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棋为友 相伴一生 一位花甲老人的棋缘

一处斗室,方寸之间,弥漫着楚河汉界、黑白方格,纵横十九道的浓浓气息:这里有堆放起来超过身高的几百本棋谱棋书,有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的棋盘棋子,有见证了100多次棋类比赛的参赛证、裁判证和各种聘书证书……记者走进的,是一位年过六旬,却有着五十多年岁月与棋为伴、与棋为友的棋迷老人之家。

看棋看成了小棋迷

从10岁起,夏永生就注定了与棋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

“五六十年代的镇江,双井路两旁摆满了象棋摊。”夏永生回忆说,那时,自己在附近上着小学,天天路过的时候看人家下棋,渐渐就成了小棋迷,放学后背着书包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还常常缠着别人杀上几盘。年纪大了以后,他又痴迷上了围棋和国际象棋,一有空便搜集揣摩各种棋谱残局,《事林广记》、《韬略元机》、《适情雅趣》……各种精妙的布局走势让他如痴如醉地研究,有了心得再出门去,满大街找棋友交流。

夏永生最珍惜的棋谱,是一套清代陈文乾所著的《渊深海阔》油印本。说起棋谱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他无意间从友人那里借来了一份残本,立即动手抄录,用印刷厂借来的铅字和蘸上蓝黑墨水的钢笔套,在白纸上画成了一枚枚棋子,半个多月废寝忘食的一笔一画,终于记完了上百盘棋局的走法。“后来,上海棋协的秘书长许纯逊看到这份厚厚的抄本,十分感动,就送了我一套棋谱的全本。”

与棋为友 相伴一生 一位花甲老人的棋缘

推广棋类事业的热心人

自1978年在省九运会国际象棋比赛中担任裁判员以来,夏永生活跃在棋界已经整整三十年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棋类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比赛的组织开展急需大量工作人员,集国家二级象棋裁判、二级国际象棋裁判和三级围棋裁判于一身的夏永生,担任了多次全国、省级别等大赛的裁判工作,亲眼目睹过刘适兰、叶江川、邝幸姬等全国冠军的角逐身影。1985年在全国棋类比赛中,时年15岁的谢军与天津名将宁春红对阵,她们亲笔签名的监局记录如今还完好无损地保留在夏永生的档案里。

除了担任裁判员,夏永生还作为运动员、作为教练、作为领队,参与了各种不同等级的棋类比赛,为我市棋类事业的发展和推广作出了很大贡献。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家体育总局准备命名“全国象棋之乡”,平常订阅大量棋类杂志的夏永生首先在《上海象棋》上看到了这一消息,立即告知了当时我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并热心提供了许多申请资料。1999年,镇江成为了全国第一个被授予“全国象棋之乡”的城市。

与棋为友 相伴一生 一位花甲老人的棋缘

 棋缘充实了精神生活

通过下棋,夏永生结识的棋友遍布全国,时常有书信往来,他还自费去考察了江苏邳县、安微繁昌等地的“棋村”。提到棋友之间的情谊,夏永生的脸上便露出了微笑,“徐天红、言穆江等象棋大师向我赠过棋书,我家里这副8公斤重的围棋棋盘,也是朋友送的。”

最让夏永生感到骄傲和欣慰的,是同样下棋,同样迷棋的一双儿女。儿子夏骏锋曾获省少年男子组象棋比赛亚军,并被授予国家二级象棋裁判,女儿夏骏芳曾获省少年女子组国际象棋比赛冠军,并被授予国家二级国际象棋裁判。夏骏芳笑着说,“这都是父亲从小就带我们出去看棋下棋,和他小时候一样,我们也被熏陶成小棋迷了!”

如今,夏永生依然在热心地组织参与各种棋类比赛,享受着他的棋缘人生。记者临走前,听到夏永生满足地说,“下棋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虽然我现在已经年过60,但在精神上觉得自己还像是40岁的人。”

烟水孤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