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摸石頭”

科創板“摸石頭”


90年代早期,中央給各省市定上市公司的指標,是按照規模大小定的,結果各地為了多幾家公司上市,選出來的都是小公司。第二任證監會主席周道炯覺得這樣不行,市場上都是些小玩意兒,不穩定,於是給中央打報告,將指標由額度改成了公司家數。

從這之後,各地才開始推薦大中型企業上市,由此形成了後來各地政府“選優挑大”的上市邏輯。

當時這麼改,是奔著減小股市波動,穩定股指的方向去的,但指標從額度改稱家數,定指標本身的方式沒有變,“上市”的資源稀缺性也沒有變。周道炯任證監會主席的時候,就沒少接到各種託人情找關係,拿著領導批示和推薦信來找他上市的。有回接到個當了省委書記的黨校同學的電話,也是為上市,想多增加一個上市指標。

周道炯在電話裡說:“老同學,一個省多少個名額,都是在玻璃板上操作,清清楚楚。半路上給你加了,其他的都來找我怎麼辦?”

名額是清清楚楚寫在玻璃板上,但圍繞“上市”這塊肉的爭搶可不是。中信證券的發展歷史上曾經記載過他們爭奪第一個主承銷商資格的故事:

為了在華夏、南方等巨頭包攬股票承銷的地盤撕下塊肉,負責中信證券的常振明給下屬下的指示是:“搶”。他們從華夏手裡奪走耀華玻璃的時候,不光在集團內部請王東明、王軍出面刷人情,還先後動用了國家建材局、河北省省委書記和省長的關係才拿到主承銷商資格。

這麼多的利益相關,註定了上市制度的改革是個難題。

01年周小川當證監會主席的時候,力推完善退市制度。當時被拎出來的是PT水仙。儘管有一部分PT水仙的投資人認為政策變化給他們造成了損失,把上交所和證監會告了,不過整個證券市場對這件事拍手稱讚的更多。

美國《商業週刊》還在這年把周小川評為亞洲“決策者之星”,評選詞裡還專門點讚了他推動完善退市制度的舉動,說是中國證券市場規範化建設方面的一大進步,結語寫道:中國證券市場正在變得越來越像美國的“華爾街”,而非賭城“拉斯維加斯”。

可惜,退市的pt水仙,離開主板市場後,並沒有真的消失,而是在三板市場殭屍跳了好幾年。更魔幻的是,pt水仙所在地上海,經此一劫,行動力迅速,由市政府出面,跟銀行和大股東們開了幾次協調會,最終在短短几個月內,就幫上海市另外5家pt公司實現了債務重組,脫離了退市危險,並重新申請恢復交易。

各方面對上市這種稀缺資源的保護,讓A股市場從建立至今20多年,被退市企業不到100家,退市率從來沒有超過1%,其中2009—2012年連續4年沒有一家公司退市。

講這些事兒,是看到最近各地為科創板展開的各種“篩選”活動,跟之前為在A股上市所做的,沒有什麼本質差別。

雖然科創板具體的規則和制度細節還在徵集意見階段,但根據媒體披露,西安、成都、武漢、上海、浙江等省市,已經展開了一波科創板選秀了。

西安金融辦為遴選科創板上市企業,專門發佈了“龍門行動”計劃,聚焦人工智能,光電芯片,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領域,成都則是向區域內有意向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做了摸底,重點關注武大先進製造業,武漢光谷動作最快,目前已經完成了100家科創板海選行動。

各地圈定的領域略有不同,不過大框架是一樣:技術向、戰略新興向、冠軍向。也跟月初各家媒體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的科創板行業屬性基本一致:要求是符合國家戰略,有核心技術,是細分行業龍頭,在制度下不能上市的“隱形冠軍”。

在這個基礎上還設置有6個上市標準:

估值10億元以上,連續兩年盈利,兩年累計扣非淨利潤5000萬元;估值10億元以上,連續一年盈利,一年累計扣非淨利潤1億元;估值15億元以上,收入2億,三年研發投入佔比10%;估值20億元以上,收入3億,經營性現金流超過1億元;估值30億元以上,收入3億;估值40億元以上,產品空間大,知名機構投資者入股。

而《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的幾家保代機構在解讀這些標準時都表示,科創板試點初期,通常還是會選擇財務指標更加好看,穩健的標的上市,幾家券商目前基本也是按照這個方向來選項目的。

當年在主板和中小板之外,另闢一個創業板,也曾經是帶著註冊制試點的任務開始的。結果創業板拖了快10年,終於開閘了,還是老路走得順,上下都覺得需要先弄一批質量好的撐門面,沒人願意看到一上來就出事兒,折騰著折騰著,就不想什麼註冊制了。

現在創業板推出9年,一共上市了700多家,上市標準跟主板、中小板相比,除了門檻降低了一點,基本思路幾乎是一致的。

90年代,香港聯交所總裁就很誠懇的跟首任上交所總經理尉文淵說過:尉先生,我覺得你太理想了,你想把市場搞得多麼理性,是不可能的,市場早晚要出問題,你必須和大家講清楚。

講清楚也沒有用,沒有人願意承擔“出問題”的風險。

09年金融危機後,各地出臺政策支持小微企業,政府背景的小額貸款公司成了最流行的“支持方式”,我參加一家小貸公司的開業典禮,問公司負責人,你們準備怎麼支持企業,負責人說:我們肯定首先要找跟本地最大最好的企業聯繫,爭取他們做我們的客戶。

其實他們也知道爭取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