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名將豐臣秀吉的“水淹備中高鬆城”之戰

解讀名將豐臣秀吉的“水淹備中高松城”之戰

水淹高松城

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羽柴秀吉出身低下,父子兩代都是織田彈正忠家的下人。好在織田彈正忠家在織田信長出任家主時期壯大,羽柴秀吉也靠自己出色的能力被織田信長提拔,從一介平民成為織田家的上級家臣之一。

作為一名傑出的軍事統率,羽柴秀吉一生中立下了無數大小戰功,而天正十年(1582年)的“水淹備中高松城”,也是他一生中最出名的合戰之一。同時,這一戰也是羽柴秀吉在織田信長麾下所進行的最後一場合戰。

織田與毛利

解讀名將豐臣秀吉的“水淹備中高松城”之戰

織田信長

說到備中高松城合戰,就必須先絮叨絮叨這場合戰的兩個主角——織田家與毛利家的外交關係。在織田信長早年的擴張中,西國的毛利家一直與織田信長保持著友好關係,然而,當織田信長的勢力不斷擴大,兩家的領地邊境也越來越近,感到威脅的毛利家漸漸與織田信長進入了敵對狀態,並在石山戰爭(織田家與本願寺的戰爭)中對織田信長的敵人石山本願寺進行支援。

天正五年(1577年),近江國長浜城城主羽柴秀吉被織田信長提拔為“中國方面軍”的軍團長,全權負責中國方面的戰爭。這裡的“中國”指的並非是當時的明朝,而是日本的關西地區,在古代日本的行政區以“令制國”作為單位,而這些“國”又以距離京都遠近分為畿內、近國、中國、遠國,關西地區以及甲信地區、四國島部分,實際上都屬於“中國”的範疇。但是隨著律令制的崩壞,到了中世紀“中國”逐漸變成了特指關西地區的代稱,而我們的“中國”,在當時則被日本人稱為“唐”、“明”等等。

解讀名將豐臣秀吉的“水淹備中高松城”之戰

織田家的中國侵攻

羽柴秀吉出任軍團長後,迅速在中國地區進行合戰與調略,許多當地的豪族、大名都紛紛加入了織田家的麾下。不過,隨著織田信長的影響力日漸擴大,大有鯨吞日本之勢,許多畏懼織田家、對織田家不滿或者想要保持獨立利益的人們紛紛聚集起來對抗織田家,織田家勢力薄弱的中國地區也相繼出現叛亂。在這樣的情況下,羽柴秀吉分身乏術,最危急的時候甚至連中國軍團的根據地播磨國,都遭到了三萬毛利軍的侵攻。

天正七年(1579年),羽柴秀吉調略了毛利家麾下的有力大名宇喜多直家,使其加入織田家麾下,織田家在中國地區獲得了一個有力的盟友。可是,此時的織田信長正在與毛利家進行和談,羽柴秀吉的調略並沒有經過信長的許可,因而遭到了織田信長的責罵,同時織田信長還因為擔心引起毛利家的不滿,不承認宇喜多家是自己的盟友。

天正八年(1580年),關東霸主北條家臣服織田信長,天正九年(1581年),羽柴秀吉攻陷毛利家在因幡國的重要據點鳥取城,柴田勝家也在北陸一路高歌猛進,九州的島津家、大友家都有臣服意願,使得織田家對各地的反織田勢力擁有了絕對的優勢。此時宇喜多直家已經獨力抵抗毛利家的攻擊兩年有餘,領國接近崩潰,羽柴秀吉便向織田信長進言出陣中國地區馳援宇喜多家,織田信長也同意在次年秋季出陣關西,全面討伐毛利家。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本織田信長計劃的“毛利征伐”中,九州的大友宗麟、島津義久都屬於織田軍的一員,會聯合自西向東與織田軍兩面夾擊毛利家。

解讀名將豐臣秀吉的“水淹備中高松城”之戰

天正十年局勢

水淹高松城

俗話說得好,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天正十年(1582年)正月,宇喜多家的家督宇喜多直家因病去世,他至死都沒能等來織田家的援軍。毛利家得知此事後,立即對宇喜多家發起攻擊,在二月於兒島擊敗了宇喜多軍,宇喜多家如風中殘燭一般,隨時都有可能被毛利家吞併。

按現在的局勢發展,宇喜多家已然是撐不到秋季了,織田信長連忙下令命羽柴秀吉在三月十五日率軍兩萬餘先行進軍,於四月抵達毛利家與宇喜多家的交戰前線備中國。

解讀名將豐臣秀吉的“水淹備中高松城”之戰

宇喜多直家

儘管羽柴秀吉率領的軍勢只能算是秋季征伐軍的前鋒而已,毛利家也為了防備織田軍的攻擊做了很多準備,但是能征善戰的羽柴秀吉依舊接連攻取了毛利家的數座城池,在五月七日包圍了毛利家家臣清水宗治防守的備中高松城。

備中高松城是一座平城,照理來說防禦力較山城相比要弱上許多。然而,備中高松城處於一處盆地之中,東、西、北三面環山,並且地勢泥濘,多沼澤,不利於進攻,唯一的開闊地南面,也修築了深溝高壘,可以說是一座不輸給山城的堅城。

城主清水宗治本是備中國的豪族,後來從屬毛利家,成為毛利家的外樣國眾之一,面對羽柴秀吉的誘降,清水宗治堅決不從,反而試圖據守城池,等待毛利家的援軍。

解讀名將豐臣秀吉的“水淹備中高松城”之戰

羽柴秀吉

羽柴秀吉眼見勸降無望,便決意攻下此城。備中高松城雖然易守難攻,但是羽柴秀吉卻看出了這座城的弱點——城池位於低地之中,實際上只要圍而不打,備中高松城和一座棺材城沒什麼兩樣。當然,羽柴秀吉所謂的“包圍”,還玩出了一點花樣,也就是水攻,著名的“水淹備中高松城”就此開始。

按照後世的軍記物,羽柴秀吉花費了大量金銀糧米,僱傭了備中國附近的鄉民,在十二天內於備中高松城南面修築了一條長度近三公里、高約七米餘的堤壩,原本三面環山的備中高松城變成了四面環“山”。合上了棺材板後的羽柴秀吉立即鑿開了附近足守川的堤壩,足守川的河水灌入低地,備中高松城頓時變成了人工湖中的一座搖搖欲墜的孤島。

此時毛利家的援軍也抵達了備中高松城附近,羽柴秀吉自稱毛利軍有五萬人,後來在羽柴秀吉命令下創作《惟任退治記》的大村由己則說有八萬人。不過此時的毛利家因為織田軍的來襲領內叛亂跌出,並且還需要防備九州的大友宗麟與島津義久,因此能動員救援高松城的兵力可能並不多,羽柴秀吉只是在誇大自己的戰果而已(比如後來的“中國大回返”,明明走了五六天,羽柴秀吉卻和織田信孝說自己走了一天一夜就到了)。

解讀名將豐臣秀吉的“水淹備中高松城”之戰

水淹高松城

將備中高松城圍困,羽柴秀吉便在備中國與毛利軍對峙,等待織田信長的本陣到達。然而,在備中高松城被水淹後不到半個月,六月三日夜裡織田信長在京都的本能寺遭到了部將明智光秀的襲擊,自殺身亡。羽柴秀吉最終只能以毛利家割讓五國(備中、備後、美作、伯耆、出雲)並讓守將清水宗治切腹為條件,與毛利家和談,隨後秀吉便率軍回師京畿,討伐逆臣明智光秀,開始了自己的天下人之路。

高松城合戰的謎團

羽柴秀吉的水淹備中高松城,雖然被奉為經典戰役,但是實際上關於此戰卻一直有著許多爭議,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個:

1、羽柴秀吉是否真的修築了長三公里、高七米的堤壩?

2、羽柴秀吉回師以後,毛利軍獲知織田信長身死,為何不進行追擊?

我們先來談談第一個問題。羽柴秀吉為了水淹高松城而修築的堤壩,具體的過程、數據在當時的史料中並沒有被詳細記錄,只能知道他確實有借地勢修了個天然游泳池。而在江戶時代的軍記物《角川太閣記》等書中,則詳細說明了,羽柴秀吉在十二天內,從自身本陣所在的石井山蛙鼻到福崎修築了全長二十六町、高四間的堤壩。

解讀名將豐臣秀吉的“水淹備中高松城”之戰

軍記物中水淹高松城佈陣圖

寬政三年(1791年),江戶時代的地理學者古川古松軒對備中高松城附近進行了實地考察,此時距離備中高松城合戰雖然過去一百年,但是曾經的地勢卻依舊沒有改變。考察之後,古川古松軒在《備中國加夜郡高松城水攻地理之圖》中,在一個名為“水通(排水口)”的地方寫下了“在這裡修築了新堤”的標註。然而畢竟因為時代所限,當時的軍記物為了戲劇效果恨不得寫成是羽柴秀吉拔了幾根汗毛一夜之間變出了堤壩,因此古川古松軒的考證沒有得到大家的重視。

到了現代以後,現代地理學者再度對備中高松城附近的地理進行考察,同時還計算出了即便在現代,修築《角川太閣記》裡那樣的堤壩所用的砂土總量,需要十噸重的卡車晝夜不停地運輸六萬多車次才能實現,即便如此,使用現代的技術,在十二天內築成這樣的堤壩也有相當大的困難。同時,軍記物中羽柴秀吉為了修築堤壩花費的費用為六十三萬五千零四十貫,米六萬三千五百零四石,摺合當代的金錢為二百七十五億日元(人民幣十六億五千萬),這在現代也是一筆國家級的開銷,這對當時不過是日本半國之主的織田信長麾下的一名家臣的羽柴秀吉而言,實在是有些誇張。

按照現代的考證,備中高松城雖然三面環山,但是南面實際上因為最擅長的侵蝕,形成了一個天然堤壩,因而備中高松城實際上原本就是位於被險要的地勢給四面包圍的低地,非常潮溼,四周都是大量的溼地與沼澤,容易積水。在受到暴雨襲擊時,備中高松城所能仰賴的排水口只有古川古松軒標註的那個“水通”隘口。1985年(昭和六十年),備中高松城遺址,岡山縣岡山市高松地區遭到大暴雨襲擊後發生洪水,在現代重現了當年“水淹高松城”的景象。

解讀名將豐臣秀吉的“水淹備中高松城”之戰

1985年高松地區洪水

因此,羽柴秀吉實際上修築的堤壩正是位於“水通”的這個位置,不過這條堤壩就沒有軍記物中的那麼壯觀,只有通說中的十分之一的規模,也就是三百米了。

另外一個疑點,便是在毛利家得知織田家發生本能寺之變後,為何不對撤軍的羽柴秀吉進行追擊。雖然藝術作品中通常都將這件事歸於小早川隆景的功勞,說他慧眼識人,認為羽柴秀吉將會奪取天下——這點就同黑田官兵衛得知本能寺之變時對羽柴秀吉說“現在是奪取天下的好機會”一樣,都是事後諸葛亮的創作。

解讀名將豐臣秀吉的“水淹備中高松城”之戰

小早川隆景

實際上,毛利家當時的處境很難對羽柴秀吉進行追擊,首先備中高松城附近多泥濘的沼澤地,本就不適合進軍。再者,羽柴秀吉雖然撤軍,但是以宇喜多軍為首的中國地區國眾卻留在了當地駐守,毛利軍要是想追擊羽柴秀吉,就必須先在短時間內擊潰這支國眾聯軍,否則要是戰況持久,他們就連秀吉的屁股都摸不到。還有就是,毛利軍在天正十年時的處境其實和武田家沒什麼兩樣,被親織田勢力四面包圍不說,領國內的國眾也紛紛起兵造反,毛利軍在備中高松城附近的軍勢不過萬餘人。再加上村上水軍的離反使毛利家失去了瀨戶內海的制海權,而毛利軍如果想要東進,就必須保障瀨戶內海這條後勤糧道,因而他們也無力追擊。

最後,毛利家雖然在和談時承諾割讓五國領地,但是也算是在生死存亡關頭保存了家名,不至於像武田勝賴那麼慘。此時京畿的局勢還不明顯,毛利家貿然和織田家翻臉,萬一織田信長沒死,來年的秋後算賬是否會輪到自己頭上呢?因此,在備中高松城之戰以後,對毛利家來說,不追擊羽柴秀吉,維持和約,回師平定領內的動亂才是最為有利的。

解讀名將豐臣秀吉的“水淹備中高松城”之戰

羽柴秀吉


歡迎大家關注本頭條號“指尖看日本”,本號將會持續更新日本歷史、文化、時事趣聞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