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的時候,為什麼俄羅斯不趁戰爭顛覆格魯吉亞政權,從而達到高加索地區長久穩定?

小樓坐聽風雨聲


外高加索人稱“歐亞火藥桶”,是一個地緣政治險惡、民族和教派衝突錯綜複雜的地方,而且這裡地形惡劣,自古以來就是個麻煩不斷的地方,在沙俄之前波斯、奧斯曼都曾染指這裡,但無不被弄得灰頭土臉精疲力盡,最終走人了事,沙俄也被外高加索拖得精疲力盡,這裡也因此被稱作“沙俄的盲腸”。蘇聯時代本人就是格魯吉亞人的斯大林利用“地頭蛇”的優勢和壓抑當地民族的鐵腕勉強維持局面,但也不得不靠不斷強行清洗和驅逐當地民族來維持一個大體穩定,即便如此在那個年代高加索還是火星不斷,且蘇聯兩次試圖越過高加索染指波斯、打開印度洋出海口的努力都以慘敗告終,到斯大林時代結束這種高壓實際上已因成本巨大而無法維持,而隨後為緩和矛盾回遷民族和“和解”又產生了離心力巨大的地方勢力——正是這些地方勢力讓“新思維”後的蘇聯南高加索地區動盪不安,稍稍懂得歷史的朋友就該知道,蘇聯解體的先兆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間的卡拉巴赫之戰(到現在都沒打完),而格魯吉亞則是波羅的海三國外唯一不肯加入“獨聯體”的。

南高加索國家中,格魯吉亞地最大,但資源卻最不豐富,如果強行納入自己版圖等於抱個火藥桶,養著則靡費大量福利,高壓則窮山惡水煩不勝煩,沙俄和前蘇聯時代就已經受夠了。但格魯吉亞自己卻又是個蘇聯的縮影,國內民族林立矛盾尖銳,只要稍加挑撥就能讓他們自己乒乒乓乓打個不聽,使第比利斯當局應接不暇顧不上跟自己搗亂。所以俄才扶植了幾個傀儡這麼幹,玩大了玩不起也得不償失。

還有一點,就是內高加索的車臣、達吉斯坦、印古什等地已經夠亂,普京是靠扶植親俄軍閥勉強維持,並付出了喪失人心和“一蟹代一蟹”(卡德羅夫父子除了表面上聽莫斯科的外,其做派和權欲都和達薩耶夫一般無二,而且這個“聽”也就是聽封不聽調而已)的代價,如果在內高加索沒搞定的情況下再強吞外高加索,那就是自己找不自在了。

不僅如此,格魯吉亞已是聯合國正式會員,現在這麼搞,自己的傀儡已經國際孤立到自娛自樂級了,吞掉整個國家,俄會比現在在國際上更孤立,還真當他們是什麼“戰鬥民族”了?


陶短房


其實對俄羅斯來說,顛覆了格魯吉亞政權反倒不利於高加索地區的穩定。雖然冷戰之後,俄羅斯受北約的擠壓,非常的憋屈,看看這次克里米亞危機就知道,普京也是忍不可忍。但是高加索地區去沒有完全被俄羅斯所佔有,看看俄羅斯的地圖就知道,黑海沿岸也是俄羅斯的一個邊界,什麼意思呢?在奧斯曼帝國興盛的時候,黑海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內湖,包括克里米亞半島也曾是穆斯林的汗國,高加索也是如此,有好幾個穆斯林的汗國。高加索多山的地形使任何一個大國都難以將其征服,因此,高加索地區一直扮演著大國“隔離帶”的角色。2008年的俄格衝突,雖然不是偶然事件,但是俄羅斯選擇在奧運會開幕的期間動手,也是在鑽空子,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教訓一下薩卡什維利就達到目標了。
俄軍要征服這個國家,可能面臨來自北約的反制,加速這一地區進入美國陣營的步伐,從戰略上來說是得不償失。即便是能夠佔領這個國家,也要撤軍,滅國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可能了。因為薩卡什維利比較能作,美國對俄羅斯的動武也是保持了節制,如果是征服格魯吉亞的話,可能帶來的是美俄的尖銳的對立。
對俄羅斯來說,高加索地區也是恐怖主義的輸入的地帶,俄羅斯為了穩定南翼的安全,也是煞費苦心,如果帶來一個反抗俄羅斯的組織,無異於阿富汗悲劇的重現。普京玩的還是有限戰爭,俄格衝突、克里米亞危機、敘利亞戰爭都是如此。

孫興傑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先說一個真實的冷笑話。那時普京還任葉利欽的總統辦公廳主任,在一次參加獨聯體首腦會談期間,曾發出感慨:哈薩克斯坦就一個人喜歡獨立,就由他去吧。這個人就是納扎爾巴耶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國破山河在的境況下,普京早已沒有領土擴張的慾望和野心了。



一晃快三十年了,俄羅斯聯邦的境遇依然沒有根本性好轉,所以普京對領土擴張的渴求依然是有限和有度的。 格魯吉亞位於外高加索,是原奧斯曼土耳其的一部分,是二十世紀初沙皇牽頭肢解奧斯曼帝國的產物。同時還分裂產生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國家。



俄羅斯為了統治的需要,在此地遷移進大量俄羅斯族人,形成一塊塊聚居地,這也就是奧塞梯共和國的成因。 我認為,兩次車臣戰爭,已經讓俄羅斯吃盡了苦頭。但由於車臣、印古什等位於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國,歷史上一直在俄國統治下,所以無論再難也絕不允許分裂出去。而對於高加索區域其它屬於前蘇聯的國家和地區,俄羅斯已經不再奢求領土擴張了,因為既無心也無力了,更重要的是土耳其對他們的影響更大,而俄羅斯不想與土耳其在該地區發生'直接衝突。

但對於以前通過“摻沙子”戰術,業已形成了的俄羅斯族聚居區或共和國,俄羅斯發誓都要保護,不允許受周邊國家或地區的侵犯。這也就是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解救奧塞梯危機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也包含著“敲山震虎”的成分。俄羅斯想以此喝止住該地區前蘇聯加盟國家的分離傾向,想阻擋北約東擴的進程。只可惜,由於俄羅斯國力不濟,這些目的都沒有達到。


新文化街男孩


2008年的8月8日,由於當時正值北京奧運會開幕,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鳥巢,誰也沒有想到遙遠的格魯吉亞共和國會突然對俄羅斯發起挑戰。

這個面積還不到7萬平方公里的小國由於位於高加索地區的黑海沿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而成為美國和北約拉攏的對象。另外,格魯吉亞共和國與俄羅斯政府在“南奧塞梯自治州”的歸屬上一直有領土爭議,因此希望藉助美國和北約的力量制衡強大的俄羅斯,這就是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爆發戰爭的起因。


同時,美國政府也想借這個機會觸一觸俄羅斯的底線。因此,在北京奧運會之前,美國軍方就多次慫恿格魯吉亞共和國出兵南奧塞梯,並口頭承諾說美軍在必要時會適當給予格魯吉亞軍事上的幫助。

2008年8月8日的凌晨,格魯吉亞政府軍對俄羅斯不宣而戰,突襲了南奧塞梯地區,並清除了俄羅斯邊境上的一些衛所。格魯吉亞政府對外界宣稱說他們出兵的理由是為了消滅南奧塞梯境內的民族分裂分子,並指出這些分裂份子的背後金主就是俄羅斯政府。

當時正處於奧運會期間,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因為擔心美國與北約的軍事介入,對此猶豫不決。不過在總理普京的堅持下,梅德韋傑夫隨即在莫斯科召開緊急會議,做出了要對格魯吉亞出兵的決策。


俄羅斯陸軍第58集團軍奉命從南奧塞梯北部穿過高加索丘陵,對佔據南奧塞梯的格魯吉亞政府軍發起猛攻。俄羅斯空軍第4集團軍也出動了200多架戰機空襲格魯吉亞本土。同時,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封鎖了黑海海域,將北約、烏克蘭與格魯吉亞的軍事補給線完全切斷。



在海、陸、空三軍的有效配合下,俄羅斯僅用一天時間就奪取了南奧塞梯。在隨後的幾天裡,俄軍佔領了格魯吉亞共和國。在整個俄格戰爭中,美軍與北約始終沒有出動一兵一卒幫助格魯吉亞,而是躲在角落裡觀察動向,最後才利用國際社會的名義來進行調解,勸說俄格雙方停戰。


俄羅斯政府之所以不趁勢消滅格魯吉亞共和國,客觀上還是有三個原因。第一、俄羅斯在佔領南奧塞梯之後又出兵格魯吉亞,已經屬於越界的行為。俄政府擔心國際輿論不利,因此見好就收。

第二、格魯吉亞本身就是弱國,真正的博弈者是美俄雙方。經過了這次戰爭後,格魯吉亞已經不能對俄羅斯造成什麼威脅,俄羅斯沒有必要斬盡殺絕。

第三、俄羅斯不願意被格魯吉亞問題束縛,需要騰出力量來抵禦北約集團,因為前蘇聯深陷阿富汗的前車之鑑還歷歷在目。

最後在聯合國的調解下,格魯吉亞和俄羅斯政府雙方都同意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俄軍隨即全部撤離格魯吉亞,但是南奧塞梯地區由俄羅斯、格魯吉亞以及當地政府三方共同管理。對於俄羅斯而言,這也是最好的結果了。


歷史的荒野


2008年8月8日至18日,格魯吉亞和俄羅斯為了爭奪南奧塞梯的控制權而爆發了俄羅斯格魯吉亞戰爭。在國際各方的調停下,格魯吉亞和俄羅斯分別於8月15日和16日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俄軍於8月18日開始撤離格魯吉亞,戰爭結束。 這次戰爭共造成格魯吉亞軍隊215人死亡,1469人受傷,4人失蹤;俄羅斯軍隊74人死亡,171人負傷,19人失蹤,以及約1600南奧塞梯平民死亡。

為什麼當時沒有一口氣吞併格魯吉亞呢?

主要有三大原因

1)國際輿論:支持南奧是師出有名,保護格魯吉亞的俄羅斯族免受迫害等。歐美也抓不住俄羅斯把柄,如果俄羅斯趁機顛覆格魯吉亞政權,那俄羅斯將會被國際輿論的口水淹死。當時俄羅斯寄希望融入西方,加入了G8集團。當然,後面G8變成了G7.

2)周邊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國家的壓力和恐慌。假如俄羅斯吞併了格魯吉亞,那麼所有原蘇聯加盟共和國都會極度恐慌。擔心成為下一個格魯吉亞。君不見哈薩克斯坦為了擺脫被捕俄羅斯族人多的狀況,果斷遷都。將首都設置在哈薩克族的聚集地。從而削弱哈薩克斯坦政界的俄羅斯族力量。如果俄羅斯冒天下之大不韙吞併格魯吉亞,那麼所有國家恐怕都要對俄羅斯族打壓了。

3)俄羅斯的經濟實力。正值次貸危機爆發,全球經濟低迷,俄羅斯遭受重創,當時的俄羅斯,軍隊現代化沒有完成,經濟實力打不起,沒錢也沒實力解決吞併格魯吉亞後的與西方的對峙。所以適可而止


俄羅斯什麼值得買


首先,當前的國際主流意識已經告別了吞併別國作為自己領土或者殖民地的做法,俄羅斯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其二,2008年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並不是主動攻擊行為,俄羅斯本身沒有想要通過武力入侵吞併格魯吉亞的意願。當時是薩卡什維利心血來潮採取冒險主義想要利用世界聚焦北京奧運會,強人普京參會不在國內的時機,單方面撕毀俄、格、歐、南四方停火協議,使用閃電戰突襲南奧塞梯所致。俄羅斯的反擊是正當防衛行為。

其三,俄格衝突是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首次對外用兵,對歐美態度、反應的評估還不清晰,以當時俄羅斯的國力,還不敢公然佔領格魯吉亞,引來歐美的軍事幹預。

第四,如果俄羅斯佔領了格魯吉亞有可能會出現民族主義的抵抗力量,即便歐美不直接跟俄羅斯軍事衝突,也一定會對格魯吉亞武裝力量進行各種支援,當年蘇軍出兵阿富汗的深刻教訓猶在眼前,普京不得不慎重。

最後,在道義層面上,打到格魯吉亞舉手言和目的便已經達到,既震懾了那些蠢蠢欲動者,還佔領了道德制高點,在跟西方接壤的方向樹立了一個敢於跟俄羅斯動刀動搶的反面教材和榜樣。這就足夠了,當時的俄羅斯,能夠要的就是這些,這便是最好的結局。











謝金澎



塘坳美如畫


格魯吉亞是與俄羅斯從蘇聯解體之後第一個爆發戰爭的國家,這個國家很作,在西方顏色革命下變為西方的代言人之後,居然妄想挑戰俄羅斯軍事實力,俄羅斯借俄格戰爭狠狠打擊了格魯吉亞,直到現在,外高加索地區都很平靜。很多人問,俄羅斯這樣壓倒性優勢之下,為什麼不直接顛覆了薩卡什維利政權呢?這個問題需要深入分析一下。



首先,俄羅斯懂得適可而止。俄羅斯在10天內打垮了格魯吉亞,格魯吉亞損失數百名士兵和20%的國土,事實上喪失了挑戰和騷擾俄羅斯的能力,因為俄羅斯是跨國作戰,兵力深入格魯吉亞境內,本身就帶了一點由自衛到侵略的意味,況且時值奧運會期間,如果俄羅斯繼續推進,侵略了格魯吉亞主權,國際輿論會對俄羅斯極為不利。所以說,俄羅斯既已達成報廢格魯吉亞的目的,就沒必要自找麻煩,適可而止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對俄進行遏制的真正棋手是美國和北約,不是格魯吉亞。這一點普京非常清楚,格魯吉亞一個彈丸之地敢於挑戰俄羅斯,其背後是因為有北約和美國的撐腰,南奧塞梯共和國問題只是一個焦點,格魯吉亞只是北約的棋子,北約東擴和侵蝕俄羅斯地緣政治範圍才是西方真正目的所在,所以說,拿格魯吉亞開刀開的過分了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最後,則是俄羅斯達成了遏制住北約東擴腳步的目的。俄羅斯打擊格魯吉亞並不是和格魯吉亞有多麼大的仇恨,而是俄羅斯需要一場戰爭來敲醒西方,來告訴北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確實俄羅斯適時停住了腳步已經達成了這個效果,北約東擴在其後乃至到現在都沒有那麼明目張膽了,俄羅斯保住了自身的地緣政治勢力範圍。



飛龍環球觀察


佔領一個國家不代表能夠控制這個國家,推翻一個國家的政權更不可能一勞永逸(或者說是長久)。趁著戰爭顛覆格魯吉亞政權?敢問題主:格魯吉亞人就不會反抗嗎?戰爭可不是遊戲,俄羅斯如果真這麼做了,後果可不是光受西方國家制裁的問題了。簡單說:一、俄羅斯不會這麼做。二、俄羅斯不能這麼做。三、俄羅斯承受不起這麼做的後果。


一、俄羅斯不會這麼做,原因很簡單:即便是俄羅斯真這麼做了,也無法讓高加索地區長久穩定,格魯吉亞人的反抗是不可能避免的,只會讓高加索地區成為爆炸的火藥桶,根本就不可能像題主說的“達到高加索地區的長久穩定”——那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二、俄羅斯不能這麼做,原因也很簡單:這麼做將導致俄羅斯周邊國家“人人自危”,使俄羅斯徹底成為“孤家寡人”,如白俄羅斯等國必然與俄羅斯劃清界限,這是自掘墳墓之舉。

三、俄羅斯承受不起這個後果。趁著戰爭推翻格魯吉亞政權,性質與俄格衝突完全不同。一是將招致世界所有國家的制裁,以俄羅斯當時的經濟情況根本承受不起。二是將陷入格魯吉亞戰爭泥潭,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俄羅斯都會無力承擔重負。


俄格衝突實際上與烏克蘭一樣,都是北約東擴的結果,俄羅斯支持南奧塞梯、阿布哈茲為的就是阻止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格魯吉亞存在著領土糾紛問題,按照北約的規定,不具備加入北約的資格。這與俄羅斯支持烏克蘭東部地區親俄武裝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使其喪失加入北約的資格。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原因與此略有區別: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重要的是俄羅斯把克里米亞吞併能夠確保俄羅斯的出海口。

2008年8月8日,格魯吉亞領導人在北約的鼓動下,出兵南奧塞梯,俄格衝突爆發。結果是:俄羅斯果斷出兵,北約沒了動靜,戰爭只進行了一個星期,格魯吉亞於8月15日在停火協議上簽字,8月16日俄羅斯簽字,8月18日俄羅斯撤軍。俄羅斯出兵本就是帶有侵略性質,要想推翻格魯吉亞政權,那就需要把整個格魯吉亞佔領,性質將更嚴重。2003年,美國以“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入侵伊拉克,從表面上看,美國殺了薩達姆,建立了親美政權——完勝。


但真的就“長久穩定”了嗎?在今年的伊拉克大選中,美國一直打擊的伊拉克什葉派獲得了勝利。在伊朗出兵敘利亞時,就是伊拉克什葉派為伊朗提供的幫助,伊朗“志願軍”才得以借道伊拉克進入敘利亞境內作戰。美軍到目前仍在伊拉克擁有大量駐軍,但仍未能阻止伊拉克什葉派重新壯大。很顯然,戰爭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俄羅斯一擊得手,在西方國家的調解下達成與格魯吉亞的停火協議,迅速撤軍——既達到了目的,又不至於引起周邊國家的強烈反彈。



儒道之主


顛覆格魯吉亞政權不簡單。出兵佔領?可以做到,但怎樣向世界交代?而且,2008年,當俄軍出兵南奧塞梯還暴露了軍事方面的不少缺點。之後,普京整肅軍隊,改進裝備,提高戰鬥力。當2015你,俄軍佔領克里米亞半島的時候,西方媒體驚呼俄軍行動的專業性有了很大的進步。

所以,破壞,顛覆,推翻一個國家政權,美國是這方面的老手,但結果如何?在中東,美國幹掉了薩達姆,建立了什葉派新政權,結果幫了伊朗大忙。在利比亞,美國顏色革命勝利,推翻了卡扎菲政權,卻帶來了無休止的戰亂和暴力。在敘利亞,就差一點打倒阿薩德政府,卻被俄羅斯橫插一刀,美國卻進退兩難。在阿富汗興師動眾地打了十七年,美國還在找被推翻的塔利班談判。

總之,打敗一個國家容易,佔領就難了,鞏固則難上加難。所以當時俄羅斯是知難而退,明智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