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明末的軍隊來打鴉片戰爭,會不會取得勝利?

第一軍情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明朝的軍隊可以四面迎敵,海軍有孫元化、毛文龍、孔有德、鄭芝龍,打敗了但是的海上馬爾代夫——荷蘭,打朝鮮、大日本都不在話下。而且當時在財政不足的情況下依然有能力頂住金兵的進攻,在東北和蒙古方向到處都有明兵的身影。面對連年的戰爭,恐怕沒有那個國家的財政能夠支撐。

在說說清軍,清朝首先在領導上就沒有一個有話語權的皇帝,即使皇帝有心去打仗,但是後宮的慈禧可不會讓他那麼做,對他們來說打仗會耗掉國庫,自己到時候可就沒有錢來用。而明朝是有話語權的領導者,即使是私募軍隊,依然能夠去指揮他們進行作戰。

如果讓明末的軍隊來打鴉片戰爭的話,估計有希望。雖然明末沒有清朝那麼有錢,單是清朝購買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戰艦足以看出來,而明末已經是加稅才能維持,連續的戰爭已經是財政不足;但是單單考慮明末的軍隊對抗英軍還是有把握的,明末的軍隊當時已經有火器,打鴉片戰爭可以說勝過清軍。

雖然人家是堅船利炮,但是打勝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士氣,明末的軍隊雖然面對國家財政不足,但是依然在抵抗,而清軍經歷了洋務運動,堅船利炮應有盡有,但是依然被打敗。

【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武武會一一回復。如果喜歡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崇尚軍武]。謝謝!】


崇尚軍武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幾乎想也不用想:沒戲!


清朝輸掉鴉片戰爭除了軍隊軍心渙散,戰鬥力低下外,最主要的還是武器裝備的落後。是差距導致了清朝輸掉戰爭,也因為差距幾乎所有的列強都在清朝的身上踩上幾腳。

這是工業時代與農業時代的戰爭,是火藥時代與冷兵器時代的戰爭。

讓一支幾百年前的冷兵器軍隊來打鴉片戰爭,我看還不如清朝呢。

這是跨越時代的戰爭,別說什麼鬥志、士氣,沒有用,都是扯淡。

士氣再高,鬥志再盛,當兵的依然是肉體凡胎,幾發炮彈、幾梭子彈過後,戰士紛紛倒下後,再強的鬥志和士氣都會化為烏有。

希望能少一些這類無聊的問題,多一點有實際意義的問題。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明末時期的軍隊,戰鬥力還是很強的,當時萬里三大徵就很能說明問題,反正日本一百多年也不敢再興兵犯亂了。自從海軍來說,當時的鄭成功部隊在滿清軍隊壓力下,依然能夠打敗海上馬車伕--荷蘭,收復臺灣,這說明明末軍隊的戰鬥力很強,之所以輸在滿清手裡,是內部原因造成的,說白了就是被自己人給打敗了。

所以要是用來打鴉片戰爭的話,勝算還是有的,不過不大。以當時英國人的鐵艦戰船來說,戰鬥力可是世界第一強。雖然明軍戰力也不差,但明朝內部不穩啊,黨派之爭,宦官奪權,皇帝雖然有骨氣,但是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爭鬥上,很多跟滿清時期的戰役就是輸在了內部紛爭上 ,比如薩爾滸,松山之戰,就是被滿清的離間計搞失敗的。

而且當時明朝的財力也是有限的,動不動就給老百姓加稅,逼得普通人不得不揭竿而起。在內憂外患下,明朝要想打敗英國軍隊還是比較難的。(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想都別想了,門都沒有。


說實話,1840年的清軍再腐敗,戰鬥力也比明軍強,為啥?倆原因:1.戰鬥體系比明軍強,2.明軍也是腐敗的一批。

首先說明一點,自打雍正軍事改革之後,清軍的冷熱兵器比率就成了2:3=冷比熱,也就是說軍隊火器裝備率是60%,而且規格是統一的,火槍是來自中亞的結合了日式扳機的鳥槍(不是鳥銃),火炮是規格確定的紅夷炮,輔之以子母炮、臼炮、十節炮和抬槍,這些火器的質量都要優於明代的。



而且清軍訓練時是早期線列陣戰術,也就是古斯塔夫二世時代的戰術,怎麼也是比明軍先進。在東北的滿八旗尤其是索倫軍戰鬥力爆表,在收復新疆上還能做到表現出色,實力要強於明末最強的關寧軍。可以說在軍事方面,1840年的清軍絕對勝過1640年的明軍。

然後就是說清軍打不過英軍,火槍射不過,戰鬥意志薄弱,拼刺刀拼不過(明軍後期大部分軍隊也是近戰辣雞),更何況比清軍還落後的明軍,簡直送人頭。不要說什麼跟英軍靠,晚清因為一場鴉片戰爭差點破產,比清末財政還窘迫的明政府打死也考不過已經成為日不落帝國的英軍,所以說,明粉們還是別YY了。


火器工坊


1,提問者居心不良

這個提問一看就是居心不良的好事者提出來,拿200多年前的古代王朝末年軍隊,跟200年後的近代世界超級大國打仗,你幹嘛不拿清末大清八里橋的大清鐵騎和美國打利比亞的部隊打呢?



2,鴉片戰爭清軍英勇表現

拿明末軍隊和鴉片戰爭的英法聯軍對比,屬於關公戰秦瓊,還不如直接對比清軍是如何打的。其中,八里橋之戰是當時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場戰役。





1)交戰雙方兵力介紹

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發生的一場激烈的戰鬥,6萬(一說3萬)大清精銳勇幹0.8萬英法聯軍。




2)戰役過程

9月21日凌晨4時,英法聯軍由騎兵在前開路向八里橋方向推進。 凌晨5點半,英法聯軍發出了出發信號。



英法聯軍各有4000餘人,共為8000餘人,其中接近一半為印度大兵。清軍發現英法聯軍中法軍和英軍之間的空隙,趁機衝擊進入,率先發動進攻,並一度突破英法聯軍的防線。 大清勇士奮不顧身,齊聲大呼殺敵。



由於都是200年前康熙時期製造的火槍,而且裝備也有限,剩下的清軍就手持長矛、弓箭,憑著一腔熱血迎擊英法聯軍,企圖衝亂和割裂英法聯軍的戰鬥隊形。



激戰前面1小時,清軍斃傷數人。但清軍馬隊遭到英法聯軍步兵密集火力的阻擊和敵炮榴霰彈的轟擊而大量傷亡,戰馬因受驚而橫衝直闖,幾近不能成軍,被迫在敵人火力的逼使下退卻下來。



3)戰役結果

從早上7時打到12時,戰鬥很激烈。大清蒙古騎兵在戰鬥中表現得很勇猛,冒著敵人的密集炮火,多次衝向敵軍陣營,進行英勇的戰鬥,不幸的是, 由於雙方火力差距明顯,而且清軍名將僧格林沁指揮也出現失誤,大清鐵騎很快變成移動活靶,被聯軍射殺,八里橋上清軍屍橫遍野。





聯軍將領蒙託邦曾回憶:“八里橋成了這一天最動人的一幕。早晨還鬥志昂揚的那些清軍騎兵,現在都已消失得無蹤影了。這座橋是一種古老文明造就的偉大古蹟。那些衣著華麗的騎兵,在橋道上揮動旗幟,毫無掩護地以一種對我們的大炮和火炮無能為力的炮火,作出了反擊。”



據俄國公使伊格統計,當時清軍投入約5至6萬人,其中3萬騎兵,死傷過半(清朝自己公佈數據是死亡3000人)。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



4)戰役點評

八里橋之戰是英法聯軍與大清軍隊的一次經典戰役,英法聯軍不僅裝備的有配備刺刀的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部分還使用了最新的線膛火炮和線膛步槍。使用的是空心方陣和三排陣列的戰列步兵線等最新戰術。



大清八旗軍是以冷熱兵器混用為主的步騎混合軍隊,綠營軍裝備的是進口和仿製的舊式滑膛槍、自制的本國鳥槍,還有明朝發明的抬槍,抬炮、劈山炮,以及大刀、長矛等冷兵器。



八里橋之戰,清軍傷亡過半,如俄國統計的清軍6萬人參戰計算,傷亡就是四萬多人,英法聯軍死亡5人,負傷46人,雙方傷亡比接近800比1,創造了中華民族有記錄以來最大傷亡比。





戚家軍戰績:看看300年前明朝戚家軍的戰績

南灣之戰:殲敵281人,傷4人,無一人陣亡。解救百姓1200餘人。





花街之戰:斬首308顆,生擒2名倭首,其餘淹死和未割首的數目不詳,戚家軍傷3人,並解救被擄民眾5000餘人。





上峰令之戰:全殲倭寇千餘人。我方陣亡13人。解救百姓2400餘人。



牛田之戰:殺敵698人,我方無一人陣亡。解救百姓1000餘人。 在冷兵器時代,戚繼光能做到殲敵近700,己方無傷亡的成績,堪稱奇蹟。



平海衛之戰:殺敵2451,我方陣亡16人。解救百姓3000餘人。

福建橫嶼島渡海之戰:消滅倭寇1000多名,斬首348顆,俘虜29名.解救百姓800多人,犧牲13人 。





打蒙古:

1568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3萬入寇,戚繼光率八千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3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



1575年,長禿率蒙古東部的兀良哈鐵騎5萬人寇明朝,戚繼光率8000銃騎出塞包抄,全殲5萬蒙古軍,活捉長禿。



此外,林墩之戰、葛塘之戰、王倉坪之戰、蔡丕嶺之戰,大小80餘戰,戰必果,攻必克,最主要的是,和戰績相比,己方的傷亡也是十分微小。





英法聯軍指揮官孟託班回國後,被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封為“八里橋伯爵”,還讓他當了參議員。

法皇提議再給孟託班年金5萬法郎作為獎賞,但遭到了法國🇫🇷多數議員的反對。



法國🇫🇷議員們認為,發生在八里橋的不過是“一場引人發笑的戰鬥”,說:“在整個戰役期間,我們只有十二個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給他那麼高的獎賞!”



5八里橋戰役啟示錄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時隔20年,清軍不長記性,沒有任何改進,繼續捱打是必然的,還是那句古話說得好,落後就要捱打。



警醒:

鴉片戰爭清粉不暇自哀,反而想拿明末軍隊開刷,幽默感十足,那就只能請他人替爾等哀之咯;他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將使後人復哀之也。有鑑於此,我們還是好好的替清粉哀之吧😄



可汗說事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武器裝備沒多好,人們往往認為清軍火器不行是主要原因,但是恰恰是清軍白刃戰奔潰的更厲害,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清軍戰鬥力簡直是渣到了底,這跟民心,統治者的決心是有很大關係的,很明顯清朝已無藥可救,然而按照時間節點推算應該算是清中後期,還沒到了清末期,同樣的明朝中後期,明軍的戰鬥力確是屈指可數的強,最有名的萬曆三大徵,尤其跟日本一戰號稱20萬大軍的日本軍隊,被明四五萬人打的屁滾尿流,使日本一百年不敢窺探中國,同樣到了末期,明朝可以在海上打敗荷蘭人,葡萄牙人,雖然是慘勝那也沒割地沒賠款,沒低頭啊,現在有些滿夷扯戰損比明朝末期內憂外患沒丟中國人的臉這一點所有的蠻夷就沒比臉逼逼,再看看甲午戰爭八國聯軍那會兒打的那逼樣,真替你們害臊,那還是經歷了洋務運動裝備出來的軍隊,洋槍大炮應有盡有,滿夷還有逼臉逼逼麼?


令狐清陽


百分之一萬可以,19世紀的鴉片戰爭要想戰勝英國,那必須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都都要秒殺英國等歐洲國家,即可。那我們來看看我們全宇宙第一大明王朝。

要講明朝,那第一句必須是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憑這條祖訓吊打中國及外國所有朝代。

經濟上已經達到來中國古代手工業的巔峰,有歷史教科書為證,清楚的寫著,明末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我不問萌芽和資本主義就啥區別,反正再給我大明50年,妥妥的資本主義必須形成。

政治上是我大明最強之處——內閣的制度,你別和我說明清的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的頂峰,那純屬胡七八扯,我天子不上朝,全靠內閣,這樣的政治,再給我大明50年,妥妥的君主立憲制就會形成。

軍事上,大明的神機營,那就是現在新式陸軍的雛形,大炮,機關槍等先進兵器已經出現,若不是滿清入關,也不會失傳,最牛之處在於天啟大爆炸,根據各種歷史證據,已經證明天啟大爆炸的威力堪比2萬當量TNT炸藥,再給我大明50年,核彈必須出現。

文化上,我中華儒家文化已經達到巔峰,各種圖書應有盡有,《永樂大典》乃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可惜毀於大火,要不然我拿出一本全套刺瞎你們。各國傳教士穿行於我大明,要不是我大明危難之時向教皇救援被拒,我大明差一點點就被基督佔領了。再給我50年,梵蒂岡都要遷往我大明國。對了,你們肯定又要說,海禁和文字獄了,那是滿清的事情,我們擁有選擇性失明,完全不知道。

你們總是說,領土側面代表國家實力,我大明的領土小? 北到北冰洋,南到印度洋的地圖是假的?連馬六甲海峽都是我大明領土,當年鄭和下西洋,發現非洲,發現澳洲,到達南極圈,一路航行,各族各國人民無不臣服,堅決要求做為大明附屬,如今在非洲東南亞還有很多中國村,就是當時大明殖民地的證據。

我看了你們的評論,居然清一色認為,我大明不如滿清,還打不過英國?我有理有據,有依有憑,就問你們服不服,是不是必須吊打英法?鴉片戰爭妥妥的必勝。何況再讓我大明發展到19世紀,想想我都害怕。


曹小翔xixi


明軍會敗的很慘很慘!

明軍與鴉片戰爭中的英軍,完全是兩個時代的軍隊。

明軍還處在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英軍是成熟的近代化軍隊,實現完全火器化。

從武器裝備看,明軍全面落後

先說槍

明軍最先進的火槍是——鳥槍

這是一種火繩槍,顧名思義,就是靠火繩點燃發射藥發射子彈的槍。這種槍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長度為2米左右,槍管為滑膛(也就是槍膛裡沒有膛線),訓練有素的士兵每3分鐘可以發射2發子彈。

鴉片戰爭中的英軍裝備的是撞擊式燧發槍和火帽擊發式步槍。(火帽擊發式步槍,就是從燧石發火改成了用火帽發火)

相對於火繩槍而言,燧發槍、火帽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一分鐘能發射2、3發子彈。

火繩槍對燧發槍,就好像三八大蓋對AK47,那肯定必敗無疑啊。

再說火炮:

明末的火炮,大部分都是仿造西方。包括各種型號的佛朗機,以及當時中國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的紅衣大炮都是西方火炮的仿製品,而且是比較落後的仿製品。即便是在明末,紅衣大炮已經落後於同時代歐洲的火炮了,更何況是兩百多年以後的鴉片戰爭,早就落後於時代了。

英軍火炮的口徑從幾英寸到十餘英寸,前裝滑膛,以引信和燧石擊發器擊發,少量的火炮採用了雷汞底火,以撞針擊發。炮身重量從幾百斤、幾千斤直至萬餘斤。從火炮種類上說,也可以分為長管加農炮、榴彈炮、臼炮和艦炮四種。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冶鐵技術進步顯著,為鑄造高質量的火炮提供了高純度的優質鐵。所以英軍的火炮膛壓更高、射程更遠、重量反而更輕。

在炮彈種類及質量上,英軍裝備的有實心彈、霰彈、爆破彈(也就是開花彈)等性能不同的炮彈,威力巨大。

幻想明軍能夠擊敗鴉片戰爭中英軍,只能是自欺欺人。


上將噯福斯


那直接就亡國了!

咱們來對比一下基本的軍事實力,鴉片戰爭時,清朝不算民間的團勇,在籍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是80萬左右。而明末的時候,明朝的衛所兵數量是驚人的260萬。數量為何差距如此之大,不是因為大明有多富,而是因為在明朝士兵與其說是職業,不如說是階級。衛所兵是朱元璋時期就設立的軍隊模式,相當於屯田制。士兵和軍官都是世襲的,一代代的只能當兵。他們依靠國家給的田地自己養活自己,國家不再負擔軍糧和軍費。剛開始的時候明軍戰鬥力還是很高的,但是隨著土地兼併和軍隊的腐敗,土地都成了軍官階層的。而衛所兵則成了軍官們的農奴,這還能有戰鬥力麼。幾十個倭寇攆著上千的明軍打絕不是笑話,而是一個無奈的事實。

鑑於衛所兵打不了仗,後期明朝一些將領只能自己募兵,比如戚家軍就是戚繼光自己募兵得來的軍隊,戚家軍戰鬥力高,但是餉銀也是一般衛所兵的四倍左右,如果不是江浙富庶,他根本就供不起這支軍隊。所以戚家軍不能作為明朝軍隊戰鬥力的普遍代表,因為這確實是特例中的特例。而作為明末官軍的武力擔當則要提到兩支軍隊,一個是駐守大同和河北的“邊軍”,一個是遼東的官寧軍,但這兩支軍隊同樣受困於明朝體制的束縛:

1、軍人地位低下,在明朝軍人的地位非常之地,同品級的武館要向第好幾級的文官請安問好,很多將領打仗經常是有功無賞,無過也罰,這樣極為打擊了軍隊的士氣。而清朝則改善很多,無論是吳三桂還是曾國藩,只要能打仗就有賞賜,高官厚祿清廷是不會太吝嗇的。而滿漢八旗和綠營軍官的地位也不低,提督和總兵不至於嚮明朝一樣見個縣令和知府還要低聲下氣。

2、指揮權的分撒,懂軍事的人都知道,戰場上瞬息萬變,軍事指揮官的反應和命令傳達執行極為重要。所以無論平時再怎麼以文抑武,分撒兵權。打仗的時候總要有一個總兵或者大帥專管部隊權力。但明朝不一樣,總兵後面有兩位拖後腿的,一個是文官的監軍,一個是太監監軍,這二位一個負責記錄軍隊的紀律和功勞,一個負責給皇帝打小報告。不擺平這二位爺,就是孫吳再生也不好使。天國的盧象升對此表示深有感觸。

而這方面清朝也改善很多,畢竟清朝以武力起家,從努爾哈赤一直到乾隆皇帝整整快150年的時間裡軍事作戰就沒停過,所以對軍隊的指揮權的集中統一還是很有認同感的。無論是一度權傾西北的年羹堯,還是佔據江南半壁的曾國藩,清廷就算要算計他們,也不在他們打仗的時候下絆子。這裡面輕重緩急清朝比明朝把握的好。

3、戰鬥力始終提不上去。軍隊戰鬥力可不是像小說裡講的靠武將個人勇武或者找個神棍軍師擺個王八陣就能打贏敵人的。那是要實打實的憑藉實力,什麼是實力啊,兵員、裝備、訓練、補給、作戰預案、指揮官素質等等等等,是一個很複雜且科學的體系。可從以上哪個方面看,明軍都不是拔尖甚至合格的。第一兵員,衛所兵是世襲的,只要不是殘廢就行,所以很多時候武將們沒轍啊,只能把軍餉剋扣出來專門養一支小規模的精兵,也就是家丁們。一個萬人規模的明軍,能打敢拼命的估計也就是三五百家丁,吳三桂關寧軍在編五萬人,靠的住實際上也就是9000多精銳騎兵,這已經很了不起了,至於左良玉賬面軍隊60萬,為啥讓李自成打的落花流水,就是以因為他連這9000人都湊不齊。第二裝備,明粉嘴裡的神器三眼銃實際上是火槍裡最最原始的突火槍,比火繩槍差了一代,就這樣還有質量低劣的炸膛問題。明軍基本的盔甲和刀劍很多是自備的,基本就是樣子貨,家丁們倒是有一身好裝備,可惜也只是少數。訓練和預案就更別提了,永樂之後明軍大規模的軍事集訓和演習基本沒有,軍隊間的配合協作只能在戰場上訓練。而平時的演練裡面有大量華而不實的所謂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三才陣、四象陣,五行八卦陣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就是用來糊弄上官用的,沒有實際的戰術價值。補給就更別提了,老朱家算計軍隊算是到了骨子裡,營地裡一般就留三天的軍糧,多了不讓領。在河北打仗不用本地軍隊,從浙江調兵,浙江兵還要自己負責把軍糧運到河北,這尼瑪不坑人麼。

綜上的條件,咱們來看看鴉片戰爭時的英軍,他們普遍的身體素質優於東方人,伙食上有大量的肉食補充體力,乘坐的是航速十幾節的蒸汽輪船,手拿的是後堂填發的燧發槍,一分鐘打三槍,射程兩百米。論戰爭經驗這支軍隊打遍世界,什麼敵人沒見過。論勇氣,這幫龍蝦兵能排隊槍斃不眨眼,咬著後槽牙只等臉貼臉才開槍齊射,這種訓練和勇氣比任何明朝軍隊都不遜色。

綜上,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讓依靠精銳家丁和沒有戰鬥力的農奴打仗的明末軍隊去打19世紀的英軍,那隻能是一邊倒的屠殺。明朝只會比清朝亡國的更快。


留名斯基中將


這個問的就有點意思了,任何一個朝代都有自己最強悍的時候。清也不是軟柿子。而且火器也是明朝普及的,只是到了清朝以後沒有繼續發展。才被其他國家超越,因為清朝當初用大刀,傳統的箭打敗了明超所以清朝覺得火器這個東西一般,當然也有人呼籲發展的。慈禧上臺以後。大家都應該知道。女人大多數本就是享福的角色。一個女人禍害中國300不為過。這裡沒有說女性的意思。就事論事。戚繼光就是有名的火器專家,大家感興趣可以去看一下他的部隊的配置,相當於現在的特種部隊了。滿清後期就是典型國富民窮。不論任何朝代都會有強弱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