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作為不結盟運動發起國,當年的存在為何突然就解體了?

安守-


南斯拉夫解體,這是試圖兩頭得利國家的深刻教訓。

第一,南斯拉夫是戰爭暴發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攜妻索菲亞來塞爾維亞訪問,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激進分子刺殺身亡。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同盟國與協約國展開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一戰全面爆發,後奧匈帝國戰敗,塞爾維亞以受害國身份獲得巨大的土地紅利,擴大為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定名南斯拉夫王國。

二戰中南斯拉夫王國在鐵托領導下、趕走了德國侵略者,更名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成為中南歐洲有重要影響的國家。

第二,南斯拉夫兩頭得利

巴爾幹半島是基督教、東正教、伊斯蘭教交匯地區,控制著東地中海、黑海,是“北約”和“華約”必爭之地。

南斯拉夫宣佈不結盟,在美蘇勢力夾縫中兩頭得利

①,南斯拉夫是東歐唯一不依靠蘇聯幫助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它與蘇聯保持非盟國關係,這被美國看中。為阻止蘇聯向地中海擴張, 西方支持並經援南斯拉夫在巴爾幹地區坐大。

②,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從冷戰意識形態對抗,是蘇聯要拉攏的對象,它獨自享受著其它東歐“華約”社會主義國家無可比擬的各種好處。

第三,隨蘇聯的滑落和解體,南斯拉夫好日子到頭了。

①,南斯拉夫已失去了牽制蘇聯的價值。

②,南斯拉夫在歐洲坐大已不符合西方列強控制歐洲的利益。

③,巴爾幹半島俗稱為“歐洲火藥桶”,要著手分割卸除。

在西方的策動支持(包括動武)下,利用南斯拉夫內部歷史和民族矛盾,南斯拉夫被一步步肢解成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馬其頓、黑山個塞爾維亞6個小國家,塞爾維亞已變成內陸小國。而且它的科索沃自治省還保持著事實上的獨立狀態。


在北約轟炸塞爾維亞,支持科索沃“獨立公投”期間,俄羅斯曾出兵力挺塞爾維亞,到並沒有改變其主權失控頹勢。

如今這些分裂出的國家一個個投奔西方。塞爾維亞居然也想步入後塵,這是南斯拉夫民族的歷史悲哀。


諶人


不結盟運動,本就是一個鬆散的國際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民族獨立國家為了擺脫大國控制,避免亂入大國爭鬥,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發現民族經濟,採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此組織成立於1961年9月,現有120個成員國,17個觀察員國和10個觀察員組織。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冷戰結束後,不結盟運動其實已經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價值,各國的重心都紛紛從冷戰時期的政治領域,轉移發了經濟領域,時代發展趨勢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