,對礦石進行“破碎→篩分→洗礦→重選”等多套工藝,攻克了礦業界的技術難題,使得品位低至0.9克的礦山變廢為寶,成功具備了開發的可能。

“通過這一系列手段,我們的開發成本,是當時行業平均水平的10%-20%,大大提高了礦山的開採價值。”陳景河說,在此基礎上,紫金山金礦儲量大的優勢開始顯現,它從預計的可開採黃金5噸增加到300噸,再到500噸以上,創造了“越挖越多”的奇蹟。

在搭檔方啟學看來,陳景河可以用“傳奇”來概括:紫金礦業從1萬元起步,發展成為如今國際知名礦業公司;收購的幾個礦都是世界級的,特別是在剛果(金)投資的卡莫阿-卡庫拉銅礦,補充勘探之後資源量增長近一倍,價值超過萬億人民幣。然而,當陳景河聽到搭檔對自己的評價時,卻只是謙虛表示:“不存在‘傳奇’問題,我對自身還是非常清楚的。”

陳景河:解不開的“紫金情結”

謙受益,滿招損。陳景河帶著這份謙虛,已獲得多個榮譽獎項:先後獲地礦部優秀青年肩建省優秀企業家、龍巖市拔尖人才等稱號和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200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連續五年榮膺福建省年度傑出經濟人物。

管理紫金,指點“江山”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但陳景河卻不僅打下紫金礦業這片“大好河山”,更是將其發展得有聲有色。對於其中奧秘,他表示:要想公司發展好,“三個能力”很重要。

這三個能力中,首先就是技術能力。陳景河說,公司之所以能在惡劣的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公司在困難面前往往能突破技術瓶頸。紫金山金銅礦、水銀洞金礦、曙光金銅礦、阿舍勒銅礦等主力礦山在許多關鍵問題上都得益於技術創新。

其次則是管理能力。搞礦業,一是要“因地制宜”,在發達國家以外聘行業專家、國際化人才為主,在發展中國家以紫金外派管理層為主;二是“因時制宜”:在行業高潮時以地勘增儲、擴大產能為主,並設立區域公司實行片區管理;行業低迷時以併購重大資源和在產礦山為主,並實行(準)事業部制的扁平化專業管理,時、地兩方面相結合,綜合提升公司管理能力、治理水平。

最後是創新能力。陳景河認為,創新就是普遍科學原理與客觀實際的良好結合,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創新,創新就是不斷否定自我的過程。對紫金來說,這是一個樸素的真理,是紫金礦業幾十年實踐的經驗和理論總結。正是創新,才使得紫金礦業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實現了效率提升、成本控制、價值創造的目的。

鎮守紫金礦業多年,如今的陳景河雖已年過花甲,但依然不知疲倦,他正在謀劃紫金礦業新的發展路線圖。在他看來,紫金礦業只有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並脫穎而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優秀企業。“待來日,金山光芒,奪目耀眼。”這是陳景河早年歌詠紫金山的詞句,如今金山早已“奪目耀眼”,併為他贏得“中國金王”美譽。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陳景河,正在向“中國銅王”目標挺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