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國西楚名將:「力能扛鼎 千古無二」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認識中國西楚名將:“力能扛鼎 千古無二”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認識中國西楚名將:“力能扛鼎 千古無二”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

項羽的主要軍事成就:鉅鹿之戰/破釜沉舟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認識中國西楚名將:“力能扛鼎 千古無二”西楚霸王項羽

鉅鹿之戰地圖

戰爭過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以十月為歲首,秦二世二年為前209年十月至前208年後九月,該年閏月),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並殺死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憂,於是渡過黃河,匯合前來增援的王離軍20萬(長城軍)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軍。這時候,趙歇為王,陳餘為大將。張耳為國相,都逃進了鉅鹿城。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鉅鹿,自己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南邊,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給他們輸送糧草。陳餘作為趙國的大將,率領幾萬名士卒駐紮在鉅鹿北邊,這就是所謂的河北軍。

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紮在鉅鹿城北,陳餘曾派陳澤率五千人先去試試秦軍的力量,結果是到了那裡就全軍覆沒了,自此,諸侯聯軍沒有人敢前去迎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後九月(閏月),楚懷王陣營分兵兩路,一路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鉅鹿之困;另一路以劉邦為主帥,進攻關中。楚懷王許諾說誰先攻下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

楚國援趙大軍進至安陽(現在山東曹縣東南)後,宋義稱最好等秦趙兩敗俱傷後楚軍再收漁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進。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一月(秦二世三年為前208年十月至前207年九月),項羽痛斥宋義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其指揮。

認識中國西楚名將:“力能扛鼎 千古無二”西楚霸王項羽

鉅鹿之戰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月至公元前207年九月)十二月,項羽率楚軍到達鉅鹿縣南的黃河(一說為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河,援救鉅鹿。二將渡河後初戰小勝,趙將陳餘又催促進兵。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黃河(一說為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鉅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此時,楚軍的雄威壓倒了諸侯軍;援救鉅鹿的諸侯國的軍隊有營壘十多座,卻都不敢發兵出擊。待到楚軍攻打秦軍的時候,諸侯軍的將領都在營壘上觀戰。見楚軍士兵無不以一當十,喊殺聲驚天動地,諸侯軍人人都驚恐不已。這樣打敗了秦軍後,項羽便召見諸侯軍將領。這些將領們進入轅門時,沒有一個不是跪著前行的,誰也不敢仰視。項羽從此始成為諸侯軍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歸他統帥了。

認識中國西楚名將:“力能扛鼎 千古無二”西楚霸王項羽

鉅鹿之戰

項羽的軍事思想:兵形勢家

“兵形勢家”是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對兵學流派的分類(其他三類為:兵權謀家,兵陰陽家,兵技巧家)。對這一流派的著作,他總共列有十一部,其特點為:“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主要指戰術方面的運用。

“兵形勢家”的主要特徵:

其一、強調擁有軍事實力,建立戰前的對敵優勢。

《尉繚子》提出了“道勝”、“威勝”、“力勝”這三勝的新命題。它自己的解釋:“凡兵有以道勝,有以威勝,有以力勝。講武料敵,使敵之氣失而師散,雖形全而不為之用,此道勝也。審法制,明賞罰,便器甲,使民有必戰之心,此威勝也。破軍殺將,乘闉發機,潰眾奪地,成功乃還,此力勝也。”從這裡一一如果再聯繫《戰威》全篇文意——就可以看出,這種對敵優勢不只是物質的,而且還指精神的——強調戰爭指導藝術和民心士氣的作用。

其二、精心運籌決勝,造成最佳戰場佈勢。

《尉繚子》對作戰決策十分重視,“高之以廊廟之論”是它提出的名言,它把“廟勝之論”列在預測戰爭勝負的五個條件之首。它認為,如果沒有勝利的把握,不具備勝利的條件,就不能出戰,即所謂“戰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盡言攻”。它批評那種計劃疏漏,僥倖取勝的做法是“曲勝”,說:“曲勝言非全也,非全勝者無權名”,是不懂得戰爭謀略的魯莽將軍。

其三、臨陣審時度勢,充分發揮擊敵威勢。

如果說前兩項之建立對敵優勢和形成有利態勢都還只是戰鬥力處於蓄勢於前,都還只是能量尚未完全質變為勢的“形”,那麼,得到充分發揮的擊敵威勢,或常言所謂破竹之勢,就是戰鬥力由靜態的“形”轉化為動態的“勢”,已屬於“任勢”的範圍了。如同物體的重力勢能一樣,質量大,高度大,重力勢能就大。《孫子》用高山滾右來比喻軍隊的銳勢,今天,我們用攔河壩的水力發電作比喻則更為貼切。攔河壩的水位愈高,水流下落形成的功能就愈大。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由此進一步追索:物體的重力勢能是由物體的質量、重力加速度、高度三者的乘積決定的,那麼,軍隊在戰場上所發揮的銳勢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呢?

《尉繚子》的回答從全書看,似乎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指揮專一,先發制人,避實擊虛,兵貴神速。

認識中國西楚名將:“力能扛鼎 千古無二”西楚霸王項羽

《尉繚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