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刀

十八般兵器

賀玉明

在數萬年的漫長曆史時期裡,中華冷兵器械經歷了一個由少至多,由劣到優的發展過程。其品種繁多,又足以令人眼花繚亂,故兵家又有“十八般兵器”之譽。十八般兵器究竟為何,亦是眾說紛紜。但較普遍的說法則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棍、棒、鏜、槊,柺子、流星等十八種。但實際上,單是流傳至今的就不止這些,再加上失傳的、鮮為人知的,就更要比這些多的多了。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系單面長刃兵器,其特點是大劈、大砍。故爾,武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刀的勇猛彪悍。刀又分做單刀、雙刀、大刀、朴刀等幾種。

十八般兵器——刀

單刀也稱“短刀”,由刀身、護手盤、刀柄、柄環、刀首等幾部分構成。刀身銳利的一側稱作刀刃,亦曰“刀鋒”。鈍厚無刃的另一側謂之“刀背”,亦曰“刀嵴”。刀鋒的頂端稱作“刀尖”,刀身的兩側平面則稱作“刀面”。刀面上開有血槽,血槽的數量亦不盡相同,有開單血槽的,也有開雙血槽的,還有開多血槽的。刀鋒、刀背大都呈弧線狀。

手握的部分稱作“刀柄”。刀柄與刀身之間的圓盤稱作“護手盤”,簡稱“護手”亦稱“刀盤”,其樣式一般以圓形或橢圓形為主。刀柄尾端稱作“刀首”,亦曰“柄首”,頂端有一小環,用於博系刀彩。刀彩亦稱“血禪”或“刀衣”、“刀袍”、“彩布”等。在實戰中,是用以擦拭刀上染血之絹布,其長度以對角與刀長相等為宜。

在近代史上,尤為著名的當屬在盧溝橋事變前後,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大刀”了。這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了彌補裝備的不足,專門對付鬼子刺刀的一種兵器,也是這個歷史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兵器。在近戰、夜戰中發揮了巨大地威力,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曾一度使鬼子們聞風喪膽。一曲鼓舞著國人鬥志的經典歌曲《大刀進行曲》也由此而誕生,併成了中華民族在危難之中的第一聲吶喊!

二十九軍大刀片屬於典型的砍刀型,全長900毫米,重1.6公斤。刀刃長595毫米,刀身的前面最寬處達57毫米,後面寬度逐漸減小,最窄處為38毫米。刀背部分長540毫米,最厚處6毫米。刀身前端較銳利,上方斜邊長76毫米。護手多為常見的元寶形,高90毫米、厚12毫米、寬25毫米,分為銅質、鐵質兩種。刀柄長215毫米,柄尾有環,直徑約76毫米。

十八般兵器——刀

大刀與朴刀,均是由短刀加長柄演化而來。由刀身、護手、刀柄、刀攥、刀穗等幾部分構成。刀身的結構、形狀與各部稱謂基本與短刀相同,只是更寬厚一些。大刀的刀身長度一般為刀柄長的五分之二。朴刀的刀身要比大刀的長,則刀柄要比大刀的短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