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棣不发动反叛,魏忠贤等人还能出现吗?

历史戏语


一、朱棣不发动“靖难之役”,从物理和时空维度来讲,是绝对不会发生

郑和下西洋、土木堡之变、阉党败坏朝纲等一系列壮举和悲剧的故事。大家只要有点基本常识就知道如果在一百年前多掉了一片树叶就有可能永远不会有现在提问的你和答题的我们,至于那个把鸦片战争归结于潘金莲的段子这里就不多讲了。(知道的一看就明白,不知道的自行度娘)

二、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推断历史的进程。如果朱棣不听信道衍和尚的怂恿,在朱允炆一系列削藩表演过后。下一个目标就肯定是他,这个现在的观众不用怀疑,所以摆在朱棣面前的只有造反,从此之外并没有另一个更好的办法。当然作为武人的朱棣是绝对不会坐以待毙混吃等死的。扯远了,还是说回假如朱棣根本就没有造反的结果吧!要知道在朱元璋时期就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干涉朝政,而且在最后晚年也撤销了锦衣卫的职务。至于为什么会重新启用他们,主要还是朱棣的皇位合法性真心不怎么靠谱,不管他怎么说“我是奉父皇的命进京勤王,铲除奸贼”,这东西他自己讲一讲就好了。想要大臣和老百姓私底下不议论,老百姓还好特别是当官的,他们可是明白人。就只有用自己信得过的锦衣卫和东厂太监特务,(有个小插曲这个东厂的偶像居然是岳飞,要是岳飞直知道了,不知道会不会气活过来)就算是郑和下西洋其实主要还是想通过外交的手段得到周边国家的承认(有人说他主要是为了去找建文帝,个人觉得不太靠谱,杀进皇城那天已经找了一具尸体说是建文帝,就算朱允炆还在世又能怎么样,都已经是死了的人了)。

这也就为了土木堡之变王振可以掌握军权来了先河,当然也是日后魏忠贤这个阉党埋下了宦官可以权利无限大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伏笔。

所以不管从哪个维度和角度来讲,只要朱棣没有按照本来应该发生的历史事实来走就不会有魏忠贤等人出现。

回答不精,个人见解,海涵

网图侵删


杂说一通历史


假如不会成为历史,历史不容假设。假设历史,唯一的好处是检测“脑洞”大小,增加些许谈笑之资。

从审题角度,“假如朱棣不发动反叛,魏忠贤等人还能出现吗?”之问,看似脑洞大开,实则潜藏其内在逻辑。因为,洪武、建文两位皇帝严防死守的“宦官之祸”,正是朱棣开始打开了缺口,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我们知道,有明一代,宦官之祸甚烈(位列汉、唐之后成为最后一个受宦官之祸影响最重的封建王朝)。不说明末左右朝政的魏忠贤九千岁,之前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宪宗时期的汪直、明武宗时期的刘瑾等、明神宗时期的冯保,都成为明史不得不重点关注的重要人物。

明代宦官之祸的由来

明初,鉴于前代宦官之祸,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明史》卷 304《宦官传·序》)朱允炆继位后,仍循旧制,严惩宦官。因此,洪武、建文时期,皇帝对宦官防范严密,宦官无机可乘。


朱棣因谋夺帝位,必然需要结交内宦,刺探宫中事,许多宦官立过功劳。朱棣得位后,视有功宦官为亲信,如狗儿、李兴、郑和、马靖等,并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明史》卷 304《宦官传·序》)永乐间,虽然宦官

受到重用,参与了不少政治活动,但还没有达到专权的程度。明英宗时,才开始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明代宦官专权层出不穷的制度性原因,主要来自于朱棣创建的内阁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从此时起至建文时期,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权扩大到了顶峰。

朱棣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朱棣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真正成形的内阁制度至此建立。到了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以后,内阁的地位和作用一步一步的逐渐提高。内阁地位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内阁拥有了“票拟”大权。当时的政务处理流程是这样的,所有的章统一送至通政司,然后送到内阁由其提出处理意见,再送进宫中由皇帝最终

“批红”,皇帝批红后下旨执行。明英宗以后,宪宗、武宗、穆宗、熹宗等皇帝都特别宠信宦官,经常将“批红”的大权都交给了司礼监,于是内阁的职权受到宦官的钳制,出现了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明中叶以后,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著名的大宦官,在他们得势时都大力压抑和控制着内阁,使明朝历史上出现了最为严重的宦官专权的政治局面。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假如朱棣不发动反叛”何以成立?

朱棣早有谋夺帝位的想法和准备,不发动反叛的前提只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建文帝削藩政策暂不推行或者推行成功,朱棣没有理由也没有实力发起“靖难之役”;一种建文帝与朱棣及其他藩王达成了某种妥协,削弱藩王部分权力,而仍给予藩王守卫边疆权责。在这一前提下,明代的政治体制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沿袭洪武时期的旧制,朱棣创建的内阁制度暂时不会出现或者仍然出现却有较大不同。但是,基于正常逻辑,皇帝大多长于深宫大内,难以避免出现软弱无能的皇帝或者荒怠懒惰的皇帝,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和平衡总是会出现并形成一个结果,那么内阁或者类似制度也必然会出现并初步成形。

那么,第二个问题,魏忠贤等人还能出现吗?

皇帝兼宰相的制度,肯定难以持久,必然会出现新的制度安排。那么,在明朝的背景下,出现皇位依传位制度世袭相承,相位依制度选精英相继的理想局面可能会出现。那么,建文时期及之后,明代宦官之祸的程度可能会降低,但魏忠贤之类的宦官专权局面仍然会出现这是很难避免的事情。在封建制度下,

国家权力集于一家一身,出现君主独断专权或者宦官专权、权臣专制等都是可能的。


花开时节当读史


朱棣,不发动(所谓的叛乱)靖难之役,那么明朝的历史就会改变,走向另外一个方向。身为燕王的朱棣封地在北平(今北京),可以预见的注定了被削去的藩王的王爵。而以朱允文的武力水平,必将难以抵挡住蒙元的反攻倒算。那时没有了北京城,也没有了朱棣的五征大漠。明朝的国土还会剩下多大?最多也就是宋朝的翻版而已。以朱允文文人集团的性格又偏安江南,大明王朝有很大的可能也就是昙花一现。南京城的风水不好,不适合作为长寿政权的国都,这个已经反复被中国历史证明过了。金陵王气黯然消,这个早就被证明了!总之没有出现的事件,就会有无数种可能性?


爱看爱思考


朱棣如果不靖难,那么大明的历史将会改写。也不会有如今的北京。不否认建文帝的才干,民也许很富,但是国肯定不会那么强。至于宦官,虽然建文帝是太祖的正经继承人,看不起太监。不让太监掌权,但是后面的继承人肯定也会重用太监的。因为明朝的丞相被废,皇帝处理不完的事物交给内阁。最后是皇权与内阁的博弈。皇上身边最亲近的就是宦官,所以早晚会被重用。


闲歌侃历史


一样会出现,只是出现的会迟些。因为朱家不相信外人,又需要有人帮他们干事!由其是干赃事。


渊默81029184


脑洞大开的问题啊!把1400年的事情跟1600年的人联系起来了。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没有吕不韦奇货可居的宏伟蓝图,把赵姬献给异人,诞下嬴政也就是秦始皇,那么2000多年后,就不会有慈禧太后掌握朝政长达半个世纪,大清国积贫积弱,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耻辱了?


江上神思者


魏忠贤等的出现是封建王朝历史的必然,只能说可能不会出现魏忠贤,但一定会出现魏忠贤式的人。


独特视角看古今


历史不能重演,却可以有相似,每朝每代却有忠奸之人,


01福建万景装饰


有机会了去平行宇宙世界看看吧,有无限个平行宇宙,就有无限个朱棣,无限个魏忠贤,无限种历史走向,好好玩啊,有的宇宙你已经死了,有的宇宙你才刚出生,30光年外看到你还还光屁股呢😊!


夜瞳流水


腐贪败是如何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