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敢攻打整個東南亞,為何不敢攻擊印度?

孫華藝


在1944年初日本曾攻擊過印度,但被駐印英軍擊敗,這是二戰期間日本向印度發起的唯一一次大規模進攻

在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正式對美英宣戰,並迅速出兵東南亞。到1942年5月,日本擊敗了中英聯軍,攻佔了英屬緬甸。而就在三個月之前,英屬馬來西亞已經被日軍所佔領。至此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全部喪失,殘存的英軍則撤入英屬印度。

丟失緬甸之後,中國對外的海陸交通被全部切斷,此後美英支援中國的物資只能先運到印度,然後再通過著名的駝峰航線飛躍喜馬拉雅山脈送抵中國,因此印度對於中國戰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到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的戰事日漸不利,為此日本軍部決定進攻印度,轉移盟軍的注意力。

其實攻打印度一直在日本的擴張計劃範圍內,在諾門罕戰役失敗後,日本就放棄了北上蘇聯與德軍會合的想法,轉而選擇經略東南亞和南亞,與德軍會師於中東。

(在德日兩國對世界的瓜分中,印度屬於日本)

而在日本的支持下,印度前國大黨主席錢德拉·鮑斯於1943年10月21日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並且立即加入了日本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由此可見日本對於印度早有圖謀。只不過在二戰中前期,日軍陸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海軍則在西太平洋和和美軍激戰,日本無暇顧及印度而已。

不過到1944年,整個戰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德國的要求下,日本決定提進攻印度。1944年3月8日,日本在緬甸集結了近10萬大軍,向印度的英帕爾科希馬發起進攻,軍事代號“烏”,史稱“英帕爾戰役”。

英帕爾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一座邊境城市,該城東面是曼尼普爾山脈,這條山脈是緬甸和印度的界山,從緬甸翻過這座山就進入印度了。而英帕爾西面則是一片平原,無險可守,因此若英帕爾丟失,日軍將在孟加拉平原上長驅直入。深知英帕爾重要性的英軍在此地集結了15萬人,下定決心要死守此地。

不過作為進攻方的日軍似乎沒有做好準備,首先日本軍部沒有給出這場戰役的具體戰略目標。而日軍此戰的總指揮官也不過只是個軍司令,級別並不高。

指揮這場戰役的日軍最高長官是第十五軍司令牟田口廉也,此人正是盧溝橋事變的挑起者。在太平洋戰事爆發後,他被調到了南方軍,參加了馬來西亞戰役並且在1942年2月參與了對新加坡的戰進攻。在新加坡戰役中日軍僅以5萬人就擊敗了10萬英軍,迫使英軍投降,這也讓牟田口廉也對英軍十分的輕視。

(在中國戰場上的牟田口廉也)

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牟田口廉也曾說道:關於此次作戰,我們已經詳細地討論過各個細節,並全部解決了。因此,成功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而他的部下相內禎助大佐卻反唇相譏道:軍司令官閣下討論的細節裡,似乎沒有把敵人的抵抗計算在內。

牟田口廉也沒有聽近部下的勸進,在沒有做好後勤保障的情況下,他只隨軍攜帶了2周的口糧就出發送人頭去了。

日軍的進攻分為南北兩路,南路進攻英帕爾,北路進攻另一個印緬邊境重鎮科希馬

(英帕爾戰役示意圖)

在戰爭之初英軍故意放棄一些陣地,誘敵深入,從而拉長了日軍的後勤補給線。當日軍進攻到英帕爾附近時,其勢頭遭到了英軍的遏制。不過與其說日軍是被英軍擋住的,不如說日軍是被後勤生生給拽住的。

由於糧食根本就沒帶夠,日軍在打到英帕爾附近時的就已經快把食物吃完了,無奈之下日軍只能嚴格限定士兵的每日口糧數量,這致使日軍戰鬥力大打折扣。而面對著前線發來的糧食告急的求援電報,牟田口廉也的回覆是: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

從回電中可以看到,牟田口廉也的意思竟然是讓士兵吃草,簡直把日軍當成奶牛了。奶牛是吃草的,而此時在前線的日軍也開始吃草了,是真的吃草。

不過雖然糧食不夠,但日軍在正面戰場上的攻勢還是非常兇狠的,於是英軍轉而從後方進攻日軍,準備切斷日軍補給。日軍在發現英軍的企圖後,連忙進行反撲,但沒能擊退英軍,日軍後方的多個交通據點被英軍控制,情況對日本人越來越不利。

由於對英帕爾的進攻出現了挫折,外加後路遭到英軍切斷,牟田口廉也開始轉變進攻策略,要求日軍從繞到北邊進攻英帕爾,儘快拿下該地,獲取補給。但改變進攻方向需要經過一段崎嶇的熱帶雨林,等到日軍走到英帕爾北邊的時候,日軍早已是精疲力竭,無力發起進攻了。

而此時在北路進攻科希馬的日軍也因為後勤問題被英軍擊退,到6月底英軍開始反擊,日軍被迫撤退。8月20日日軍潰退至欽敦江邊(欽敦江是當時日戰區和英戰區的分界線),至9月初,日軍在欽敦江以西所有地盤全部喪失,英帕爾戰役最終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此戰日本陣亡和失蹤5.3萬人,死亡率超過50%。

英帕爾戰役

是二戰期間日本對印度的唯一一次大規模進攻。這場戰役失敗後,日軍佔領印度,與德軍會師中東的計劃徹底破滅,之後日本再也沒有入侵過印度。


千佛山車神


二戰期間,囂張的小日本幾乎侵略了整個東南亞,甚至還將爪子伸到了美國,可是為什麼卻獨獨沒有攻打印度呢?難道印度當時的軍事實力強大到能夠讓日本都感到敬畏嗎?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就一舉拿下了菲律賓、新加坡、緬甸等多個地方,但是卻獨獨漏掉了印度,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不是印度本身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印度背後的靠山讓日本不敢招惹。


當時印度和緬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日本已經佔領了緬甸了,但是他並不敢把英國所有的殖民地都佔領。而且日本佔領了緬甸之後,剛好美國已經從珍珠港襲擊中回過神來了。日本這個時候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美國身上,就無力佔領印度了。而且當時日本其實是想過佔領印度的,只不過最後的結果並不好,進入印度的幾次試探性進攻均告失敗,尤以因帕爾戰役失敗最為慘痛於是日本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還有大多數部隊都深深地捲入了中國戰場無法抽身。在太平洋,日本也需要保護現有的殖民地。當時,印度集中了英國在亞洲的主力軍,疆域相當於整個南亞大陸的廣大領土,在戰略上非常廣泛。如果日本出兵,必然會騎虎難下,啊三的感謝我大中華給他擋槍啊!


史林外傳


二戰中日本就像一條瘋狗,逮誰咬誰,美國都敢打印度算什麼,為減輕太平洋戰區的壓力,1944年3月日本組織了10萬大軍從緬甸向印度打了過去,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英國人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戰鬥應該很順利。

沒想到英國人也是拼了,因為印度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英國人是不會讓他人染指印度的,英軍組織了11個師兵力,還抽調了北非久經戰陣的精銳部隊來協防印度。美國也出手相助,派出大批飛機來支援英軍。

沒有空中優勢的日本人吃盡了苦頭,還在緬甸境內,美軍飛機就開始狂轟濫炸,日軍還沒有到達前進基地就已經損兵折將,不少的後勤補給炸爛在路上,等好不容易打到印度,已經筋疲力盡忍飢挨餓了,補給不足使士兵的戰鬥力嚴重下降,一個師團上萬人圍攻500英軍守衛的小鎮,居然久攻不克。

大批英軍源源不斷地趕來增援,支撐不住的日軍只能撤退,由於山洪爆發,退路上的江河已經無法涉渡,在英軍優勢的火力殺傷下,沒有彈藥的日軍傷亡高達6萬餘人,日軍基本被打殘,狼狽地退回到了緬甸,指揮官也被送上了軍事法庭。


浩蕩揚子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是不想進攻印度,實在是沒有這個實力。

日本不是什麼超級大國,僅僅是準一流的列強,國軍軍事、工業、農業都比較落後。

日本當時手伸的很長,已經超過它的能力。

日軍不但入侵了東南亞,攻打中國大陸,還在太平洋上和美軍拉鋸,還要同時和蘇聯對峙。

1941年12月時,日本陸軍的總人數達到了210萬人,其中120萬在中國,剩下不到100萬分別部署在地域極為遼闊的東南亞和太平洋,捉襟見肘。

其中,僅僅入侵東南亞的南方軍就拼湊了45萬規模。但兵力完全不夠用,只得最終增肌到75萬。

即便如此,想要控制這麼大的領土是近2億老百姓,也是不夠的。

所以,在進攻東南亞最西端的緬甸時,開始日軍僅僅使用了2個師團不過5萬人的兵力。

被中國遠征軍打的滿地找牙後,日軍才又增加了3個主力師團,將兵力增加到10萬,將中英聯軍打敗。

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當時緬甸面積就有70萬平方公里,人口高達三千萬。這區區10萬日軍,想要控制緬甸也很困難,根本就無力繼續向西攻打印度。

當時印度面積高達4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有好幾億。日本人估算,拋去印度的英軍不提,即便控制整個印度就至少需要三十萬部隊。

在當時,日本是絕對拿不出來這些部隊的。即便部隊能夠拿的出,也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還是得完蛋。

況且,印度國內情況複雜,種族、宗教、民族、種姓問題都極為嚴重,是個奇爛無比的爛攤子。日本人去,就首先要收拾這些殘局。那麼,佔領印度恐怕對於日本沒什麼幫助,反而會背上一個大包袱。

這種情況下,日本去打印度,豈不是頭被門夾了!


薩沙


田中義一和田中新一,這兩個日本字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都是極力主張實施和擴大侵華戰爭的狂熱好戰分子。

田中義一在1927年擔任日本首相提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宣稱:“要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同時挑起了中日兩軍衝突並製造了“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後,這廝被免職抑鬱暴病而死。

田中新一,很喜歡“作死”的激進分子,曾擔任侵華戰爭陸軍省作戰課長和太平洋戰爭參謀本部作戰部長,這廝和武藤章聯手極力主張擴大侵華戰爭,不僅促使了德意日達成了軸心國同盟,而且促成了陸軍和海軍一致對美開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作為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的田中新一“胃口”很大,制定了陸軍的下一步作戰計劃,即:一是對蘇聯宣戰進攻西伯利亞;二是加大對華作戰,進攻重慶政府以迫使國民政府屈服;三是進軍印度洋對英作戰;四是西亞作戰;五是進攻印度。

而1941年底至1942年5月的菲律賓戰役期間,本間雅晴第14方面和聯合艦隊橫掃麥克阿瑟美菲聯軍,日本海軍也提出了進軍印度洋、擊敗英國皇家艦隊以孤立印度,和田中新一制定的進攻印度計劃不謀而合。

1942年4月的印度洋錫蘭海戰,南雲忠一艦隊擊潰了英國皇家海軍東方艦隊,迫使英軍離開了錫蘭前進基地,但東方艦隊保存了實力。而與此同時,田中新一制定的緬甸作戰計劃於1942年1月已經執行,由於英軍不斷利用海軍對緬甸守軍進行補給和增援,致使進攻緬甸的日本陸軍行動受阻,跟不上南雲艦隊作戰節奏,導致印度洋作戰不了了之,進攻印度的計劃也就擱淺了。

而錫蘭海戰雖然日本贏得了制海權,但卻失去了寶貴的時間,給予了美軍太平洋艦隊足夠的喘息時間,也為兩個月後的中途島海戰慘敗埋下了隱患。

1942年底,田中新一在瓜島戰役間補給問題上和東條英機大打出手,被調到了緬甸戰場,接替牟田口廉也任第18師團長,而牟田口廉也升任第15軍司令計劃進軍印度。1943年10月,田中新一在胡康河谷戰役被孫立人、廖耀湘及美軍打得屁股尿流、鎩羽而歸。

1944年初,田中新一調任緬甸方面軍參謀長,並慫恿剛升任第15軍牟田口廉也對英印聯軍發起攻擊、進攻印度,於是爆發了著名的英帕爾戰役,結果大敗而歸,損失了6萬餘人,英帕爾戰役也是二戰爆發以來日軍單場戰役損失最大的一次戰役。

但田中新一仍不死心,以撤退下來的殘兵敗將制定出了一個所謂的防守反擊作戰方針,緬甸方面軍總司令木村兵太郎將這次戰役交給了田中新一指揮。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還沒來得及行動英國傘兵和裝甲部隊就襲擊了日軍後方補給基地,傻子都能看出這防守反擊作戰必敗無疑,但田中這廝仍堅持要打,結果木村兵太郎解除了田中新一的職務,安排第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材組織了撤兵計劃。


賽門軍略


誰說不敢攻擊印度了?

日本的整個亞洲戰略,或者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整個國家的總體戰略就是把印度包含在內的。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的國際關係,其實就是新興的工業化強國(主要是蘇聯、德國、日本、美國)互相叫價、互相試探、合縱連橫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著對於老牌殖民帝國(尤其是大英帝國)全球體系的重新瓜分。按照德國地緣政治學家豪斯浩弗的想定,作為大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王國是務必要被瓜分掉的。唯一的問題是交給蘇聯人還是交給日本人去佔有。當然,隨著德、蘇的關係破裂與蘇聯衛國戰爭的爆發,豪斯浩弗為希特勒設計的聯手俄國去搶奪亞歐大陸南部“溫暖地帶”的戰略成為泡影,鬥爭的軸線迅速沿著阿爾漢格爾斯克-阿斯特拉罕這條A-A線展開,反而給了亞洲大陸東部的日本以天賜良機去奪佔印度這塊大英帝國的地盤。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日本陸軍在東南亞戰場幾乎打的所向披靡,對於新加坡的攻略更是打得帝國首相丘吉爾驚掉下巴。但是,隨後的日本不得不將全部的力量投入到同美國爭奪太平洋制海權的戰爭中去,自然也就無暇顧及“打到印度”這個問題了。一直到1944年3月日本發覺英軍試圖從印度向印度支那地區發起反攻,且中國的蔣介石政權一直通過阿薩姆邦向西南地區運輸抗日物資,才不得不發起了以攻略印度阿薩姆地區為主要目標的英帕爾戰役(也就是“烏”號作戰計劃)。但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日本陸軍完全無法適應緬甸叢林的作戰環境,漫長的補給線對於本來就不重視兵站工作的日本陸軍來說基本上還沒開打就先給參戰部隊判了死刑,再加上“鬼畜牟田口”這麼一個四六不靠的軍事主官,愣是把英帕爾戰役打成了“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愚戰亂鬥”,參戰的日本陸軍部隊傷亡高達7萬人以上,光是被餓死的就有三四萬人,把進攻路線打成了“白骨街道”。進攻印度的鬧劇就這樣收場了。

以上,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如果贊同我的回答,也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及時收到更多回答。


軍武次位面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第一,日軍打過印度,但是被打疼了。在南下派與北上派的爭奪中,南下派佔據了主導地位。儘管如此,日本依然希望與德國會師,進攻印度,從而與德軍在中東慶祝勝利。1944年3月,日軍集結了8萬大軍進攻印度。因為後勤未到位,加之疾病肆虐,結果日軍傷亡6.5萬人。對於日軍來說,兵力本來就不夠,一次損失幾萬大軍,三個主力師團元氣大傷,確實是被打疼了。在後期只能轉入防禦狀態,到處修防禦工事。

第二,中英印軍的殊死抵抗。在緬甸戰場上,英國軍隊一再潰退,它們的撤退目標就是到印度。對於英國來說,緬甸可以放棄,但是印度一定不能丟棄。如果日本敢進攻印度,就讓它頭破血流的出去。英軍集結了當時在印度的大部分精銳部隊,還有印度當地武裝和中國軍隊的支援。另外美軍也提供了運輸機的幫助,得以快速調遣部隊。經過幾個月的慘烈廝殺,英國“紳士們”最終還是守住了印度。

第三,日軍指揮官的無能。對印作戰的日軍將領為牟田口廉也,這個人也是發動盧溝橋事變的罪魁禍首。不過他的才能也只能製造一點陰謀事件,指揮千軍萬馬作戰能力顯然不夠。在進攻印度的時候,過度輕視英軍,認為他們依然會一觸即潰。作戰中不考慮後勤的問題,先打再說的風格。結果開戰沒過多久,前線部隊就面臨缺少糧食的局面,居然對前線軍隊說:沒有糧食可以吃草啊。這樣無能的人,敗仗必定無疑了!


兵說


因為打怕了。

日本陸軍對盟國戰場中最慘的戰役之一,就是1944年日軍犯印度的英帕爾之戰。

日軍在1941年偷襲珍珠港後,在東南亞接連拿下新加坡緬甸等幾個小國,以及印度東南部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但對印度本土一直不敢貿然前進,原因就是其地理位置特殊。

1944年3月,為了切斷盟軍向我國境內運輸補給的通道,決定攻佔印度。

日軍第15集團軍司令牟田口廉也,犯了和東條英機一樣的大頭症,認為只要日軍發揚武士道精神,堅韌的意志力就能奪取勝利。

於是向印度緬甸邊境的印度城市英帕爾進犯。

這一戰,日軍9萬多人傷亡6萬多,而英印軍隊傷亡4萬多,總共15萬人;死傷率日軍超2/3,英印軍才1/3不到。

此戰打得小日本不敢再犯。

印度同樣落後,但其軍隊為何如此厲害?

1.印度長期被英國殖民,國雖沒獨權,但軍隊是英國人指揮,此戰中,二戰英國名將蒙巴頓將軍親自指揮,先把防線從前方後撤,誘敵深入,再殲之,戰術高超。

2.地理優勢

日本來犯,弱點很突出,就是沒有補給。

在我國,日軍淪陷區內靠搶老百姓糧食補給,但在攻佔英帕爾時,隨軍補給跟不上,嚴重拖戰力後腿。而英印軍後撤後,以守為攻,後方物質供應充足。

在此基礎上,英印軍隊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優勢防守,高山讓日軍坦克無法使用,崎嶇的小路成了日軍天塹。

3.氣候

戰爭發生在當年雨季。連續暴雨造成山洪,沖斷了本來就艱難的羊腸小道,把日軍圍困於叢林。

本來日軍就沒有補給,這次更是斷絕。在叢林中,他們只能吃蛇、蝸牛、蜥蜴、野草,餓死千千萬。上空有英國和我國的飛機轟炸,日軍引手雷自殺者眾矣。

戰爭從3月打到7月初,短短三四個月,日軍死傷過半,只得宣佈“退卻作戰”。

這說明,1944年的日本,已經實力不濟,到了強弩之末。

而盟軍在此戰後開始反攻。日本很快完蛋。


飛春讀傳


喜歡軍事歷史的朋友拜託點擊紅色字關注

在二戰時期日軍是攻擊過印度的,但是一戰就讓日軍徹底對印度失去了興趣,那一仗日軍陣亡5萬多人,卻連一個500英軍駐守的據點都沒有拿下。1943年3月17日,日軍以在緬甸的第15軍為基礎,調遣了第28軍和18、56師團,並且從本土調遣了兩個師團,在4月11日,又調遣了中國派遣軍的第15軍趕赴緬甸,加上原來的33、55師團,在緬甸日軍集結了10個師團的兵力,目的就是通過佔領印度,使得英美不得不增兵印度,從而緩解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



當時的英國駐印軍也增強了兵力,目的就是防止日軍佔領印度。英軍東南亞總司令蒙巴頓,在印度本土徵召士兵組建了第14集團軍,英軍兵力達到了11個師,還抽調了北非的精銳部隊來駐防印度。而且英軍在印度還有補給之利,加上有美國空軍的支持,基本上這是一場有利於英國的決戰。而英國當時是為了反攻緬甸做準備的,沒想到自己沒有打過去,日軍居然自己送上門來了。


戰役一開始,日軍決心倚仗優勢兵力,迅速的閃擊英軍,從而重新上演當年拿下東南亞的壯舉。1944年2月4日,日軍55師團包圍了第7印度師,但是這時日軍才意識到英軍已經不是當年的英軍了。依靠著大量的重武器和叢林地形,加上有制空權。在被包圍的情況下,依舊使得日軍無法做到全殲英軍,反而是日軍的補給線被英美空軍轟炸封鎖,而被包圍的英軍每天都可以獲得空投補給,並且構建了一個圓形的工事。這次包圍戰以日軍陣亡5000餘人而結束,而第7印度師只傷亡1500人。


但是日軍依舊沒有死心,終於在英帕爾造到了毀滅性打擊。此戰開始前的日軍,其補給線就已經被切斷,日軍士兵只有三天的口糧。日軍指揮官認為,只要打贏了英國的少爺兵,那麼補給就到手了。不過這次冒險註定了日軍要失敗,日軍沒有制空權,加上士兵補給困難。只要英軍稍微拖延,日軍必敗。何況當時的中國駐印軍也參戰了。日軍在熱帶叢林中,缺乏補給,要同一支裝備精良,擁有空軍的軍隊作戰。只能說當時的日軍指揮官牟田口廉真的是勇敢,難怪戰後被評為是英美派到日軍的內奸。


小司馬遷論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狂傲的日本四處發動戰爭,包括中國、美國和東南亞諸國都遭到了日本人的侵略。

那麼,日本入侵了整個東南亞,甚至連美國都敢打,他們攻擊印度了呢?

(日本軍的侵略)

攻擊印度,其實一直是日本的理想。日本一直有成為亞洲霸主的想法。當年豐臣秀吉就曾提出過拿下半島後,再征服明朝和印度的策略。二戰中的日本,除了中國是他的目標外,印度當然也是他的目標。

不過,日本卻在印度打了敗仗,最後灰溜溜地撤軍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當時的東南亞諸國,包括印度、馬來西亞、緬甸在內,全都是英國的殖民地。

1942年,日本擊敗了中英聯軍,強勢佔領了緬甸。而當緬甸落入日本人手中之後,英國在東南亞就只剩下印度這塊地盤了。為了保護僅存的帝國果實,英國所有駐守東南亞的部隊全體撤入印度。

也就是說,實際上在印度與日軍交戰的是英國軍隊,和印度人沒有關係。

1944年,隨著德國在庫爾斯克的失利,德國納粹在歐洲戰場陷入被動。希特勒要求日本攻打印度,牽制盟軍戰略部署。而此時的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也接連遭到美國打擊,為了扭轉戰局,日本出兵發動了“英帕爾戰役”。

(英帕爾戰役)

當然,最終是英國軍隊獲得了勝利。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日本失敗呢?

第一,日軍準備不足。

日軍高層下達進攻命令後,並沒有交代任何的進攻方案,他們只是抽調了第15軍團3個師團的兵力,共約10萬人,並讓“七七事變”的罪魁禍首之一牟田口廉也擔任司令,至於具體的進攻方案,則完全是依賴牟田口廉也的臨場發揮。

除了戰略上準備不足外,日軍在戰備物資方面也準備得很不充分。日軍只攜帶了一個月的口糧,相應地,他們在行軍過程中卻趕著大量的豬牛羊等牲口,作為口糧不足時的補充。由於日軍根本就沒有好好評估過駐印英軍的戰鬥實力,他們的糧食很快出現問題。牟田口廉也不得不控制士兵的飯量,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戰鬥力。

第二,雙方指揮官差距太大。

牟田口廉有“小東條”之稱,特別擅長以武士道精神鼓舞士兵英勇作戰。哪怕是在日軍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他依然能喊出“沒有補給也能打仗”的奇葩口號。

當牟田口廉踏上印度土地,站在欽敦江畔時,他曾宣稱:“陸軍已經天下無敵,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即將征服印度。”不得不說,這位指揮官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自信。

反觀英軍方面,他們的指揮官是著名的蒙巴頓將軍。在得知日軍已經渡過欽敦江時,他立即決定把欽敦江以西的所有防禦力量撤到英帕爾附近高地上。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僅僅這一招,就讓日本軍隊陷入被動。

(牟田口廉舊照)

由於沒有防禦力量,日本進攻部隊將突入更深的叢林地區,遠離後方基地,並且還要時不時擔心背後的欽敦江上會遭遇英軍奇襲。

在己方已經全部撤退的情況下,盟軍的飛機可以對日軍進行狂轟濫炸。就算沒炸死幾個日本兵,把他們趕著的豬牛羊給炸死也會讓日本人頭疼不已。除此之外,日軍的補給線也清楚地暴露在了盟軍飛機的火力中。

另外,雨季即將來臨,欽敦江必然漲水,到時候日本人想撤退都沒有機會。

可以說,兩位指揮官的決策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這場戰役的走勢。

第三,日軍水土不服,染病嚴重。

隨著雨季的來臨,日本人遇了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各種疾病,共計有3萬兵多名士兵染病,其中一大半喪失戰鬥能力。

而且由於補給線受到盟軍的沉重打擊,他們既沒有藥品來給士兵們治病,也沒有食物可以吃進肚子,只能在嘴裡塞滿野草充飢。

在這樣的情況下,牟田口廉也不得不下令日軍進行“退卻作戰”。

說是退卻,其實就是一場大潰敗,10萬多人氣勢洶洶地入侵,到最後3萬多人灰溜溜地回去。為了不讓同伴看到自己的慘樣,牟田口廉也在即將抵達日軍大本營時,還專門下令休整一晚,讓自己的部隊看起來更有精神。

經過這場戰役,日本再也沒有入侵過英屬印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