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低碳、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增長不衝突,且帶來機遇

杜祥琬院士:低碳、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不冲突,且带来机遇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今天(12月12日),由《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主辦的“2018國際能源高峰論壇暨第八屆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峰會”在人民日報社舉行。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致辭時表示,低碳能源使我們改善今天並擁有未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的快速增長支撐了經濟的高速增長,能源結構有所改善,用能效率明顯提高。但同時,我們的能源結構仍未發生根本性革命,能效差距與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差距,產業偏重、能效偏低、結構高碳帶來的粗放式增長方式,使環境問題日趨尖銳,推動著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能源革命的崛起。

◆ ◆

以下是現場發言實錄↓↓↓

為何要“轉”? 高質量發展呼喚能源轉型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能源發展隨之進入新時期。1980年以來,我國能源強度已下降80%,能效提高5倍左右。如在1978年,每發1千瓦時的電能平均耗煤471克,到2017年,全國燃煤電廠的平均煤耗降至309克/千瓦時,做得最好的電廠可低至306克/千瓦時,這正是能源發展的進步之一。

在此基礎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原來的外延擴張型的平面增長,正在走向質量型的立體發展,這已不是僅靠“量”的增長就能解決的問題。

各種生產力要素的變化,促使我國潛在增長率發生變化。近年來,年經濟增長率保持在6.5%左右的同時,年能耗增長率也在1%-3%不等。我們不應再去追求不符合經濟規律的高增長,改善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國家戰略目標的前位,同時也呼喚能源結構的綠色低碳化。綠色、低碳、美麗不再是量的擴張,而是立體、深度的發展,是“兩山理論”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體現,更是新時代的新要求。

高質量發展呼喚著能源轉型新徵程,這要求我們——

① 優化能源結構。在新常態的機遇下,能耗增量可通過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等低碳能源的增長來滿足,同時也可提高終端能源中電力的佔比。

② 改變能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西部發展經濟和電力負荷,在中東部供給側發展能源,把中東部可利用的能源資源開發出來。也就是說,優化我國能源的空間格局,把西電東送等“遠方來”的能源和自己“身邊來”的能源相結合。

③ 解決與能源有關的三大城市病——霧霾、堵車、垃圾圍城。由此實施城市能源革命,實現智慧化、低碳化發展。同時,解決農村能源形態落後的三大問題,即散煤替代、原始形態利用生物質及固廢的資源化利用。如在京津冀地區,統計顯示,散煤替代工程的年成本約為157億元,由此帶來的健康效益達165億元。

方向何在?向著高效、綠色、低碳轉型

綜上所述,能源結構轉型的驅動力在於改善環境質量、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培育新動能、新的增長點,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方面,政策引導的作用很大,而改革的核心就在於綠色低碳轉型。

對此,我們首先要把節能提效看作能源戰略之首。這一點在過去15年已取得很大進步,我國能源強度下降了30%,主要耗能行業的能效提高了19%。但也要看到,我們的能源強度仍然偏高,目前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5倍,是典型發達國家的數倍。

我認為,針對能源強度應設定這樣一個目標:到2020年,比2015年再降15%;到2030年,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到2050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靠什麼來節能提效?

一是調整產業結構,高耗能產業佔比不應持續擴張,建設型能耗中的浪費應該減少,還要抑制產能過剩導致的系統性能源浪費。同時,要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現代服務業,這些產業既可實現節能又能夠吸納就業。

二是調整能源結構,尤其做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大文章。目前,世界主要的煤炭消費多用於發電,比如發達國家的比例一般達到70%-80%,有地區甚至90%的煤炭用來發電。但在我國,只有約一半煤炭用於發電,剩下一半包含民用散煤及工業用煤。一方面,煤電要做清潔高效改造,同時以適當裝機用於調峰,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替代散煤,減少工業煤耗的增加。逐步降低煤耗總量和佔比就是進步。

如何轉型?低碳能源使我們改善今天並擁有未來

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就像“三匹馬”,一匹馬勁不夠大,需要三匹一塊兒拉車,才能實現高比例煤炭的替代。

根據國際能源署估計,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增加對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可達32%,若加上核能該比例可達40%以上。非化石能源的經濟性、技術能力、製造能力及相應的儲能技術也在進步,全球能源發展投資趨勢隨之從煤炭逐步轉向可再生能源。201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超出其它能源兩倍以上。

而在我國,低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佔比在2015年達到18%,在2020年、2030年、2050年,該比例計劃分別達到25%、35%以及接近60%。非化石電力佔比到2020到30%,2030年能到48%左右,2050年可以上升到70%左右。能源結構轉型是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峰的基礎,現有研究也表明,提前到2025年達峰具備定可能性。

近期,全球氣候和經濟委員會發布了一篇名為《開啟21世紀包容性增長的故事》的報告,其中提及,到2030年,氣候行動可創造26萬億美元經濟利益、6500萬個就業崗位。這說明,低碳、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增長非但不衝突,還將帶來新型的發展,創造新型的經濟力。它不是負擔,而是機遇。

總之,我們應充分認識到,能源轉型具有長期性、艱鉅性和複雜性,但其方向是清晰的,是國家目標、百姓訴求、全球大勢。我們應抓住新常態、新機遇,實現經濟、環境的雙贏和健康可持續發展。

(文 | 本報記者朱妍整理,稿件未經本人審核)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