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到明朝时已失去土壤,汉武帝和建文帝政治背景不同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一度为立谁为太子而陷入了两难抉择,燕王朱棣勇猛睿智,有能力有担当,在太祖看来有其风范,可是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规则,燕王只不过是排行老四,老大朱标死后还有老二和老三,这实在是令朱元璋苦恼了,经过反复思量之后,太祖决定立朱标之子皇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如此也算是对朱标有个交代,于是为了巩固大明江山,明太祖除去了不少桀骜不驯的文臣武将,又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各地镇守边疆,如宁王、燕王等无不是手握重兵的封国王爷,拒敌于国门,对内又给建文帝安排了智囊班子,一切就绪,孙儿的大明江山必定是固若金汤。

推恩令到明朝时已失去土壤,汉武帝和建文帝政治背景不同

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在很多的历史中都有着验证,在朱元璋驾崩之后,这个变化就悄然来临,结果是建文帝身死,智囊团被灭,而凶手就是太祖曾经最为器重的四儿子燕王朱棣。

靖难之役是历史上有史以来第一次从南到北武力统一天下的起义,燕王朱棣也因为靖难的成功而取得皇位,成就了一代铁血大帝的盛名。对于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优势的建文朝的惨败一度被人们所疑惑和惋惜,究竟是如何将一手好牌给打烂的呢?

推恩令到明朝时已失去土壤,汉武帝和建文帝政治背景不同

话说建文帝上台之后,智囊团磨拳霍霍准备大干一场,一场天子一朝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无不是当时帝国文坛巨擘,他们学冠五车,历史经验,道德文章是信手拈来,可遗憾的是他们都是一群毫无治国理政经验的书生罢了,对于削藩,提出了先剪枝干再灭主干的策略,结果建文帝先对那些势力弱小的叔叔下刀,导致了不少了惨剧发生,历来有雄心壮志的燕王知道,如此下去,他的死期将不远矣!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靖难。

对于建文朝的覆灭,原因实在不少,今就不一一浅谈了,众所周知,削藩这个词在历史上出现的次数不可谓不多,伴随着它出现的经常是流血、烽烟四起等冷酷而凄婉的词汇,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就是削藩的延续,是汉景帝七国之乱后对分封的一个政治打击和手段,这是多么深刻而又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啊,为何建文帝就没有使用推恩令呢?

推恩令到明朝时已失去土壤,汉武帝和建文帝政治背景不同

按理说,建文朝臣不可能不知道推恩令啊,可是在削藩的事情中他们就从来没有用到这种政治经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推恩令是基于一种什么情况下而推行的,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我们会发现推恩令之前是有着以吴王为首所爆发的七国之乱,联军20万众浩浩荡荡的向长安杀来,当时汉景帝惶恐不安,甚至将主持削藩的晁错给杀了,仍然不能平息藩王之兵,如果不是梁王誓死阻挡,赢得时间,后又有周亚夫适时出手,七国之乱未必就能够平定,汉景帝的皇位也未必能坐的安稳。

推恩令到明朝时已失去土壤,汉武帝和建文帝政治背景不同

削藩是直接剥夺藩王的既得利益,而藩王们在面对中央集团又自成一个群体,大家会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感,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历朝历代对藩王都是持防范的态度。七国之乱后,中央取得了胜利,以武力压服了众藩王,让他们惧怕,趁此大胜之时,中央雷厉风行的拔除藩王对中央的掣踵是势在必行之事,我们从靖难之役后,朱棣对各个诸侯王的手段,就可见一斑了。

推恩令到明朝时已失去土壤,汉武帝和建文帝政治背景不同

而汉武帝的推恩令就是削藩上采用政治的温柔手段,朝廷因为有平定七国之乱的威慑力,如此推行削藩政策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阻力,再加上采用的还是比较委婉温顺的政治策略,就更加能够被人接受,所以推恩令在汉武帝一朝是成功的。而建文帝时期,叔叔们一个个对侄子都是高高在上的态度,还有几个手握重兵,战力非凡的,建文帝又如何能压服这些桀骜不驯的叔叔呢?推恩令没有土壤,如何推行下去呢?

推恩令到明朝时已失去土壤,汉武帝和建文帝政治背景不同

按道理来说,朝廷只要策略得当,毕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全国对抗一隅之地,推恩令几乎都是多余,对于中央集权的明朝较之汉朝,推恩令早已失去了它成长的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