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邁出關鍵一步 “硬科技”迎來確定性利好

科創板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推進。

河南某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該省摸排、統計科創板企業信息的相關工作已經完成,因為要求提交“信息收集表”的截至時間是12月7日。該人士還透露,從“信息收集表”來看,摸排、統計的企業主要在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主要收集企業在行業地位、產值、科研、技術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收集表”還要求推薦企業具備兩大特徵:一是在全球或國內行業地位明顯,二是不限於盈利企業,但收入具備一定規模。

記者注意到,各省市近期都在推進科創板企業的信息收集工作,公開報道涉及的就包括上海、浙江、安徽、江蘇、陝西、湖北、河南等省市,相關信息收集表的提交時間也都在11月底或12月初。

與此同時,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12月初召集11家理事、監事單位開了座談會,就設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徵求意見,並圍繞科創板的發行上市標準、發行承銷方案、交易制度、持續監管以及註冊制試點實施方案等議題展開討論。此次會議還釋放出“上交所正在研究起草科創板和註冊制的相關方案、業務規則和配套制度”等消息。

//

降低門檻成共識

//

對於科創板的定位問題,有券商投行高管公開表示,科創板面向的企業是當前制度框架內無法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科技型、創新型創業企業,科創板對標的是納斯達克和聯交所。

實際上,關於對標納斯達克的問題,在中國推出創業板和新三板的時候,市場上也都有過相關討論,但最終做出來的都不是“中國的納斯達克”

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新三板分會會長陳沛近日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資本市場一直存在較大缺陷,就是缺乏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在互聯網時代這表現得尤其明顯,因為BAT都不在中國主板上市。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中國主板市場主要是支持那些相對成熟的企業。”

“推出創業板的時候,也有人希望做成中國版的納斯達克。因為納斯達克孕育了全球最好的科技創新企業,但創業板顯然不能達到納斯達克的高度,因為創業板儘管有支持科技創新的想法,但具體方式依然延續主板的做法,首先就是審核制,其次對盈利、對增長都有要求,也就是說條件依然很高,使相對早期的科創企業很難在創業板拿到應有的資金。”

“後來,新三板進一步降低了門檻,本來有機會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但註冊制沒有取得突破。現在新三板的問題很清楚,就是1萬家企業在裡面但沒有流動性,企業在裡面也得不到資本的支持。”陳沛認為,科創板要真正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必須有三個方面的突破,“首先必須是註冊制,跟現在的審核制相比這是巨大的挑戰:其次從門檻上來說應該比新三板低很多:另外,從行業上來說應該不是包羅萬象,而是向真正的科技創新企業傾斜。”

如是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奧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交所已經表態科創板應該支持擁有核心技術、市場佔有率高、屬於高新技術產業並且達到一定條件的企業,由此“我們認為,科創板的定位,尤其是對上市企業的定位已經基本明細,前期的重點一定是我國擁有核心技術的‘硬科技’產業,而不是注重商業模式創新的‘軟科技’產業。”

張奧平認為,具體來講,“硬科技”應該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深遠且廣泛影響的革命性技術,其底層由科學研究創新支撐,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複制和模仿。

上交所副總經理劉紹統不久之前也公開表態,科創板將支持那些擁有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比較高、屬於高新技術產業或者戰略新興產業,並且達到一定條件的科創企業。

在科創板企業的範圍問題上,陳沛也持類似的觀點,“我個人的理解,應該更多來自於科技創新,而不是一般的模式創新。如果在模式創新和科技創新中選擇,科創板應優先選擇科技創新,因此科創板企業應該帶有很強的科技背景和基因。”

//

成長性是關鍵

//

美國納斯達克實際上採取分層制度,也就是設置了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納斯達克全球市場以及納斯達克資本市場三種市場,分別在每個層面設置不同的上市標準,供企業自行選擇。企業只要在盈利、淨資產規模、資產規模、市場規模、運營時間等指標中有一部分指標比較理想,就有機會申請上市,無須做到所有指標面面俱到。

自從科創板被正式提出以來,業界一直有一種觀點,就是科創板只要“把成熟市場運行多年的制度拿過來借鑑即可”。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市場還不是“成熟市場”,因此主流的共識是,絕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必須進行創新和完善。

證監會方面也明確表示,科創板將在公司盈利狀況、股權結構要求等方面做出更妥善的差異化安排,以增強對創新企業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有券商人士預測,科創板的上市標準將參考成熟市場的上市條件,綜合考慮市值、營收以及研發投入等特定指標。

在記者採訪過程中,較為普遍的觀點是,科創板應該淡化營收、淨利潤等指標,強化企業成長性、研發投入、估值等指標。

“對一個早期的科技創新企業來說,實際上最應該看重的就是它的成長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它們比主板企業上市更早,進而讓資本和市場對它展開更有價值的支持和幫助。如果在最需要錢的階段拿不到錢,那麼中國就很難出現世界級的科技巨頭。”陳沛認為,科創企業的重要特徵就是其成長性更好,但如果要設置一個指標的話,必須要有一個綜合的評估體系,這個評估體系肯定要以行業平均成長水平為參考系。

同時,在研發投入上,“我認為也應該有要求,不然怎麼來表明是一個科創企業?”陳沛表示,具體到研發投入的比例,“10%左右應該是比較好的。具體指標應該定在哪裡,我覺得不能依靠主觀臆斷,還是應該結合中國企業科研投入現狀綜合衡量。”

張奧平判斷,綜合近段時間以來的市場消息,第一波科創板上市企業會是“科技含量比較高、研發能力比較強”的企業。“科創板肯定會有研發投入門檻,估計研發投入比例應該要超過10%甚至是15%,因此那些只注重商業模式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就不要考慮科創板了。”

在張奧平看來,科創板應該也會對企業估值設定門檻,只不過“這裡面有一些問題,如何判定未上市企業的估值?是按照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的估值來算嗎?如果是這樣,可操作性就很強了,一級市場股權投資機構很容易在最後一輪拉高企業的估值,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張奧平表示,無論科創板和註冊制最終方案如何,“可以預見的事情是,‘硬科技’肯定是未來股權投資機構的重點佈局方向。但是對於企業來說,可以肯定的是,科技創新能力比較強的企業春天很快就要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