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爭霸——邲之戰(二)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發兵圍鄭。被困的鄭國都城一片混亂,鄭國君臣問卜,希望能和楚國求和得到一個好結果,但占卜卻是不吉利的卦象。於是鄭國不得已又陳車備戰,問哭於祖廟,以忐忑的心情準備應戰。也許是曾經一時小霸的鄭莊公真的看不下去鄭國與楚國求和,應戰的占卜是大吉的結果。鄭人痛哭於祖廟,連守城的鄭師也大哭不止。

最終楚軍攻破了鄭都,鄭國國君鄭襄公“肉袒牽羊”出迎。鄭襄公是鄭莊公的玄孫,鄭厲公的曾孫。想當年鄭莊公迎擊王師,正是當時還是公子的厲公突獻計破王師,祝聃箭中王肩,當時的鄭國銳不可擋。沒想到有一天莊公子孫也要脫去上衣、袒露肩背牽著羊迎接侵犯政國的楚莊王。

晉楚爭霸——邲之戰(二)

鄭襄公請求楚莊王不要滅鄭國,並向楚國求和,願意侍奉楚王,使鄭國等同於楚國諸縣。楚莊王猶豫不決,而王之左右則認為“得國不赦”。已經得人之國,為什麼還要赦免它?楚莊王自己又認為,“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鄭國的國君能屈居於他人之下,就一定能憑誠信使他的人民附庸於他,這樣的國家是不可能被別國所滅亡的。

其實這時候晉國已經命中軍將荀林父帥師來救鄭國。隨同荀林父做中軍佐的是先縠。此外還有範武子士會將上軍,上軍佐是卻克。趙莊子趙朔將下軍,欒書做下軍佐。知道鄭國已降楚,荀林父準備先在黃河邊駐紮下來,等到楚師撤走再率晉師收拾鄭國。但範武子士會認為覺得敵人強大而沒有把握就裹足不前這不是晉國這樣的霸主的行為,晉國正是因為軍隊勇武而稱霸的。“由我失霸不如死”,先縠害怕因為這次畏楚而任由鄭國投楚就會使晉國威風掃地,讓諸侯國看笑話,於是擅自以三軍副帥的身份先率領自己所掌的一部分晉軍渡過黃河準備和楚軍一戰,而將主帥荀林父棄之不顧。

晉楚爭霸——邲之戰(二)

先縠的一意孤行將主帥荀林父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荀林父的弟弟荀首看得很清楚:先縠擅自率師渡河與楚軍決戰肯定是不會有好結果,問題是不管先縠什麼下場,作為主帥的荀林父都逃不了責任。身為主帥竟然不能讓下屬聽命,這是天大的笑話。所以此時不如荀林父也率晉師渡江,這樣的話戰勝了當然好,就算戰敗了罪責也是所有人的,不是荀林父一個人的。

荀林父聽從了弟弟荀首的話,率晉師也渡江了。

這時楚軍駐紮在埏地,就是現在的河南鄭州以北,靠近黃河。晉軍則駐紮在敖和鄗的兩山之間,在現在河南滎澤。楚莊王有個很寵幸的小臣叫伍參,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的祖父,他勸楚莊王說:先縠敢不聽主帥荀林父之命擅自率帥渡河,說明晉國新君晉景公的君命不能推行,如兩國一戰晉國必敗。再說楚莊王是君,荀林父、先縠是臣,哪兒有君避臣的道理?

晉楚爭霸——邲之戰(二)

這時在兩大強國壓力之下的鄭國極度恐懼,於是又暗自命人來到晉軍中出使,表達了迫於保護社稷無奈降楚的態度,並說楚軍驕橫又已疲弊,所以應該晉、鄭聯軍攻楚,晉軍在前鄭為後繼,這樣一定能打贏。這種情況下晉軍的六軍統帥們因為各自意見不一而完全分裂了。

先縠認為伐楚而降鄭,這是個很好的主意,可以照著鄭國的建議做。而欒書則認為楚國一直就有警戒之心不肯放鬆,怎麼會驕橫?而且楚、鄭之間結盟遣質非常親密,不能相信鄭國,鄭國這樣做並不是真心想聯軍伐楚,只是在給自己留後路。趙括、趙同主戰,趙朔、荀首認同欒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