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秦國名將,打仗有一個習慣,讓秦始皇心疼卻又不敢不答應

提起秦國名將王翦,大家想必都有所耳聞,王翦是戰國時期的名將,後人將其與廉頗、白起和李牧相提並論,為戰國四大名將,可見其人軍事才能之強。秦滅六國中,王翦發揮了巨大作用。僅他一人就帶兵滅了燕國、趙國和楚國,在秦朝統一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人是秦國名將,打仗有一個習慣,讓秦始皇心疼卻又不敢不答應


翻開戰國曆史你會發現,戰國後期秦國出現的名將確實非常多,比如白起、蒙恬、王翦父子等等,個個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牛人。而在掃滅六國,完成統一的過程中,秦始皇正是依靠這些名將才能夠順利的奪取天下,其中王翦父子可以說是秦國的中石抵柱。無論從哪方面來說,王翦都是秦始皇依靠的心腹,王翦從年少時就開始追隨秦始皇。這種君臣之間的感情是非常難得的,王翦非常瞭解秦始皇,秦始皇也非常瞭解王翦。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王翦的軍事能力非常強,所以秦始皇對王翦更是另眼相看。


此人是秦國名將,打仗有一個習慣,讓秦始皇心疼卻又不敢不答應


​王翦此人做人做事一向非常謹慎,從不打無把握之仗。因此其百戰百勝雖然和他強大的軍事能力分不開,但也與其這種性格有很大關係。王翦每次打仗之前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要準確判斷對方的兵力,然後根據對方的兵力向秦始皇要兵,而且必須要在己方兵力不小於對方兵力的前提下才肯出戰。這讓秦始皇頗為頭疼,在秦始皇心裡,其實也埋怨王翦,人家名將都能夠以少勝多,為啥你卻創造不了這樣的奇蹟呢?但是王翦的觀點又讓秦始皇挑不出任何的問題。王翦認為在戰場上冒險無疑是一場豪賭,賭贏了成就了個人的名聲,賭輸了就無異於讓將士們白白去送死。因此王翦決不允許這種將將士們的生命當做兒戲的情況出現,所以才會在每次戰爭前做充分的準備。雖然這是個優點,但卻讓秦始皇感到肉疼。


此人是秦國名將,打仗有一個習慣,讓秦始皇心疼卻又不敢不答應


秦始皇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召集群臣商量滅楚的戰略,當時李信誇下海口,說滅亡楚國只需要二十萬人就夠了。秦始皇非常高興,不過還是比較客氣的徵求了一下老將王翦的意見。王翦認為滅亡楚國必須得60萬大軍,此言一出,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和秦始皇都哈哈大笑,認為王翦老矣,怕楚國竟然怕成了這個樣子,已不堪大用。於是便派遣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攻打楚國,而王翦一氣之下辭官隱居,回到了家鄉。他雖然和秦王賭氣,但心裡依然牽掛著秦國,並時刻關注著最新戰況。果然沒過多久,前方便傳來了秦軍大敗的消息。原來面對氣勢洶洶的秦軍,楚軍故意示弱,用精銳部隊打擊秦軍,致使秦軍大敗,而秦軍的七個都尉也被楚軍斬殺。這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簡直是最恥辱的一戰,秦始皇聽說後,勃然大怒,本想治罪,但又一想當初自己也是同意二十萬秦軍滅楚的,於是秦始皇深刻反省自己,親自駕車到王翦的家鄉當面向王翦道歉,請求王翦接下滅楚重擔。王翦仍然要求秦始皇給他60萬大軍,否則不出兵,秦始皇也答應了。


此人是秦國名將,打仗有一個習慣,讓秦始皇心疼卻又不敢不答應


王翦在臨行前,怕秦始皇不信任自己,故意向秦王贏政提了很多要求。希望能夠多給自己置辦田地宅院,好讓自己得勝歸來後頤養天年,王翦這一招是非常高明的。因為他知道自己這次帶走了秦國全部的精銳兵力,秦王如果對自己起了疑心,那麼滅楚大業便將功虧一簣,自己及家族都陷入危險之中。後來王翦到達楚國後,對楚國進行了包圍,無論對方怎麼挑釁都堅決不出戰,楚國被圍困得毫無辦法,軍心渙散,準備背水一戰。卻正好中了王翦的計策,最終大破楚軍,殺了楚國名將項燕,俘虜了楚王。後來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了重大軍事勝利,因功被封為武成候。


此人是秦國名將,打仗有一個習慣,讓秦始皇心疼卻又不敢不答應


縱觀王翦的一生,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功高蓋主,卻又謹小慎微,急流勇退,這也是他最終獲得善終的根本原因。在外人看來,他每次出征前,都跟秦王要田要地,是得罪君王的愚蠢行為;甚至秦王都對左右說:“求田問舍,看來王翦並非真英雄”,但偏偏因為這樣,而讓秦王放下了對他的疑心,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行為。以至於後來很多將軍都模仿他的做法。歷史上能做到功高蓋主,而又能善終的將軍,確實不多,王翦算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