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男子把玻璃“吹到”英国,技能被列入文化遗产,却叹没人接手


一些老的手工工艺因为程序复杂、回报率低、辛苦劳累,很多人都不愿意传承,继而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甚至淘汰。然而这些工艺的存在不仅折射了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国力水平。在山西交城县夏家营镇覃村就有着这种老工艺,覃村人称琉璃略嘣是宝贝疙瘩、救命宝贝。相传,农历五月初九是女娲的生日。女娲“炼石补天”,炼石为琉璃液。覃村人以女娲为琉璃匠的祖先,将农历五月初九定为琉璃节,起灶唱戏以示庆祝。

琉璃咯嘣的丰产期是每年秋收以后,进入农闲时点炉生火,两三人即可生产,进入腊月开始销售。每年春节前夕,山西中部的文水、汾阳、孝义、离石、柳林、临县、平遥、祁县、太谷、榆次、清徐、阳曲、寿阳等地的小商小贩,身带微薄的本钱纷纷到交城覃村采买琉璃咯嘣。在明朝中期,琉璃咯嘣传入日本京都、名古屋、长崎等地。

覃村是“琉璃咯嘣”的原始产地,已有四百年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全村现在只剩下这一个全年生产的作坊了,高世俊是作坊里唯一的琉璃匠人。高世俊从16岁开始学艺,经多名老艺人传授经验,如今已有40年,他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做出的琉璃响器最远的销往英国等地。


据介绍,如今的“琉璃圪嘣”主要原料是废旧玻璃,捣碎后加入铜屑、铁屑等辅料,放在特制的坩埚中,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融化。熔料炉炉型为凤凰型炉。制作炉子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用砖头与黄土砌就,不砌烟囱,不要鼓风,炉台为一长方体,炉膛居中,生火后将上部炉口盖严,只留炉台侧壁正对坩埚的手掌大小的火口,用于沾取玻璃熔液。坩埚呈倾斜状放置炉膛之中,下部有从炉底砌起的砖柱支撑。

坩埚也是琉璃匠人自己制作,竖卵形,上部平口,下部平底。炉建成后,坩埚内装琉璃原料,坩埚四周必有适当空隙,点火生炉加入火山炭作为燃料。整个制作过程不用烟囱和鼓风,采用独特的熔炉构造及通风、保温技术。琉璃咯嘣分7个型号制作。

制作时采用无模具吹制成形技术,即右手用捏掌,从耐火窑取料,左手拿料杆,料杆对着掌,自左方向转3到8圈,挑出料后,把杆端平,放入眼儿中稍加点气,把料稍吹开一点,后把杆向下,左手要反方向旋转,稍加气,右手用剪刀落3到12下,后把杆端平,运气不停,旋转不停,料泡吹成后一墩,而后两手心向右旋转大约10秒钟,飞速向右一甩,料杆插入嘴中,试吹五六下,发出咯嘣咯嘣音响方为成品。


“制作过程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其中火候的掌握可就是个硬功夫,差之毫里、失之千里。而且吹、转等动作同时进行配合。”高世俊说。由于工艺独特,“琉璃圪嘣”无法用机器制作,纯手工的工艺局限了它的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因产量少、价格低,不能糊口的琉璃匠人们纷纷转行。春节时分也在再不复那种特殊的声音流传。

当下,在山西省也只有发源地交城县的高世俊还在继续制作这种传统手工艺品。提及渊源,高世俊介绍,清道光年间高家四兄弟即在覃村创建“四合堂”,而在此前,高家祖上已制作琉璃代代相传数百年。

“40多年来,我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每天开炉制作。”高世俊说,作为“四合堂”的传人,他一天也不敢松懈。“在继承先人技术的基础上,我又进行创新,希望有一天这些小玩意儿还能给孩子们带来欢笑。”

然而,高世俊最发愁的还是传承的问题。由于技术难、效益低,这位老匠人至今还未找到自愿学习的年轻人。权衡之下,他只有找来自己的侄子和儿子,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接下这门老手艺。

“老匠人们都相继离世。如果我找不到传人,这门手艺就真的失传了。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事情。”高世俊说,“我们可以失去童年记忆,却不能失去这份流传千百年的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传统手艺的丧失,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丧失,这也是文化史上的遗憾。你们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