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美麗的白蓮花——感受桑派藝術的清新、雅緻與乖巧

好一朵美麗的白蓮花——感受桑派藝術的清新、雅緻與乖巧

1956年,豫劇名旦桑振君先生和當年紅極一時的文武小生王韻生,共同帶著神話愛情戲《白蓮花》,由許昌趕到鄭州參加了河南省第一屆戲曲匯演。他們精湛的演技受到專家和戲迷的一致好評,雙雙獲得演員一等獎。遺憾的是,當年還沒有條件進行現場錄像供後人學習這部戲。但好在留有錄音,我最喜歡其中“坐禪千年白水潭”及“但願得意中人心心相印”兩段唱腔,從僅存的錄音很容易感受到桑派清新、雅緻、乖巧的聲腔特點,從中領悟到桑大師當年的藝術風采。

好一朵美麗的白蓮花——感受桑派藝術的清新、雅緻與乖巧

半個多世紀之後,桑振君的得意門生苗文華重新拾起了這出戏。在河南電視臺《梨園頻道》上,我看到了苗文華舉辦的桑派演唱會,其中包含了桑派經典《白蓮花》片段。後來又在《梨園春》的舞臺上看到了她演唱的這出戏裡的一個段子,著實讓人驚歎不已。藉助高科技在臺面上的運用,這段戲是那樣的精美絕倫,“五美”並生:舞臺呈現美、演員扮相美、服飾美、身段美,唱腔更美。那段“千年禪坐白水澗”的唱段,與桑振君的原唱相比,更趨向於清新、雅緻、俏麗、乖巧,把桑派聲腔藝術彰顯得淋漓盡致。

好一朵美麗的白蓮花——感受桑派藝術的清新、雅緻與乖巧

好一朵美麗的白蓮花——感受桑派藝術的清新、雅緻與乖巧

這出表現白蓮仙子與樵夫韓本的愛情神話劇,與《白蛇傳》、《寶蓮燈》、《天仙配》,等經典名劇相比,有著類似的戲曲結構、戲曲元素及主題思想,演繹的都是一位仙女與一位凡夫俗子相愛的故事,且其愛情經歷都充滿著悲歡離合。雖《白蓮花》遠不及《白蛇傳》、《寶蓮燈》、《天仙配》的影響大,其藝術成就也遠不及這三齣戲。因故事情節較為簡單,既沒有白素貞與許仙愛情故事的跌宕起伏,錯綜複雜;又沒有三聖母與劉彥昌愛情故事的大起大落,悲慘淒涼;也沒有七仙女與董永愛情故事的曲折纏綿,但現任河北邯鄲東風豫劇團團長的苗文華和她的同事們一道,將這出幾乎被人遺忘的《白蓮花》經重新整理後,搬到了豫劇舞臺上,且被演繹的如此之好,這對推介、傳播桑派藝術起到極大的作用,其功勞應主要記在苗文華的名下。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名噪開封的陳素真、司鳳英、閻立品、王秀蘭、王敬先、王素君、關靈鳳、宋桂玲等祥符調名家紛紛登場,各自受到各自戲迷的擁護和青睞,唯獨這位生在開封、長在開封、成名也在開封的桑振君,鮮少留在開封戲迷的記憶裡。因為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這位聲名鵲起的名家已到許昌市豫劇團當主演了。當年只能從街頭的大喇叭裡,或收音機裡才能聽到桑振君的唱段,她在《打金枝》裡的“勸萬歲”、“勸駙馬”,在《投衙》裡的“自從公子闖下了禍”都受到無數戲迷的青睞,吸粉無數。

50年代末,正處在事業巔峰期的桑振君,一夜之間宛如人間“蒸發”,引起了戲迷的諸多猜想,大家眾說紛紜,誰也猜不透她急流勇退、離別舞臺的真實原因。戲迷們對她的去向也有了更多的關注。60年代初,戲迷才漸漸瞭解了她的動態。原來她遠離家鄉,隻身來到了邯鄲東風豫劇團,與陳素真、許淑雲一道,開始了培養豫劇新秀的教學工作。誰也沒有想到,她一去就是四十多年。這四十多年裡,桑振君靜心鑽研傳藝,再也沒有出山,把半生心血都默默地獻給了這份清貧、寂寞的戲曲教育崗位,只為培養豫劇的下一代。天道酬勤,榮譽總給腳踏實地、默默奉獻的人。直到新世紀開端,她才帶著她的得意門生苗文華、趙貞玉、郭英麗等人,到鄭州演出,儘管她本人沒有粉墨登場,但徒弟們的精彩演出,還是轟動了省城。

好一朵美麗的白蓮花——感受桑派藝術的清新、雅緻與乖巧

桑振君回來了,又重新回到熱愛她的戲迷中間,各大報刊及廣播、電視臺對她的“回家”作了相關報道,戲迷們看到報道內心可謂是五味雜陳,有辛酸,但更多的是喜悅和興奮,為老太太的藝術後繼有人而高興。桑振君說:“能培養出像苗文華這樣的弟子,我就心滿意足了。”如今已謝世的桑振君先生,在九泉之下也應該滿足了,因為她的弟子苗文華繼承了她的眾多藝術,已成為桑派藝術新一代的掌門人。戲曲流派的界定標準裡,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必須有藝術的傳承人,這一點桑派做到了,以苗文華為代表的桑派傳人們在繼承恩師藝術的同時,不忘推陳出新,結合自身條件,身體力行地為豫劇桑派的傳承而奔走,讓我們祝福桑派,祝福這株堅韌的“豫劇小草”。

下面重點說一下桑振君大師的高徒苗文華老師。

好一朵美麗的白蓮花——感受桑派藝術的清新、雅緻與乖巧

苗文華老家位於河南的西平,1979年還是西藏豫劇團的一名演員,80年代初調到邯鄲東風豫劇團後,就一直跟在桑振君周圍,老師手把手的指教,使苗文華逐步悟出了桑派藝術的真諦,逐步掌握了桑振君偷、滑、搶、閃的演唱技巧,逐步顯示了清新、雅緻、俏麗、乖巧的桑派唱腔的風韻。苗文華扮相俊美,嗓音亮麗,身段優美,不少戲迷誇獎她是當今豫劇青年名旦中,學老師的戲學得最像、學得最好的一位演員。苗文華注意到老師的戲是很講究的,字字句句、聲聲腔腔都經過了精心的處理,在吐字、歸韻、腔彎、拖腔這些細微之處,她也精心揣摩老師唱腔的獨到之處,這也正是她能把老師的唱腔學得最像的原因所在。細聽她的“九盡春回桃花開”、“上前去勸一勸我的駙馬兒”等青衣唱段,都唱得雅緻大氣,委婉動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別在《對繡鞋》、《投衙》兩場桑派代表劇目中,苗文華更有上乘的表演。《對繡鞋》中,張純姐在大堂上不亢不卑,面對縣官的問訊,那兩段敘述包單內所包的八件衣服,及一雙繡鞋的特徵的唱段中,無論的“蘭緞子繡鞋是我親手做”,還是從“三班衙皂齊聲吶喊”唱起,直到“上三針兒,下三針兒……隔三針兒,蹦三針兒……共合一百單八針兒……伸條腿兒,蜷條腿兒……仔細觀看它像個活的兒。”整段歡快、新穎的唱腔,很見嘴皮功夫,唱得俏皮、圓潤,把主人公的乖巧伶俐刻畫得栩栩如生。在《蝴蝶杯·投衙》一折戲中,苗文華幾段優雅別緻的唱腔,把戲曲故事講述的娓娓動聽,特別是唱到田玉川躲避官兵追趕,在前有大江阻擋之時,胡鳳蓮為報答恩人,將他搭救上船,那段“那官兵”極富河南墜子旋律的唱腔,把胡鳳蓮的羞澀與喜悅表現得淋漓盡致。

苗文華刻苦好學,不僅把她的老師常演劇目《打金枝》、《桃花庵》、《對繡鞋》、《投衙》、《白蓮花》等全部學到了手,還廣納博取,學到不少其他旦角流派的戲,常派的《大祭樁》、馬派的《穆桂英掛帥》,她演起來也遊刃有餘。在她主演的現代豫劇《朝陽溝》、《江姐》中釋放出來的光彩,同樣令戲迷叫絕。

苗文華是一位天賦條件極好,又具靈氣的新一代豫劇名旦,但她已人處中年,近年有“發福”跡象,該減點肥了。她的藝術道路還很長,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她的藝術能像她飾演的白蓮花那樣,永遠美麗,永遠光彩,永葆藝術青春。同時也希望苗老師能夠儘快地把全本《白蓮花》搬上舞臺,以告慰桑大師,讓戲迷們翹首以盼的桑派佳作繼承流傳下去。祝福桑派,期待桑派,更看好桑派!

好一朵美麗的白蓮花——感受桑派藝術的清新、雅緻與乖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