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為什麼日本戰列艦酷愛雙聯裝主炮,而西方戰列艦普遍是三聯裝主炮呢?

軍史吐槽君


你這個觀點就不對了。日本的這些二聯裝的這些戰列艦事實上他是很早以前的產物了你比如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人生產的大和級戰列艦,他就是3x3的火力佈置。

說起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得說道戰列艦,他的這個炮塔的這個問題,總歸來講,這麼大的火炮安置在這個戰列艦上面,如果說二者相隔太近的話,造成的結果就是炮口發射的時候火力會產生干擾,這樣的話,炮彈發射軌跡會產生偏差,這一點對於追求精度,射程達到幾公里的這種戰略艦的火炮來講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早期的戰列艦的火炮,比如說同一個炮塔有三門火炮三聯裝,如果說三門火炮要進行齊射的話,是不能採取時差發射的,因為火炮的整個射擊是聯動的,我們去看美國人早期的戰列艦的話,就從來都沒有做出過蘭花指的那種樣子,這樣的話,三聯裝的火炮產生炮口初速干擾,這是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沒有辦法進行技術解決,我只能夠將火炮之間距離給拉長了,同一個炮塔放不下三門火炮,我就只放兩們兩個大炮之間的距離拉長,(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減少相互之間的影響,就成為了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但是我的火力還是要求比較高,我還是要求能夠更大規模的齊射,保證自己的命中率,所以我就多裝一些炮塔,在日本有一個型號的戰列艦,比如說扶桑級戰列艦,他的炮塔就特別多,甚至中部的艦橋為了給中間的炮塔騰位置做了一定的束腰。

當然,最誇張的還是英國人,英國人給阿根廷人做的一款戰略艦有七個炮塔,後來炮塔的技術發生了升級,漸漸的也可以做出時差發射這種可以改進炮塔的射擊精度問題的時候,那麼大家也就改成3x3的這種佈局。

當然,這種3x3的火力佈局,帶來的另外一個困難就是炮塔過重,整個機械運轉起來很麻煩,對於機械還有各種各樣軸承的負擔會特別加劇,增加了金屬疲勞,對於戰列艦來講,一旦遇到突發情況反應的時間必然加長了,這對於整個戰列艦的實戰水準是一個很大的考驗,而且一旦有一個炮塔被命中了,他的三門主炮就直接報廢了,這樣的話,整個一個戰略艦1/3的火力立刻就報廢掉了,這對於戰列艦來講是不能容忍的事情,所以一開始的時候3x3的防禦佈局,大家都不併不認可。

可是後來大家也就被逼迫的只能做3x3的防禦佈局,因為戰列艦的火炮,它的突防能力大過了戰列艦的防禦能力的發展,也就是在矛和盾的對決裡面,矛越來越強勢,而盾越來越弱勢,最終。當時的這些戰列艦的設計人員提出了一個理念,叫做重點防禦。

對於不需要防禦的地方或者是對整個戰列艦影響不大,地方不需要佈置任何的裝甲炮彈,打過去就留下一個洞洞,我們只要把洞給堵上就行了,至於說一些重要地方,比如說炮塔或者是動力系統,我們就佈置重甲來防禦這種重點防禦的思想得到了現在的認可,可是問題也就來了,當時那些戰列艦沒有3x3的佈局的時候,炮塔特別多,這樣的話防禦起來,他需要防禦的點特別多,所以大家想能不能優化一下火力優化下佈局,因此3x3的火力佈局就重點被提上了日程。

所以說,從多炮塔一直髮展到後來戰列艦經典的3x3佈局,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日本人也經歷過了。所以說並不存在什麼西方的3x3,而日本不追求這個東西,最終大家都是殊途同歸,無論大家一開始是怎麼發展的,最終大家一起都回歸到這個點上面了。


漩渦鳴人yy


我們先來看看日本一眾雙聯炮塔的戰列艦是什麼時代的產物(這裡只寫首艦)

金剛:1912年下水

扶桑:1914年下水

伊勢:1916年下水

長門:1919年下水

同時期各國海軍的戰列艦,絕大多數採用的是雙聯炮塔

比如英國的一眾無畏超無畏(無畏、柏勒洛豐、俄裡翁、鐵公爵、QE、R、海軍上將)
鐵公爵


而彼時的三聯炮塔往往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與不足

1、共鞍炮架

導致的結果就是精度稀爛,就算裝了射擊延遲裝置也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比如美國人的一眾標準戰列艦
這是賓夕法尼亞

2,受噸位和炮座尺寸限制但非要用三聯於是抱著12寸不放的

比如沙俄的瑪麗皇后和甘谷特,還有意大利人的加富爾伯爵和安德烈亞多利亞


這是甘谷特級的馬拉(沒錯就是那個讓斯圖卡點了煙花的倒黴鬼)

這是意大利的加富爾伯爵(噸位受限,只能裝兩個三聯,還是12寸小水管)

還有個三聯炮塔但只有兩組揚彈機的奇葩,沒錯說的就是你,奧匈的聯合力量
聯合力量級三號艦歐根親王(不是德國那個歐根歐根歐)

總之,無畏艦時代和超無畏艦時代之間,因為噸位、尺寸和技術限制,各國的三聯炮塔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侷限性,雙聯炮塔還是最常見與穩妥的選擇

到了條約時代末期,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戰列艦噸位的放大,三聯炮塔逐漸在各國普及,日本也不例外,除了條約後的大和,金剛代艦艦政本部案(也就是藤本案)和B65超甲巡同樣都採用了三聯炮塔(金剛代艦平賀案那個純屬腦子不正常不具備參考價值,冢中枯骨平抄抄為了壓噸位什麼手段都用上了,就算這樣本案仍然有兩座三聯炮塔)


B65超甲巡


赤松貞明


“機動、防禦、火力”這三種作為衡量一件武器是否優秀標準,而如何平衡之間的關係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所以不是日本酷愛雙聯裝主炮,也不是西方普遍採用三聯裝炮。


在一戰時,由於受到火炮炮塔轉速受機械工藝影響,在戰鬥中火炮轉動後一般都不再轉動而是瞄準固定方向,因此炮塔數不夠就影響多方向火力和密度。所以只能增加炮塔數量,但是炮塔一多就有許多問題,要知道注重火力,那麼機動和防禦就會大打折扣。就比如“多炮塔神教——阿金庫特號”以及日本違章建築——扶桑/伊勢級,其分別多達7個和6個的炮塔看起來火力很強,到殊不知這樣的軍艦才是最弱的。

首先主炮幾乎佔據了艦身的60%,發動機又佔開最少20%,那麼只剩下20留給裝甲用來防禦,而用20%的裝甲來給60%進行防禦顯然是不夠的,炮塔過多就會使戰艦結構不強,裝甲安裝困難,火力分散,而且還會造成戰艦的穩定性大減。

而在此觀念指導建造下的各國普遍使用雙聯裝主炮。但是也有少數特例——土豪美國,內華達級和賓夕法尼亞級就採用聯動式三聯裝主炮(氪金玩家就是不一樣),但到科羅拉多級上406炮的時候由於技術還沒完全吃透,不也迴歸了前二後二的傳統佈局嗎。

而真正意義的三聯裝主炮戰列艦還得看意大利的維內託級戰列艦,這一前二後一的三聯裝佈局很好的平衡了機動、火力、防禦的問題。所以在此基礎上吃透了406的美國人在北卡羅來納級、南達科他級、衣阿華戰列艦上沿用了此佈局,日本大和級也是一樣。而想剛開始德國沙恩霍斯特級也是這一佈局,但是等俾斯麥級用了381mm炮時技術也沒吃透也從三聯裝改回了雙聯裝。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戰列艦,是海軍史上除航母以外,最大的水面主戰艦艇,是鉅艦大炮的必然產物,隨著擁有艦載機的航母成了海上霸主,戰列艦也就成為了歷史,徹底退出了海戰舞臺。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除了最新銳的大和級戰列艦擁有三座三聯裝460毫米宇宙最強主炮以外,其它的戰列艦大都採用了雙聯裝的炮塔裝置。

至於戰列艦究竟是安裝雙聯裝還是三聯裝炮塔,則沒有硬性規定,都是各國海軍根據自身戰列艦的長度、寬度和噸位等綜合因素,來決定主艦炮的數量,以及其它副炮的配備量。


尤其是主炮由於炮塔份量重,因此不可能無限安裝,為了強調對海打擊火力,有的國家就儘可能地安裝三聯裝炮。

但這卻是個動態過程,三聯裝炮塔帶來的問題必定是炮塔重量大增,既帶來艦艇穩定性問題,同時也導致艦艇排水量增大,影響艦艇的航行速度等。

出於艦艇排水量、穩定性、航行速度等考慮,事實上包括日本海軍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海軍戰列艦採用的是雙聯裝炮塔的設置方式,貌似火力要遜於三聯裝炮塔,但艦艇的航速更高、穩定性更好,排水量適中,且雙聯裝艦炮射擊時故障率要遠比三聯裝艦炮更低。

綜上,縱觀二戰時期各國海軍戰列艦裝備的主炮,顯然三聯裝炮塔有各種各樣的侷限性,因此雙聯裝炮塔是最常見和最穩妥的選擇,包括日本海軍在內的許國國家海軍戰列艦選擇了雙聯裝艦炮。

因為艦炮炮塔越重,結構越複雜,特別是三聯裝炮塔,除了主炮聯動不方便以外,對供彈系統也是個嚴峻的考驗。

總之,雙聯裝炮塔結構要比三聯裝炮塔簡單,供彈系統也沒三聯裝炮複雜,所以雙聯裝艦炮作戰的靈活性要遠高於三聯裝炮,為日本海軍等許多國家的海軍所採納。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在二戰期間,戰列艦就已經發展到了頂峰,尤其是日本海軍,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但是日本的戰列艦大多采用的是雙聯裝主炮,而西方國家的戰列艦卻普遍是三聯裝主炮,這其中有什麼奇妙之處嗎?

戰列艦在設計之初,追求的是主炮的投射火力的密集性以及超強的防護能力。但是隨著火炮的發展,艦炮的結構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重,戰列艦上的重炮也越來越少,嚴重影響了戰列艦的火力輸出。

這時候有人想到來通過增加炮塔數的方式提高火力,但是由於戰列艦的空間有限,不能安裝過多的單裝炮,於是就開始採用了聯裝炮,最初的設計就是雙聯裝。但是隨著火炮的發展,戰列艦把所有能利用的空間都利用起來,仍然不能安裝過多的炮塔,於是就出現了三聯裝炮塔。

三聯裝主炮相對於雙聯裝主炮來說,減少了炮塔數的同時還增加了主炮數量,而且還使火炮更加密集。但是三聯裝主炮的重量遠超雙聯裝,由於當時的工業水平有限,三聯裝主炮炮塔的旋轉速度極慢,遠不如雙聯裝主炮靈活。

而且三聯裝主炮一旦被破壞,就同時毀掉了三門炮,對戰列艦的火力輸出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就需要在三聯裝主炮外安裝更厚的裝甲,這又進一步增加了炮塔的重量。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二戰後期連飛機上的裝甲防護都撤掉了,可見,日本根本拿不出太多的鋼鐵來充當戰列艦主炮的防護裝甲。

而且雙聯裝炮塔的技術在日本已經非常成熟,但是三聯裝炮塔的技術還在發展中。所以,迫於無奈,日本更喜歡使用雙聯裝主炮,一直到後來的大和級戰列艦上才使用了三聯裝主炮。


利刃軍事


不是說日本人酷愛雙聯裝,大和級不就是三聯裝的,日本雙聯裝多因為日本國力不足,戰艦更新慢,一戰之前,戰列艦基本都是雙聯裝的,因為當時三聯裝炮,三炮齊射,炮彈會互相干擾影響精度造成散佈明顯大於雙聯裝。所以雙聯是主流,一戰建造或者設計的戰列艦多半都是雙聯的(除了意大利和師從意大利的毛子,不過美國一戰中也開始上三聯),雖然一戰中三聯就開始了,但你知道,資源匱乏熱衷節約彈藥的日本,無論陸軍還是海軍,對精準射擊都很偏執,影響精度這一點日本人無法接受。但是後來發明了射擊延遲裝置,解決了三聯的精度問題,三聯開始成為主流,但這已經是二戰以後的事情了,而日本除了兩艘大和級,要麼一戰結束前完工的要麼一戰結束前開工的,自然沒有三聯裝了。而英法美,一戰後都開工了四條以上的戰列艦,比日本多,自然三聯四聯更多,德國是被閹割久了,造船出現斷層,所以俾斯麥還是雙聯。德國才是真正的一輩子雙聯。


果汁kuk


第一……三聯裝體積大,炮塔數量一般三座,九門炮……師承鴉片牛的倭奴人一開始就追求大即是好,多即是美……但多炮塔就是坑

第二……三聯裝技術要求高,倭奴人是牛逼,面對雙聯裝的尷尬,最後在還是把三聯裝技術搞出來了,經典代表就是‘飯店號’……號稱最粗的炮管,最厚的裝甲,最大的噸位……


木秀於林158446343


我覺的不完全是一戰時期的產物,而是隨造船工業和發展和各國艦艇建造理念發展的產物,20世紀三十年代,德國俾斯麥號仍然採用4x2的雙聯裝佈局,但是法國同期黎塞留級則採用4x1加1x2的是4聯莊炮塔加雙聯莊佈局。

雙聯裝不遜色於三聯莊,其優點在於轉速快,防護好所謂楔形不易被擊穿,齊射共振影響小,以及能在靈活的激動中發射炮彈但是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通常要通過炮塔數量來彌補炮彈覆蓋。間接影響了整個船體空間佈局。再如黎塞留級,4聯雖齊射能力強勁,但是齊射帶來的共振非常影響船體還上平衡,所以整艦隻安裝了1個4聯莊加1個雙聯裝。都按在船體前側,只能充當海面定點打擊平臺,無法高效的在移動中射擊。

各國不斷摸索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出才對戰列艦炮塔布局有一個共識,就是3x3 三聯莊 前二後一的佈局。是戰列艦各項綜合性能最大化發揮的最佳方案。比如日本大和級和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可惜也生不逢時,被始於一戰年代且不斷完善的航空發展理念取代。最終被遺棄在歷史的長河中。


123bluce



空空噠師


日本除了大和級戰列艦都是雙聯炮塔……長門級之前還沒有三聯炮塔,最早過400的三聯炮就是英國的納爾遜級(之前之後都是381雙聯,),同期的美國科羅拉多級日本長門級都是雙聯,美國雖早就弄出了356的三聯炮但到了406上還是保守點弄了雙聯,後面才是三聯的東西日本其實也是這樣,四聯的東西可靠性就更低了威爾士親王,黎塞留都有炮故障影響作戰的問題,總之就是技術水平的問題,不能說日本喜歡雙聯,不然鎮國神器的大和的三聯炮塔就沒法解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