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是十二个皇帝十三朝?

爬上云彩看地球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改元天命,从此清朝开始与明朝分庭抗礼。1636年,后金大汗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改国号为大清,同时称帝,改年号天聪为崇德,

皇太极也是清朝唯一一位有两个年号的皇帝,1644年顺治帝随清军入关,入主北京,清朝正式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来清朝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位皇帝,于公元1912年让国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所以说,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除了清太宗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外,其余每位皇帝有一个年号,这就是为什么清朝有十二位皇帝却有十三个年号了。

其实还有两件事情,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清朝曾经出现了两个鲜为人知的年号一个是咸丰帝驾崩后顾命八大臣为新皇帝载淳拟定的年号“祺祥”,这个年号仅仅用了几个月,就随着辛酉政变两宫太后的完胜、八大臣的垮台而被废除,"祺祥”也成了清朝最为短命的一个年号。另一个是在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软禁了光绪帝,同时慈禧太后也动了废黜光绪帝的心思,于是她便把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接进宫,立为大阿哥,准备在1900年废黜光绪,拥立溥儁为新皇帝,年号“保庆”。然而慈禧太后的这个举动招致了满朝文武和外国列强的集体反对,随着庚子国变后端郡王载漪被列为祸首,溥儁也被撤去了大阿哥的名号,回归端王府邸。这便是清朝那个还没来得及使用的年号“保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清朝之前的明朝也是十六位皇帝却有十七个年号(不含南明弘光、隆武、邵武、永历四帝)


历史课课代表


我们常说的满清十三朝,但怎么数都不对,把入关前的努尔哈赤、黄太吉算进去,也就十二个皇帝,但为啥被称为“十三朝”呢?

原来,这和年号的数量有关,努尔哈赤死后,黄太吉即位,当时国号还是大金,年号天聪,也就是后世说的后金。

但是为了入主中原,历史原因,“金”的国号显然会被关内百姓反感,于是,黄太吉把国号改成了大清,同时也把年号改了,改为崇德,本民族自称满洲。

这就是为什么清朝有十二个皇帝,却被称为十三朝的原因,因为黄太吉自己就占了两个:天聪和崇德。

这十三朝分别是:

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年号天命。

爱新觉罗 皇太极,年号天聪和崇德。

爱新觉罗 福临,年号顺治。

爱新觉罗 玄烨,年号康熙。

爱新觉罗 胤祯,年号雍正。

爱新觉罗 弘历,年号乾隆。

爱新觉罗 永琰,年号嘉庆。

爱新觉罗 绵宁,年号道光。

爱新觉罗 奕宁,年号咸丰。

爱新觉罗 载淳,年号同治。

爱新觉罗 载怡,年号光绪。

爱新觉罗 溥仪,年号宣统。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我们常说,满清十三朝,实则满清十二位皇帝,十一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

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崇德

清世祖福临,顺治

清圣祖玄烨,康熙

清世宗胤禛,雍正

清高宗弘历,乾隆

清仁宗永琰,嘉庆

清宣宗旻宁,道光

清文宗奕詝,咸丰

清穆宗载淳,同治

清德宗载湉,光绪

末代皇帝溥仪,宣统

综上,可看出,满清13朝说的是13个年号,即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入关前和入关后。满清12帝说的是满清一共历经12个皇帝,满清11代,是说,同治帝和光绪帝实则为堂兄弟兼表兄弟,所以实则历经了11代子孙,因为清朝后三位皇帝都不能生育,就连溥仪也是光绪帝的亲侄子。


清朝历史小迷妹


12帝,13朝

因为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

1636年他灭北元,统一蒙古,得到蒙古给他的传国玉玺,把年号天聪改为崇德,并改国号“金”为清。

十二帝分别是: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天命(1616——1626年在位)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天聪、崇德(1627——1643年在位)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顺治(1644——1661年在位)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康熙(1662——1722年在位)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雍正(1723——1735年在位)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乾隆(1736——1795年在位)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年)嘉庆(1796——1820年在位)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道光(1821——1850年在位)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咸丰(1851——1861年在位)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同治(1862——1874年在位)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光绪(1875——1908年在位)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宣统(1909——1911年在位)


郑州王震强


这里的所说的是“朝”,实际上就是年号的意思。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到了明清两朝,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清代有十二帝,但是清朝的第二位清太宗皇太极有天聪和崇德两个年号。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年号为天聪;到了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同时将年号改为崇德,因而1636年也被称为崇德元年。所以皇太极一个皇帝就拥有了两个年号,即两朝,而其他的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因而出现了满清十二帝十三朝的情况。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天聪时国号是后金,皇太极是汗;崇德时国号是清,皇太极是皇帝。皇太极之前的努尔哈赤也是汗,国号也是后金, 所以努尔哈赤的天命也是后金的年号。而在明朝也有一个特殊情况,明朝本来历经16位皇帝,但是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后失去皇位,在“夺门之变”后重登皇位,因而就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所以明朝是十六帝十七朝。

皇帝在世的时候有年号,死后还有庙号和谥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而谥号是对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例如雍正皇帝,他的后世简称为“世宗宪皇帝”,“世宗”就是庙号,“宪”就是谥号,雍正是他在世当朝时的年号。


雍亲王府


从后金到清朝实际上有十三个皇帝,只是其中的一位在死后封帝又被剥夺帝号,他就是清朝入主中原奠定统一华夏的实际领袖和统治者爱新觉罗.多尔衮。可以说,其丰功伟绩不亚于清朝前半期乾隆之前的任何一位皇帝,甚至还有超出!

当时在清朝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抓住机会收服吴三桂,指挥清军入关,消灭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南明割据势力,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其入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恩威并施的策略,为满族这个少数民族能够在中原站稳脚跟,并迅速获得了汉民族上层士大夫阶级的认同,统一全国建立大清帝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所以,其在成为摄政王至去世期间,也可称为一朝。


清龙翔


清代有十二帝,因为清太宗皇太极有天聪和崇德两个年号,所以又被称为十三朝。在说明一点,天聪时国号是后金,皇太极是汗。崇德时国号是清,皇太极是皇帝。 明朝也是如此,明朝是16帝,因为明英宗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所以又被称为十七朝。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天命(1616——1626年在位)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天聪、崇德(1627——1643年在位)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顺治(1644——1661年在位)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康熙(1662——1722年在位)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雍正(1723——1735年在位)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乾隆(1736——1795年在位)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年)嘉庆(1796——1820年在位)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道光(1821——1850年在位)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咸丰(1851——1861年在位)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同治(1862——1874年在位)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光绪(1875——1908年在位)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宣统(1909——1911年在位)


k并非感同身受


困为溥仪不算。他只待了四年,清朝就灭亡了。


贺翰炀


多尔衮、被剥夺了、


西安资深顾问


向好友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