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如何用科技斬除房地產行業的那些老大難問題?

数字化时代,如何用科技斩除房地产行业的那些老大难问题?

誰也不能否認,時代正在經歷一場鉅變。以科技+智能引領的新技術風暴,正在狂卷整個行業,企業唯有歷經一場刮骨療傷般的陣痛,才能生存且自救。

地產行業也是如此。

相較其他行業,地產行業的信息化起步較晚,流程更為滯後,但謀變已是勢在必行。

12月8日,一場探討房地產行業痛與變的閉門會在藍光集團內部悄悄舉行。來自投資、金融、能源、通信以及房地產行業本身的20多位大佬齊聚一堂,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洞察和親身實踐,共同探討和分享房地產行業的明天該如何邁進。

實際上,這樣的閉門會已經不是第一次。去年,鈦媒體集團聯合藍光也舉辦了這樣一個密謀會,目的在於為藍光獻計獻策。隨之發佈的是一份藍光的信息化成熟度評估報告,主要從信息化成熟度和價值成熟度兩個維度把脈藍光,目的只有一個:如何藉助技術之刃幫助藍光跨越千億門檻?

可喜的是,今年的藍光已順利完成千億目標,正式向中國房地產Top20強榜單進軍。藍光集團副總裁/CIO馬紹秋在現場呈現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2018年,藍光已完成100多個IT+AI項目的建設,並與阿里合作上線了數字中臺1.0,除此之外,藍光還構建了AI智能客服平臺、大數據智慧投資平臺和AIOT智能人居平臺,正在挾持AI和科技兩大武器大步邁向藍光4.0戰略。

但是,在未來千億門檻越來越低,更多頭部房企都以年增速15%的速度狂奔下,藍光集團如何躋身TOP20強?房地產企業又該以什麼樣的姿態擁抱未來?

我們來聽聽這些大咖們都怎麼說。

數字化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連接

數字化是地產行業一個逃不過的話題。用易居克而瑞副總裁張兆娟的話來說,“數字化、科技創新,對於房企來說,已經到了一個必須去面對的時刻。”

在軟件行業浸泡20多年、後又轉戰投資圈的投資大拿——銀杏谷資本合夥人鄭雨林看來,數字化最核心的有三點:一是連接,二是數據,第三是智能。

“連接之後才會產生數據,有了數據才能實現智能。過去很多數字化系統強調的功能和流程,如今都被算法和數據取代了。數據+智能才能幫助企業進入真正的數字化世界。”

作為一個投資人,鄭雨林更是直言“從來不投模式創新,只投產品和技術創新的公司。”他認為,互聯網過去20年基本都是一個講求模式創新、流量+平臺的時代,然而模式創新在中國已經做到極致了,它享受的實際上是互聯網技術創新的紅利,只有技術才能帶來更強大、更直接的生產力。

鄭雨林表示未來有三個領域很重要,一個是智能家居,二是工廠,第三是城市。他認為如果把這些場景實現連接,可以發揮的價值巨大。

然而傳統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往往遭遇兩個迷區:一是數字化怎麼做?路徑是什麼?二是數字化究竟能給企業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和效果?

對此,鄭雨林認為,今天的數字化就像是進入大航海時代,知道目標在哪,但是具體的路徑和價值不是很清楚。“企業只要堅持去做,大膽試錯,也許就會發現新大陸。而且這個價值是難以想象的。”

多元化發展和技術支撐

千億房企的多元業態發展是未來房地產行業的一大走向。以萬科為例,除了核心住宅地產,萬科在長租公寓、物流、冰雪度假、養老、教育、鄉村振興等多達20多個業務上都有佈局,堪屬房地產裡面佈局最多、“家底兒”最厚的企業了。

在易居企業集團聯合地新引力發佈的2018房企銷售金額排行榜中,Top30房企中有50%都佈局了教育,有73%佈局醫養健康,更爆熱的,83%都佈局了特色小鎮。尤其是特色小鎮,幾乎與地產似乎日漸並行。然而從2016年小鎮熱到2018年截止,明確提出小鎮計劃的20多家企業裡,真正落地的只有五六家。

多元化進入深入區,如何應對複雜的業務場景?多元並進下,又該如何解決核心業務與多元業態之間的資源平衡?易居克而瑞副總裁張兆娟建議,多元化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摒棄傳統的地產思維,遵循行業本源的業務模式和經營方式。

“大多數地產出身的人不習慣用別個行業裡面的模式去推動業務發展,這是目前比較擰巴的一件事。用地產的思維是做不下去的。”

張兆娟認為,不管是醫療、教育還是養老,企業不要盲目謀求多元業態,而是針對一個業態重金打造一個標杆出來,把真正的模式打通了,其他項目做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而多元化發展,其實是與底層技術架構息息相關的。這也是為什麼如何構建中臺,用數據能力賦能業務,成為房地產企業最為關心的一項議程。

為了給千萬量級的客戶提供全方位的個性化服務,萬科打造了一個數據中臺+服務中臺。通過海量大數據的積累,構建不同的數據模型,如客戶角色模型、客戶評價模型、交易訂單模型、產品類目模型等,再結合對數據的洞察,形成組建式的產品和服務組合能力,即服務化中臺,從而在面對不同業務場景時,及時、快速、精準地服務客戶。

“我們的最終願望是,在千人千面的時代,萬科的產品和服務能夠做到just for you,only for you。”萬科集團萬翼科技公司總經理謝志方介紹說。

不管是數據中臺,業務中臺,還是技術中臺,在從申看來,未來地產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多元化賽道中都應該秉持開放平臺的思維。

“一方面集團如何做厚中後端,快速賦能各個產業板塊;另一方面構建互聯生態、甲甲合作,基於數據沉澱和數字化運營,從場景服務延伸到整個住宅產品的深度運維中去,構建智能人居產業的大生態鏈。”

如何打造優質用戶體驗的智慧社區和智能家居?

如何結合IoT、AI、大數據等技術打造智慧社區和智能家居,為用戶提供安全、舒適、便捷的居住體驗?

來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泰爾實驗室的IoT行業首席研究員葛涵濤在現場分享了一份有意思的報告。這是由泰爾實驗室與藍光集團、阿里雲在2018年共同開展的《智能家居與智慧社區行業調研分析報告》,他們通過對4000多份問卷的線上調研、以及50戶家庭的入戶訪問發現,用戶在面對智能家居終端產品時,更關注的是產品本身的性能,以及是否更方便操作、使用,而價格並不是受訪者最為敏感的問題。其次,“質量可靠、自動配網、互聯互通、開機即用”是用戶心目智能家居場景應滿足的幾大要素。

然而,想要實現用戶、業主心目中智能家居場景聯動、互聯互通等功能並非易事。因為當前的智慧家居領域生態環境複雜,種類繁多的通信協議、IoT雲平臺服務商等等,想實現端到端、場景與場景、系統與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除了技術方面的困難外,還涉及到不同IoT雲平臺企業之間的利益瓜葛。

構建智能家居生態中,不同角色和位置的平臺級企業之間的云云互聯互通,成為破局的一個關鍵點。葛涵濤透露,云云互聯互通的相關技術標準的研發正在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 TC11 WG1 移動互聯網+智能家居和智慧社區子工作組推進。除了云云互聯互通外,目前在子工作組內,還有涉及安全、應用場景、終端設備等數十個智慧社區和智能家居相關標準正處於研發過程中。

“在智慧社區和智能家居領域,企業如果不重視以用戶體驗為基礎的家居智能化產品研發,很可能會在未來兩到三年智能家居領域快速發展的階段掉隊。”葛涵濤表示。

房地產行業的未來:生態集成、甲甲合作

傳統企業如何利用生態的力量來激活用戶、降低技術+流量成本,新奧集團可以說是一個典型。

新奧集團旗下的e城e家是2017年成立的創業公司,起步期旨在用科技服務新奧體系下2900萬存量的家庭用戶,並通過對中小燃氣企業進行技術和管理賦能和平臺化運作迅速覆蓋廣闊市場。公司成立一年就有了10億的收入,並持每年25%-30%的增長。

“傳統行業沉睡的用戶一旦有了互聯網技術的加持,帶來的將是指數級用戶價值的釋放。”e城e家網絡科技合夥人宋巍如是說。

為盤活存量的2900萬沉睡用戶,變被動式購買為主動購買,新奧從服務場景、保險、智能家居、社區內容四個方面發力,打造了線上+線下場景融合的家庭新服務模式。為了獲取數據,e城e家把公共事務的人、服務、場景全都線上化,譬如以前人員上門抄表,變成用戶自助讀表上報。

聯合生態也是e城e家數據源頭的一大貢獻。通過與支付寶、阿里等互聯網巨頭的合作,不但實現了在線交易和資產管理,還獲取了海量會員數據。“光是與支付寶的合作就使得轉化率一下達到30%,復購率達20%。買關鍵詞的成本也從之前的100多降到十幾塊錢。”

宋巍透露,e城e家現已覆蓋了100多個城市的數據源頭,比如房地產信息、人員信息等,可以輕鬆看到不同城市的能源使用數據圖,構建家庭服務大生態系統。

來自微軟加速器的中國區CEO檀林也闡釋了生態之於產業的重要價值。他認為,未來產業互聯網的本身就是要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大規模的協作關係,這是一種新的網絡經濟形態,需要把線上線下全部打通,最重要的是企業之間要形成一種信任關係。

“未來社會會把‘信任+技術+區塊鏈’融合在一起,打造一種互聯網信任和價值傳遞的基石。所以未來社會是多中心化的,是區塊鏈+。”

在這樣的邏輯下,檀林提出了一個“數字遊民”的概念,也就說在未來的商業和生活模式下,人們越來越多的職業不是受僱於企業,而是基於自身技術和知識、依託於某個平臺創業的“微職業”。而且這個趨勢並不遙遠,在北美很多城市,自由職業者的比例已超過了50%。

這樣一種遊蕩式的族群生活,帶來的是企業商業模式的裂變。譬如新的房地產形態,作為數字遊民的共享空間,所有的清潔能源、太陽能、充電樁、以及智能家居都將通過一套算法共識機制進行自動清算和支付。

在這樣的思維引導下,加上中小企業受制於大企業資源碾壓之生存劣勢,鈦媒體聯合創始人/ITValue發起理事劉湘明提出了一個問題:“未來有沒有可能打造一個行業或產業的中臺,企業打破原有的護城河,重新組合,共建行業大生態?”

先後投了很多高科技公司並圍繞他們建立生態的資深投資人——軟銀中國副總裁張利女士在聽完現場嘉賓的分享後直呼“痛心疾首”,因為在她看來企業CIO的很大一部分工作並沒有跳出原來的固有思維、打破公司界限去橫向利用資源。

“今天的外圍環境已不允許我們再用這種局部的、有壁壘的思維去考慮問題。企業應當考慮更多的甲甲合作,從中創造出很多新的大公司的機會,把整個生態構建起來。”張利女士表示。

回顧軟銀中國,18年來在核心的技術節點上先後投資了很多公司。這些公司可以作為傳統企業的推手,賦能企業,幫助企業轉型升級,建立有效的生態系統。

“當所有的資源都可以在一個社會共識的信息平臺上進行互相調用的時候,所謂的產業中臺或行業中臺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鈦媒體聯合創始人/ITValue發起理事萬寧最後總結道。(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胡江路)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