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一人一户下乡扶贫能达到扶贫效果吗?

黎明的天空16


题主提到公职人员一人一户下乡扶贫效果的问题。嗨村长作为广大农村人一员,从所见所思和大家一起交流。

1,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扶弱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覆盖面之广,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都将载入史册,我们都是见证者,参与者。

2,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尽管工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很大,由于涉及人员多,情况复杂,仍有不足之处,将一步一步逐步解决。

3,公职人员一人一户帮扶的问题。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公职人员参与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家每户情况不同,帮扶人主要工作是了解情况,根据政策,做好帮扶。对于脱贫一事,自身努力当是首要。

4,社会参与必不可少功不可没。由国家层面的帮扶,主要在生活保障,就学,就医,住房。更多的贫困户家庭发展,少不了自身努力同时,社会参与。特别是在企业带动就业,企业帮助发展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方面。

精准扶贫,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对精准扶贫公职人员参与帮扶的讨论,大家一起交流,请关注嗨村长头条号。


嗨村长


很不幸的告诉你,上周开完会之后,我们政府每个人都被分户了。我作为新进公务员,被分了5户贫困户,其他跟我一起来的被分了2户和3户。

虽然我现在并没有单独下村访贫困户,但是也跟着几位领导下过乡,并且也实地去探访了他们的生活情况。可以说,下乡扶贫是压在我们公职人员肩上的一个重担。书记更是屡次三番的开会宣传,做足干部们的思想工作,当前最为迫切,最严峻的任务就是扶贫了。

至于分配到一人一户下乡扶贫究竟能否达到扶贫效果,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回答。

如果从微观层面去看,我觉得的的确确是起到了不小的效果。无论是我们政府工作人员还是村里的各级干部都在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为这些贫困户做好保障工作。有些村干部头发都急白了,看的真是于心不忍。如果没有这些干部在做这些事情,恐怕大多数贫困户都会饿死病死。而当政策落实下去之后,无论是低保,危房改造,大病保险还是养老保障等各方面,贫困户都受到了最直接的实惠。这一点无论你如何讽刺都毋庸置疑的。

但是如果从脱贫长远来看,这样的分配方式显然是治标不治本。政策下放虽然看似每个人都在做事,但是这样的工作效率并不能保证每个贫困户都能脱贫,甚至会无形当中增加了干部的工作压力。基层公务人员本来就事情繁杂,很多人更是被扶贫分散了精力,导致本职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下去,这就产生了经常加班的情况。

扶贫不仅是需要给予贫困户物质资金,更要从长远从根本解决他们贫困的根源,而这一点在理论上容易说,想要落实到实际中,非常艰难。

所以我们现在无论是否有效果,都得顶着压力硬上,毕竟做了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胶卷记忆


现在的扶贫工作,可以说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是一场没有退路、输不起的硬仗,特别是贫困县,几乎是动员了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搞“一对一”帮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效果如何呢,不敢妄谈。

小编自己理解,一对一帮扶人能做到的是:进村入户,向贫困户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引导贫困户发展生产,外出就业,提高家庭收入水平。

但现实中的扶贫主要有三大任务,一是填资料,各种表格叠起来有一尺厚,二是留影像,每次去扶贫对象家,各种拍照各种留影,证明我深入群众,三是背资料,为了应对上级各种方式的检查,每个扶贫工作者都要熟记被扶贫对象的所有情况,为此还有人发明了各种卡片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沁园春忆


这是个好问题!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我生活在一个勉强够四线的小城市,事业单位职员,上有双亲供奉,下有独子上学,老婆单位效益不好只能开基本工资的70%,我的薪水都休提出口,我感觉我就是个城市穷人。扶贫任务下来后,给我分了6户精准扶贫任务;大家说说我怎么能完成任务呢!


x30396656


我就是我们单位的扶贫第一书记,也是带领我们单位驻村工作队工作的。这个事情的我亲身体会,就是有优势,也有局限:

第一,先说优势,就是我们单位的干部下乡,在眼界,资源,各方面的帮扶上都有一定的力度。我们针对贫困户们,因户施策,因人设计,根据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和计划,最大限度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帮助贫困户们更好的实现脱贫!

第二,具体工作中的问题,就是我们单位的干部职工,本身资源能力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一般干部职工的协调调动资源的能力,其实非常之有限。这个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就会非常了解,一个普通的干部职工,在社会上的地位,办事能力如何,大家想想也明白。本身我们就是很普通的人,然后要去帮助更困难的贫困户们,什么样的效果,不言自明。

总之,公职人员下乡帮扶,对促进干群关系,和谐社会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具体的扶贫工作,也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不过,要想更好的完成扶贫攻坚工作,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还是要靠扶贫部门政策引导,社会各界有能力的群体带动,充分调动贫困户们自身的积极性,通过市场化的产销联营带动,这样做会有更好的更持久的效果。

最后,对工作在扶贫一线的同志们说一声,辛苦了!对各位贫困户们朋友说一声,脱贫致富,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借助党和政府大力扶持的机遇,才能真正实现!



田家风味


公职人员一人一户下乡扶贫,这就是纯种的形式主义,这样的扶贫方法只是走形式,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扶贫不如治理贫困,扶贫需要资金,治理贫困也需要资金,两个涵义不一样,治理贫困是让老百姓真的脱贫致富,扶贫就是短平快的打法,只能是年年扶贫年年贫,不用多说什么,事情就是这样。


说点什么好295


这两年,国家对于扶贫工作越来越重视,把它定义为贫困地区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上升到“三大攻坚战”的高度来抓,可以说定位是相当之高了!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也是相当可观的,有贫困任务的县区几乎都是全员上阵,结对帮扶;财力上更不用说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中投入都是上千个亿,可以想象成本之大。

至于你说,能达到扶贫效果吗?肯定能达到一些效果,这么多钱如果直接都发给贫困户了,恐怕他们都脱贫了,然而国家不允许这么做。很多地方都采取了一种间接的办法,国家把钱投给企业,企业用国家扶持的钱发展项目,赚到钱了给群众分红。乍一看,貌似三方得利,三全齐美,贫困户收入增加了,企业赚钱了,政府目的达到了,不是挺好的吗?



然而从长远来看,虽然暂时实现了脱贫,但时间一长还是会出问题,农村一些人贫穷不在脑子,而是懒,有的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扶都扶不起来。这样输血式的扶贫只会让他们越来越懒。

因此,万一以后重心工作转移了,这部分人现在是咋样,以后还是咋样,除非把他们当五保户,低保户供着养着,但是他们却又不符合政策。这又该怎么办呢?


乡村轶事


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我最大的亲身体会就是,这种帮扶模式局限性太大,干部累死累活,效果还是不明显,但有什么办法?政治任务呀!乡镇一级干部帮扶只是上户核准人数,拍拍照片啥的,你能给人家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扶吗?当前当务之急是怎么发展产业,怎么开通销路,有产业没销路,群众干了一阵子,热情就没了,种出农产品,养出家禽,可是销路呢?这才是扶贫现在面临最最大的问题!我们县有些贫困乡镇财政资金投入非常的大,贫困户平分都每人几十万了,发展的产业滞留不前,一是因为没有专业的人才来管理,二是销路不知道在哪!这种模式下,干部真的苦不堪言,股室工作得做,还天天扶贫,你说这几年的干部真的很累,特别那些上了些年纪的干部,看他们真的很累啊!


書貴熟後生


我是一名基层扶贫干部,我个人觉得结对帮扶这块工作一方面只是实现了扶贫大数据初步采集,动态识别还处于最原始的状态。以前没有结对的时候政府发现村里采集的贫困户的信息后很多都不真实,所采集的数据也没啥用,根本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要出台相应的扶贫办法是比较难的,这样的大数据无法分析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真实致贫原因的。这下开始结对了,信息准确了,然而这才是扶贫工作走出的第一步,然后才是数据分析,才有了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我个人觉得每个人的扶贫办法都不一样,而我自己目前还是在立足产业扶贫,打造新供应链体系上面下文章。让40.50.60人员能够家门口就业。同时振兴乡村战略,然而振兴乡村就是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让外来资金能够给乡村带来新的活力。在我走过的312座村庄里面,贫困村目前土地的荒废率是很高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得有扶贫干部去为村落去谋划,解决水电路讯医疗教育住房问题,分析村里的土肥水以及其他可利用的资源,为村落提供好创业环境,因地制宜开发项目,吸引村里原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有了相应的创业项目,还要在基层培养一批董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技术团队支撑这些产业的发展。做这些的同时还要开发出销售体系(此处省略一万字),总之扶贫不管结对帮扶也好,还是其他扶贫也好,是扶贫体系里面的一环,只要能实现我们想要的目的,不管什么方式,都可以,起码结对帮扶后数据精准了很多,也起了很大效果,干部虽然苦了,贫困户获益了就行了。在我看来扶贫之路就是资源开发之路,老一辈60-70-80-90农村人口终究会淘汰,抓准核心群体,做好战略规划,其实扶贫工作很有意思。








眯眯不是喵


在宜川县,壶口镇曹家庄村,公职包扶干部,延安市药检局李怀清局长包扶李宝宝,危房改造,给贫困户李宝宝,盖三间平房,大门,院墙,名留壶口。省畜牧总站包扶干部安宁为曹家庄村杨苗苗修平房三间,大门,院墙齐全。县包扶干部为村民扬发军,在宜川县,扶单元楼一套。壶口景区,抱扶贫困户崔学文,因大门倒了,出资伍仟元,盖大门。村民产业扶贫,为大多数贫困户,苹果园,上防雹网,水肥一体化,转型升级,投资化肥,职业培训,示范园参观,最低生活保证,合疗全报销药费,定期检查病情,定期发给西药。等等,他们在壶口镇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为贫困户而扶贫。这一扶贫将名留华史。群众都说,还是政府政策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