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棣不發動反叛,魏忠賢等人還能出現嗎?

歷史戲語


一、朱棣不發動“靖難之役”,從物理和時空維度來講,是絕對不會發生

鄭和下西洋、土木堡之變、閹黨敗壞朝綱等一系列壯舉和悲劇的故事。大家只要有點基本常識就知道如果在一百年前多掉了一片樹葉就有可能永遠不會有現在提問的你和答題的我們,至於那個把鴉片戰爭歸結於潘金蓮的段子這裡就不多講了。(知道的一看就明白,不知道的自行度娘)

二、從歷史發展過程中推斷歷史的進程。如果朱棣不聽信道衍和尚的慫恿,在朱允炆一系列削藩表演過後。下一個目標就肯定是他,這個現在的觀眾不用懷疑,所以擺在朱棣面前的只有造反,從此之外並沒有另一個更好的辦法。當然作為武人的朱棣是絕對不會坐以待斃混吃等死的。扯遠了,還是說回假如朱棣根本就沒有造反的結果吧!要知道在朱元璋時期就明確規定,宦官不得干涉朝政,而且在最後晚年也撤銷了錦衣衛的職務。至於為什麼會重新啟用他們,主要還是朱棣的皇位合法性真心不怎麼靠譜,不管他怎麼說“我是奉父皇的命進京勤王,剷除奸賊”,這東西他自己講一講就好了。想要大臣和老百姓私底下不議論,老百姓還好特別是當官的,他們可是明白人。就只有用自己信得過的錦衣衛和東廠太監特務,(有個小插曲這個東廠的偶像居然是岳飛,要是岳飛直知道了,不知道會不會氣活過來)就算是鄭和下西洋其實主要還是想通過外交的手段得到周邊國家的承認(有人說他主要是為了去找建文帝,個人覺得不太靠譜,殺進皇城那天已經找了一具屍體說是建文帝,就算朱允炆還在世又能怎麼樣,都已經是死了的人了)。

這也就為了土木堡之變王振可以掌握軍權來了先河,當然也是日後魏忠賢這個閹黨埋下了宦官可以權利無限大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伏筆。

所以不管從哪個維度和角度來講,只要朱棣沒有按照本來應該發生的歷史事實來走就不會有魏忠賢等人出現。

回答不精,個人見解,海涵

網圖侵刪


雜說一通曆史


假如不會成為歷史,歷史不容假設。假設歷史,唯一的好處是檢測“腦洞”大小,增加些許談笑之資。

從審題角度,“假如朱棣不發動反叛,魏忠賢等人還能出現嗎?”之問,看似腦洞大開,實則潛藏其內在邏輯。因為,洪武、建文兩位皇帝嚴防死守的“宦官之禍”,正是朱棣開始打開了缺口,為後來的宦官專權提供了條件。我們知道,有明一代,宦官之禍甚烈(位列漢、唐之後成為最後一個受宦官之禍影響最重的封建王朝)。不說明末左右朝政的魏忠賢九千歲,之前明英宗時期的王振、明憲宗時期的汪直、明武宗時期的劉瑾等、明神宗時期的馮保,都成為明史不得不重點關注的重要人物。

明代宦官之禍的由來

明初,鑑於前代宦官之禍,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制鐵牌置於宮門,規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明史》卷 304《宦官傳·序》)朱允炆繼位後,仍循舊制,嚴懲宦官。因此,洪武、建文時期,皇帝對宦官防範嚴密,宦官無機可乘。


朱棣因謀奪帝位,必然需要結交內宦,刺探宮中事,許多宦官立過功勞。朱棣得位後,視有功宦官為親信,如狗兒、李興、鄭和、馬靖等,並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取得出使、專征、分鎮等大權,為後來的宦官專權提供了條件。“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明史》卷 304《宦官傳·序》)永樂間,雖然宦官

受到重用,參與了不少政治活動,但還沒有達到專權的程度。明英宗時,才開始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


明代宦官專權層出不窮的制度性原因,主要來自於朱棣創建的內閣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從此時起至建文時期,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實際上等於兼任宰相,把君主獨斷專權擴大到了頂峰。

朱棣雖有朱元璋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駕親征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於是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朱棣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真正成形的內閣制度至此建立。到了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以後,內閣的地位和作用一步一步的逐漸提高。內閣地位提高的一個顯著標志是內閣擁有了“票擬”大權。當時的政務處理流程是這樣的,所有的章統一送至通政司,然後送到內閣由其提出處理意見,再送進宮中由皇帝最終

“批紅”,皇帝批紅後下旨執行。明英宗以後,憲宗、武宗、穆宗、熹宗等皇帝都特別寵信宦官,經常將“批紅”的大權都交給了司禮監,於是內閣的職權受到宦官的鉗制,出現了內閣與司禮監雙軌輔政的局面。明中葉以後,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著名的大宦官,在他們得勢時都大力壓抑和控制著內閣,使明朝歷史上出現了最為嚴重的宦官專權的政治局面。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假如朱棣不發動反叛”何以成立?

朱棣早有謀奪帝位的想法和準備,不發動反叛的前提只能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建文帝削藩政策暫不推行或者推行成功,朱棣沒有理由也沒有實力發起“靖難之役”;一種建文帝與朱棣及其他藩王達成了某種妥協,削弱藩王部分權力,而仍給予藩王守衛邊疆權責。在這一前提下,明代的政治體制將在一定時期內繼續沿襲洪武時期的舊制,朱棣創建的內閣制度暫時不會出現或者仍然出現卻有較大不同。但是,基於正常邏輯,皇帝大多長於深宮大內,難以避免出現軟弱無能的皇帝或者荒怠懶惰的皇帝,皇權與相權的爭奪和平衡總是會出現並形成一個結果,那麼內閣或者類似制度也必然會出現並初步成形。

那麼,第二個問題,魏忠賢等人還能出現嗎?

皇帝兼宰相的制度,肯定難以持久,必然會出現新的制度安排。那麼,在明朝的背景下,出現皇位依傳位制度世襲相承,相位依制度選精英相繼的理想局面可能會出現。那麼,建文時期及之後,明代宦官之禍的程度可能會降低,但魏忠賢之類的宦官專權局面仍然會出現這是很難避免的事情。在封建制度下,

國家權力集於一家一身,出現君主獨斷專權或者宦官專權、權臣專制等都是可能的。


花開時節當讀史


朱棣,不發動(所謂的叛亂)靖難之役,那麼明朝的歷史就會改變,走向另外一個方向。身為燕王的朱棣封地在北平(今北京),可以預見的註定了被削去的藩王的王爵。而以朱允文的武力水平,必將難以抵擋住蒙元的反攻倒算。那時沒有了北京城,也沒有了朱棣的五徵大漠。明朝的國土還會剩下多大?最多也就是宋朝的翻版而已。以朱允文文人集團的性格又偏安江南,大明王朝有很大的可能也就是曇花一現。南京城的風水不好,不適合作為長壽政權的國都,這個已經反覆被中國歷史證明過了。金陵王氣黯然消,這個早就被證明了!總之沒有出現的事件,就會有無數種可能性?


愛看愛思考


朱棣如果不靖難,那麼大明的歷史將會改寫。也不會有如今的北京。不否認建文帝的才幹,民也許很富,但是國肯定不會那麼強。至於宦官,雖然建文帝是太祖的正經繼承人,看不起太監。不讓太監掌權,但是後面的繼承人肯定也會重用太監的。因為明朝的丞相被廢,皇帝處理不完的事物交給內閣。最後是皇權與內閣的博弈。皇上身邊最親近的就是宦官,所以早晚會被重用。


閒歌侃歷史


一樣會出現,只是出現的會遲些。因為朱家不相信外人,又需要有人幫他們幹事!由其是幹贓事。


淵默81029184


腦洞大開的問題啊!把1400年的事情跟1600年的人聯繫起來了。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假設,如果沒有呂不韋奇貨可居的宏偉藍圖,把趙姬獻給異人,誕下嬴政也就是秦始皇,那麼2000多年後,就不會有慈禧太后掌握朝政長達半個世紀,大清國積貧積弱,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恥辱了?


江上神思者


魏忠賢等的出現是封建王朝歷史的必然,只能說可能不會出現魏忠賢,但一定會出現魏忠賢式的人。


獨特視角看古今


歷史不能重演,卻可以有相似,每朝每代卻有忠奸之人,


01福建萬景裝飾


有機會了去平行宇宙世界看看吧,有無限個平行宇宙,就有無限個朱棣,無限個魏忠賢,無限種歷史走向,好好玩啊,有的宇宙你已經死了,有的宇宙你才剛出生,30光年外看到你還還光屁股呢😊!


夜瞳流水


腐貪敗是如何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