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修家譜的都是什麼人?

少俠一號


在農村修家譜的都是什麼人?

家譜,眾所周知,就是記載一個家族的光輝歷史和發展,就我們當地來說,修家譜的人一般都是族長、德高望重和有知識文化的人。


在我們本地,我翻閱過幾十本家譜,大部分都是大同小異。修家譜有兩個原因,一是祖上歷代都有屬於自己家族的記錄較為完整的家譜,只需後人繼續完善即可。

二是祖上一直沒有修過家譜,但是家族已經發展到了一定數量,這時候,家裡就會有德高望重的人提出來,是否要修一下家譜。於是,會把整個家族每一家的家長請出來共同商議,是否修寫家譜,怎麼寫等等。


就拿我們這裡的一個村來說吧,這個村叫柏家村,顧名思義就是柏姓人家居多,佔據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以前他們柏家沒有家譜,卻有一個祠堂,上面有塊碑文記載著柏氏人家從300多年前如何遷移至此,有哪些宗室等等。


於是,家族中90多歲的也是年紀最大的一位老人就提議說,趁自己還活著,還記得柏氏家族的發展歷史,是否就修一下柏氏家譜。

於是,70多戶柏氏人家就全體同意並組建了家譜修寫小組,由族裡已經退休並且有文字功底的人執筆,其他家族中年長者、瞭解家族史較多的人參與進來。


修家譜所需經費由所有家族按戶平攤。他們歷經一年多的時間,先後修改了好多稿,才最後修寫完成柏氏家譜。修完的家譜每戶一冊由家長妥善保存。

我翻閱看了一下,開篇從祠堂碑文上說起,族譜上記為一世祖,然後二世祖,以此往下,包括夫人、子嗣,女兒後面就不在記入,為外嫁。還有好多大事也會記入,譬如哪一支分到哪裡紮根,哪一支又從何地何時遷入,什麼人有過什麼豐功偉績等等。

說實話,繡家譜是一件勞心費力的事情,記得以前老人說“家譜只能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如今,隨著電腦、手機的普及,家譜也可以隨時修整完善了。(文字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花腰妹



家譜亦稱祖譜,是對一個家族的來龍去脈,主要經歷、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進行登記、記錄的文書,對於祖孫後代來說,是功不可沒之舉。

現在,人們的條件好了,開始數典頌祖,修飾家譜了。這種風氣,可謂風糜中國,觸及人人了。

在農村,修家譜的都是些什麼人呢?

第一種人是發起人,這些人要麼是村裡的家族長、村幹部、退休幹部等在村子裡德高望重的人。他們可以協調村子裡的所有人參與到此項工作中去,並且不會計較有無報酬。

第二種人是退休教師,他們有工資、有時間、也有寫作這方面的水平。可以無償的為編寫家譜服務。

第三種人是歲數大,心裡有故事的人。有些事雖然不是他們的親身經歷但卻從上一輩話話相傳的被繼承了,成為家譜修訂的活詞典。這種人是編寫家譜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編寫家譜費力而時間漫長,是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對於繼承先祖遺風,教育子孫後代,是很有好處的。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我家就是農村的皖西大別山區,而且是那種比較傳統的家族,我們這個家族姓程,在當地人口算是比較多的了,不過雖然一個姓,但是房頭比較多,也只有血緣關係非常親的人才會出現在一個族譜裡,不同的房頭就會有不同的族譜。像我們村民族幾十戶人家就有兩個族譜,只要有家族人家添丁、有老人去世,都會在族譜上註明,然後每隔實際幾十年,族譜就會被重新修訂一翻,

那麼在農村修家族譜的都是什麼人呢?

其實無論是舊社會還是今天,在農村像修家譜這樣的事情,一般都是由具有話語權的人來主持修訂的。

拿我們那裡來說吧,今天已經沒有什麼族長之類的家族長老了,但是會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們中大多數都是吃過大鍋飯的人,有些長輩甚至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出生了,所以像家族族譜的修訂問題一般都是由他們來主持的。在我們家我爺爺就是扮演修族譜的人。爺爺已經接近90歲了,在我們這個家族算得上最年長的人了,整個家族成員有什麼大事都會來我家尋求我爺爺的建議。像修族譜這樣的事一般也都是由我爺爺發起的;

其次,如今在農村地區,能說得上話的,具有一定話語權的就還有那些有錢人、企業家了。像和我們一個姓的鄰村就是這樣,他們村出了一個身價上億的企業家,他們家族的一些大事都是由這位身價上億的企業家來牽頭主持的。他也曾經主持過家族族譜的修訂和祠堂的新建。

總的來說,農村地區還是比較尊重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及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家有錢人,像修訂家族族譜這樣的家族內部事務業主要由他們發起和倡導的。


民俗那些事


在農村修家譜的人都是什麼人?

堂哥是民俗專家,對天文地理星宿周易頗有研究,他多次談到過修家譜的事,閒暇時也幫他走訪收集了不少東西,與他探討過這個問題。

一,祖上有德行,不是高官便是商界成功人士,或者社會名流,即在某一個領域有一定造詣的人家。

二,家風家教有傳承,一種觀念貫穿至今,讓家庭成員收益的人家。

三,後代中有人願意為家族的事奔忙,並且自身素質過硬,能循著一絲文縷,剝繭成絲的人。

修家譜看似只是一個家族的事,其實不然,他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傳承,是一種觀念和理念的總結和昇華,有利於鄉村文化的集聚利發揚,有利於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地域文化總結,有利於鄉村振興的有力開展。

您家有家譜嗎?


村姑說村事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

家譜,來源於譜牒,古代記錄士族世系的表冊,實際上屬於官修的家譜。《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這裡的譜牒專指記錄帝王諸侯世系的譜表,可知譜牒出現甚早。後代的族譜、家譜等皆由譜牒發展而來。魏晉南北朝時特重門第出身,所謂“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均以此為據,有司選舉必稽譜牒。

譜牒之學,隋唐最盛,五代以後漸衰。

民間修譜,始於隋唐五代,完善於宋,盛行於明清至民國,毀於當下。

現在說的家譜,一般指民修,也就是某個姓氏大家族聚集自家族人編修。修譜是一件神聖而莊嚴的事情,不是誰想修就修的。一般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小修"通常是記錄各分支支譜,"大修"乃是各分支跟總祠彙總,登記造冊,各支族長通常會分得一冊需妥善保管,一般人不能接近,更別說隨意翻閱。只是現在的家譜顯然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一般是花錢買來的。

至於參與修譜的人,那就更不是隨便人都可以參與的。一般參與編修的人有總修、協修,走訪、聯絡,雕刻、打印等等。之前修譜主要工作是文字處理,一般總修是該族人公認學識最高的人,比如大學士啥的。也有辭官歸隱退休老幹部,即使他們不能親身參與,往往也會掛名。主要工作一般是協修完成的,將各分支資料彙總,校閱。因為後來很多資料遺失,族人遷徙未能上冊,也就有了走訪聯絡,他們主要是收集資料,一般也是會寫字的人。最後就是雕刻打印,一般他們不會算作參與修譜的人,但是現在修譜通常還是會把他們的名字寫上,也算是感謝他們對修譜一事的貢獻。





一般說修譜的人,通常是總修、協修那些人,通常都是出身名門,有一定威望,進士秀才拔貢一類的。這主要是有科舉之前,清末民初之後,一般參與修譜的人,祖上的人也參與了修譜,因為他們手裡有相關資料,也見證過先祖修譜,或多或少他的家族在當地以前都還算文化人,具有一定的傳承。我們在編修電子族譜的過程中,就遇到過上一次修譜的老人,他們的父親,甚至爺爺都曾經參與過修譜。即使有的到他這一代已經不怎麼識字,也比普通人家對於修譜一事興趣更高。

之所以上面把走訪聯絡的人,我也算作參與修譜的人。因為親身經歷過,特別是如今,族譜遺失更為嚴重,族人足跡遍佈四海,收集資料更加困難。上一次修譜,一長輩完全就是靠走把一家一戶的資料收集起來的,至今已經九十高齡,聽老人們說當年他走壞了好幾雙鞋子。見到他時,內心莫名感動與敬仰,要不是他,或許族譜上就沒有自己的名字。即便現在有車,有網絡,依然需要挨家挨戶走訪。一來是校對之前的資料是否有誤,二來是收集新的資料。對於很多不理解,不關心修譜的人,他們也曾抱怨過"水都沒喝到一口",他們依然無私付出。



接下來說說我自己,我們這次主要是編修電子族譜,其實我參與完全是偶然。通過我堂姐進入了一個家族群,因為之前也知道有些人打著修譜的招牌騙錢。因為以前修譜登記名字需要交錢的,一個名字五毛錢,對於當時很多人而言還是一筆開支。其實,沒有交錢的並沒有除名,還是登記上的,修譜過程中肯定是有開銷的,如果沒有有實力的人支持一般也不會隨意修譜。我們94年那次修譜就是一臺灣人出資開始編修的。扯遠了,扯回來。我們是自發自費自願來完成這件事,我是因為認同了其中一個發起者,參與進來的,因為我懂網絡,懂電腦,文字功底也還不錯,漸漸成為了主力,主要源於我自己對這件事感興趣。紙質譜不容易保存,也不方便查閱,我想進一步形成網絡譜。

所以說,現在修譜已經沒多少人願意參與了,也就是一些"自討苦吃"的人在幹。當然,還是有一些家族會花錢請專門的人做這些事,現在也有一些相關企業在做,不過不多,也沒多少做得好的。主要還是人們對於"家譜"的觀念變了,血緣認同感越來越弱,即便是親兄弟之間也偶有鬩牆。

如果沒了家譜,百年之後是誰孤獨?我們的子孫會不會怪罪我們這些先人呢?


我是綦江河水林羅氏英豪公後裔,甲寅字排:

祥開昭玉德,義瑞起家良。 念學錫培厚,秉承兆繼昌。

我們正在編修電子族譜,目前資料基本上已經錄入完成,正在在收集新資料,以及校對工作,如果屬於我們這一支的,看到了可以聯繫我。目前英豪公後裔遍及雲、貴、川、渝、贛、鄂、桂、粵、閩及港澳臺等地。


一筆君


農村修家譜族譜的人都是一些二流子,他們都不懂什麼是譜?長途跋涉的東南西北到處找人,不任族中誰家孩子都要找到,不為別的,只是要錢,不給不行。說你忘族忘宗罪大惡極。

實際上收納的錢都被三二人吃了喝了,五年、十年的就這樣搞一回,一二十萬元就沒了,從來沒有一個明細。我煩他們得很。不過隔幾年又忘了。


退休未忘國興


這個我是有研究的,我的家族也曾作為主要的修譜人之一參與到姓氏修譜的過程中。

一般修譜的時間都是有規定的,有三十年一修,五十年一修,逢亂世之後大定則修,宗族遷徙開支日久則修。


修家譜的目的就是為了延續宗脈傳承,理清各房各派關係,溯清淵源及後裔情況,統計清點男丁,標明祖墳位置,褒獎名人功臣。


而修族譜的人,自然不是誰都可以,每一次修族譜都會形成一個團隊,也就是“理事會”,理事會小則三五人,多則二三十人,基本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

修族譜是一件工程浩大的事情,要涉及到許多內容和文書的書寫,一般人沒點文脈,尤其是沒點古文的功底,壓根就連邊都摸不著。所以這群人一般都是當地退休的本姓氏中統一祖先的中小學教師最為合適。


二、有一定名望的人

沒有名望和德行的人,做什麼事情別人都不會服,這個不完全是你做了多大官,有了多少錢就能說得了話的。這個需要平時積累,需要大家都認可,也需要他本人對姓氏和家族的歷史有所瞭解,是屬於相對正面的公眾人物。這個有些退休的村幹部或鄉幹部,如果名聲還可以,是會被邀請進去的,當然前提是自己宗脈的。

三、各房各派系的代表。

這個非常關鍵,在農村每一房每一脈都,甚至是每一個分出來的大家族,都一定會有其代表性人物,在姓氏的公共事務中扮演角色。所以,修族譜這樣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平衡各房各脈的關係,要是有一房拆臺都搞不成,所以讓這些人進入理事會,基本上既要幹事又要周旋矛盾。


四、有文化,做事仔細的後起之秀。

像我這種寫文章能寫,毛筆字能搞,口才還可以的,要村子裡修族譜,肯定是要被拉過來幹活的對象,名義上是培養後期之秀,實際上也是一幫老先生需要有些靠譜的年輕人具體的跑跑腿,總不能買點菜都讓老爺子們動手吧。

五、會管財務,有公心的人。

修家譜的過程中會募捐資金,而且這個資金還不少,按照現在的標準,隨便都是四五十萬,因此呢,就需要一個大家公認的,有公心,不會貪汙的人來主要負責財務,並且會形成監委會來負責監督。


以上五種人,應該就是修家譜中的帶頭人,主要身份和定位了,很榮幸小編我也是屬於其中一類人。近年來,我的宗族也在著手修家譜,我應該有機會能夠參與到。


總而言之,能參與到修編家譜,其實一個人或一個支派非常榮耀的事情,許多人爭著機會都沒得上,得到機會的人都是非常珍惜。


盛唐豪歌李藝泓


在農村修家譜的都是什麼人?

家譜,或許叫宗譜、族譜更為合適一些,家族繁衍,一脈相承!

老味兒姓周,在我們老家,周姓算是村裡的一個大姓,從小到大,多次聽父輩他們談論家族譜的事情,尤其每次節日上墳的時候,一大夥人談著談著就談到這上面去了!

遺憾的是,這是一樣僅在傳說中的物件,我並沒有親眼見過!



以前人們取名字時會很在意輩分這東西,然後名字裡會包含著那個輩分的字,先前排好的輩分,字用完了,會由宗族裡面還在世的且輩分最高的老人家主持修族譜的事宜!

以我的周姓舉例,按我知道的輩分排行是:振、桂、蘭、隆、茂、慶!

“振”字輩的都已作古成為先人,現在“桂”字輩是最高輩分,我是“茂”字輩,現在排到了我兒子“慶”字輩!

慶後面一來不知道是什麼輩,二來還沒有晚輩出生。所以家裡的長輩談論這個時,總說去找我的那些祖爺爺輩的去商量續輩和修族譜的事情!

在我們這其他姓氏的修族譜問題,記得前幾年是一個五十來歲,開一傢俬企,大概有千八百萬的資產,算是我們村他們一族的能人,曾修過族譜,但也是找的他們宗族裡面輩分最高的人來主持!

是的,無論誰想修族譜,哪怕位極人臣、豪商富賈,都必須有其宗族內德高望重的最高輩分的人來敲定和主事!

宗族——這是我們國家固有的一種家庭文化傳承,只是現在貌似有些式微!

為什麼這麼說?

一來家族最重要的是人員問題,不像以前隨便生的年代,人丁興旺,現在因為上世紀計劃生育的政策,宗族人口較少,有的已經出現斷香火的局面,比如兩個女兒的家庭,按照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這已經是斷層了!

幾位還在世的“祖爺爺”對修族譜的事情不太上心,就是因為後代都為孫女、重孫女的原因!

二來,現代新出生的嬰兒,年輕父母給其取名字時,都不像以前那麼嚴格的按照輩分來取,顯得很隨意。

一份完整的家族譜,可以讓後輩知曉家族的一切人事及來龍去脈,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和象徵。總感覺現代人的現實和務實都放在了名利上,對文化有些漠視和隨意,實在不是很好的兆頭!


老家老味兒


在農村修家譜的都是什麼人?

在農村要修家譜,必須要有宗譜!

先給大家普及一下什麼是家譜,什麼是宗譜?尤其是90、00後的這批人根本不知道。

家譜,一般就是指你的本家從祖上太公或太太公這一輩一直到你本家最小的這一輩,詳細記載每個人屬於什麼輩、什麼名字、什麼年齡、生辰八字、在世還是去世等等信息。

宗譜,一般就是指你本村同姓的,同個祖宗的族人,從祖上太公或太太公這一輩一直到你本家最小的這一輩,詳細記載每個人屬於什麼輩、什麼名字、什麼年齡、生辰八字、在世還是去世等等信息。

在農村大部分人一般只知道自己的爺爺這一輩,而且也不懂什麼輩什麼輩,所以,要修家譜不但要到宗譜上面去查記載,還要找對以前農村這些老規矩懂一些的人才能修家譜。

我家就有我們村的老宗譜,我爺爺和爸爸以前就會修宗譜或家譜。修家譜比較簡單,修的人不多,除非你的本家人丁興旺,人很多,不然沒有必要。這兩年修宗譜的比較多,一個村或一個族的人,前幾天我和我爸就幫一個村修了一個宗譜。

現在在農村要求修家譜或宗譜的人,一般都是在外面事業做的比較成功的,對自己的農村出生地有感情的,或者自己本家人丁比較興旺,在農村有點地位的這一批人。

總的說來,要求修家譜或者修宗譜是好事,應該支持的!但是現在在農村真正會修家譜或宗譜的人是越來越少,這點老祖宗的東西應該把它留下來!你們說呢?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有不妥或有補充之處,歡迎大家積極留言,同意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多多支持!

小俞傳播


族譜是宗族的重要標誌,但是族譜是如何修的倒是很少有人關注。

族譜,圖片源於上海圖書館

族譜的編纂者,一般都是自家人修自家譜,即都是由自己宗族內部人纂修,在古代,修譜人以族長為主,兼及其他族人(無論古今,修譜基本上都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常常需要多人,一些大的族譜甚至需要數十人,乃至上百人;但是也有例外,有部分族譜是個人完成的,多是在族譜草創期,如墨譜),而在現在,因為族譜編纂比較複雜,涉及到採訪、實際纂修等,所以修譜一般會形成一個委員會類似的組織,裡面族人身份有很多,可能有年長者、官員、學者、退休的老師、大學生、以及熱衷於宗族事務的其他族人等。

但是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即請他人修譜。這種情況在以前不多,但在當代社會,這種情況卻不少,筆者在鄂東某縣調查時,就在當地遇到一個職業修譜人,他主要活動範圍在本縣或者鄰近縣城,也曾跑過其他地區,主要工作就是修譜,但在不同家族有不同要求,有的可能只需要負責聯繫刊刻,有的則需要協助修譜,也有是完全將修譜工作交給他,當然,不同條件價格也是不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