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国大才?

饮马多瑙河v


没有人生来就是治国大才,他们都是在生死中历练,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

刘邦

西汉开国皇帝,出生卑寒,在秦朝时不过是一个亭长,相当于现代的派出所所长,没有什么显赫家世,甚至在史书上连父母的名字都没找到。

萧何

跟随刘邦之前,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吏。

曹参,萧何

沛县小吏,两个人还是同事

樊哙

刘邦的连襟,原来是卖狗肉的。

周勃

别人办丧事吹吹曲子的,偶尔编席子贴补家用。

灌婴

卖布匹的。

陈平

家徒四壁,取了个有钱的老婆,生活才好点

韩信

一度连吃的都没有,还受过胯下之辱。

现在来综合下这些人,所长,街边小贩,吹唢喇的,混街的。在他们名流千古之前,你能相信就靠这些人能把天下给打了下来?但如果这么想,你就错了。

这些“狐朋狗友”看似平平无奇,却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不然他们也不会成为治国大才,我来逐个分析下这些“狐朋狗友”:

樊哙

贫苦出生的,靠卖狗肉维持生计,刘邦经常到樊哙这边蹭是蹭喝,时间久了两人成了好友。后来刘邦取了吕雉为妻,樊哙取了吕雉的妹妹,两人成了连襟。然而,这个屠狗卖狗肉的人,却在刘邦人生转折点给他关键的建议,让我们得以“汉人”自居。

萧何

在沛县当小吏时,办事稳妥,从无差错。秦朝时,官员因工作需要,与萧何一起公干,萧何做事勤勤恳恳,妥妥当当。事后,大获官员赞赏,萧何也因此被任命为郡卒史。

曹参,任敖

虽然也是秦朝基层公务员,但是十几年当小吏的时间足够他们了解秦朝的各种制度,在帮刘邦管理国家时,取秦朝精华,去除糟粕。


所以这些所谓的“狐朋狗友”都有他们自身的闪光点,但能够成为治国大才,光靠自身一点优势是不够的。

“治国大才”都是慢慢的锻炼出来的,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好食材,好工艺,好火候,缺一不可。通过不断的实践,累积经验,在战斗中摸索,在失败中学习。这些“狐朋狗友”哪个不是从残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淘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反复摸索,最后才能反败为胜,位极人臣。

残酷的淘汰赛让他们的格局,心胸,能力有了飞一般的进步,并非他们一出生就有治国的能力,如果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没有残酷的环境锻炼,就算把刘邦从亭长直接变成皇帝,他也没法管理好一个国家,因为能力,格局,眼光都不够。

“良禽择木而栖”,他们跟对了人,做对了事。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有目标,讲义气,刘邦本人宽怀大度,要钱给钱,要权给权,所以底下人拼命效忠。

刘邦有朋友,项羽有朋友,李世民有朋友,朱元璋也有朋友,正因为有了这些朋友,才有了他们的开疆辟土的辉煌战绩,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故事。

我是红尘,喜欢我的文章,还请点个赞,给个关注吧!


挚滗画畫紅尘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汉朝的元勋;刘秀的狐朋狗友,成了云台二十八将;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与国休戚的国公王侯。看起来,似乎人人到了那个位子都可以,其实大不然。

首先,从古至今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大部分都是在规模很小的时候就被扑灭了,偶尔有规模很大的,比如黄巢、洪秀全,也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失败了,真正能够成功的改朝换代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而已。

其实每个人最信任的资源,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只有当自己身边的这些『狐朋狗友』凑巧足够强的时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换代。而哪些不够强,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们看到的刘邦集团的成功,已经是残酷的历史筛选的结果了,自然其集团中大多数都是响当当的强者。而黄巢洪秀全呢?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第二,很多时候人们都是没有机会来锻炼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比如樊哙,如果不是刘邦,估计一辈子就是卖肉的;萧何如果没有刘邦,终其一生也就是一个县里的小官;其他夏侯婴、曹参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没有刘邦,他们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样,会非常平淡的度过一生。

但是秦末的乱世,刘邦的起义给了这些小人物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他们也和刘邦共同成长,在汉朝建立之后也成了王侯卿相。

这就像当年淘宝创业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好看淘宝的前景而半途离开了,难道说后来淘宝上市,成为千万富翁的那些人,就一定比离开的人能力强吗?当然不是,而是淘宝给了他们发挥的舞台,再加上早年作出的『留下』这个当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事后看来无比英明的决定。

归根结底,机缘和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并不是『别人能做,我们也可以做』的。


经史通义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不学无术,其父老骂他是“无赖”。

他爱喝酒,爱吃狗肉,樊哙是屠狗的,刘邦老喜欢到樊哙家去蹭吃蹭喝。起义之前,刘邦是泗水亭长,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彭越等人成天与刘邦鬼混,吃吃喝喝游手好闲。因此看起来他们就是刘邦身边的 “狐朋狗友”。

而且这些人都出身不显:萧何是沛县狱吏、樊哙是卖狗肉的屠夫、任敖是狱卒、灌婴是街边卖布的贩子、卢绾是平民,是刘邦的发小。

刘邦能从一个流氓无赖逆袭为九五至尊的西汉开国帝王,刘邦总结了自己登上皇位的主要原因。

他说:“自举事起,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刘邦的总结确实说的有道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乱世时期,刘邦知人善用,“狐朋狗友”各显神通,每个人的优点都得以发挥,成为了可用之才。在关键时刻总能为他出谋划策,为他冲锋陷阵。

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张良、韩信、灌婴、夏侯婴、彭越、曹参等知交好友后来全部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为什么说这群“狐朋狗友”是治国大才。

下面我以汉初三杰为例加以论述:

一、萧何早年只不过是沛县的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忠心不二、精明强干、深谋远虑。

刘邦攻破沛县县城后,召集沛城父老共商大计,大家都推举刘邦为县令,背秦自立。老百姓都推荐刘邦来做县令,但刘邦谦逊推辞,萧何灵机一动,想出抓阄办法,有意推举刘邦为县令,百姓悦服。

事后,刘邦才知道原来萧何所写的10个纸阄全是刘邦的名字,深知萧何真心拥戴自己,内心十分感激。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攻下咸阳后萧何不贪恋财物,不迷恋美女,而是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

这些档案资料为刘邦后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刘邦得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萧何还慧眼识才力荐韩信。

二、韩信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极能忍耐,能忍胯下之辱。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得韩信后,感慨得信太晚,因为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韩信虽骁勇善战,利用灵活的军事计谋,帮助刘邦评定四国,却功成被贬,所谓功高盖主,最后被吕后和萧何骗入宫中斩杀,夷三族,结局悲惨。

韩信一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三、张良本是韩国人,韩国被秦灭后,他曾图谋刺杀秦始皇而未遂,逃亡到下邳。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

张良善于游说,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刘邦拿下咸阳后,攻入秦宫,顿时被金银财宝和后宫佳丽迷了心窍,沉醉于此,难以自拔,无心念战,樊哙怎么骂他也骂不醒,鲁莽的樊哙急愤又无奈。

关键时刻张良出面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让刘邦从紫醉金迷中清醒过来,起兵霸上。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采纳张良提出的“长计谋平天下”主张,还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因此汉朝建立后,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综上所述,刘邦身边所谓的“狐朋狗友”其实是助推刘邦成就霸业,一统天下的贵人,是一群治国大才!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刘邦之雄才大略,首先在于会用人。五胡乱华之时,有一个胡人君主曾有评论,若与刘秀相争,则鹿死谁手,或未可知。如碰到刘邦,则只能束手就擒。否则,以项王之勇,以秦帝国之强,也不会让刘邦去一统天下。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真正布衣之身而登九五大宝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就是朱元璋。而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真正号称盛世的只有强汉盛唐。汉族之名来自于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也是出自于汉,可见刘邦之伟大。

刘邦旗下,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彭越是强盗,娄敬是车夫……皆为三教九流中的人物,刘邦能用,是其幸甚。因为在汉朝之前的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有平民的空间外,其他历朝历代基本都是贵族制,或者短暂的军功爵制。而积聚千百年草根的力量,一旦释放,必将产生强大的力量,此南朝开国之君刘裕所以代门阀也。


青年史学家


刘邦从举事开始,直到当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边,确实是一群“狐朋狗友”在为他或出谋划策,或冲锋陷阵。试看看那些谋臣武将的出身:韩信是平民,萧何是官差,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彭越是强盗,娄敬是车夫……可谓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

而这群“狐朋狗友”却极不简单,他们出身不显,却各有优长,所以,后来他们都成了治国大才,试举二人为例:

比如樊哙。樊哙与刘邦同乡,沛县人,他出身于贫苦家庭,早年以屠狗为业,刘邦好酒也好狗肉,经常到樊哙那吃蹭吃,久而久之,两人成了狐朋狗友。后来,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二人成了连襟。然而,就是这个屠狗出身的人,却在刘邦面临人生和事业关键抉择的时候,挺身而出,给刘邦提建议,那建议真是智慧之言,而樊哙也因此而显示出大臣之风。

前207年,刘邦西征拿下了咸阳,进入秦都,顿时被秦朝府库里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后宫三千佳丽迷乱了眼睛,他进入后宫,竟然陶醉于温柔之乡,不愿意出来了。在项羽手握重兵之时,在诸侯虎视眈眈之际,这时为财色所迷,肯定会功亏一篑,一个屠狗的樊哙,不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疯抢秦宫珠玉珍宝,反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想到了这个高度。

于是,樊哙闯进内殿,力劝刘邦赶快还军灞上,不要贪恋奢美色。刘邦不听,他又拉来张良,一起苦口婆心的劝谏,才最终让刘邦清醒起来,还军灞上。在关键时候,他能考虑到如此长远,真是非寻常辈所能比。

又如萧何。在秦朝时,萧何任沛县主吏掾,一个职小吏,他却是个无论学、识、才、干都非常全面的人,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办事稳妥:在沛县,萧何办事熨贴是非常有名的,当时,秦朝一御史来监察郡政,因工作需要,与萧何一起办公,萧何事事妥当,大获御史赏识,事情办完后,萧何因此被委任为郡卒史,考核名列第一。

深谋远虑:刘邦西征进入咸阳后,手下那些谋臣悍将纷纷奔向秦府库瓜分金银财宝,唯独萧何赶往丞相府和御史府,将二府所藏秦朝律令、山川图籍等珍贵资料拿到手中,既怀大局,又有远见。

精明强干:刘邦还定三秦的过程中,萧何以汉丞相留守汉中,全面主持大后方的事务,镇守地方,征收赋税,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给养,确保了后援的充足。楚汉战争最艰难的那几年,萧何辅佐年仅五岁的太子刘盈,坐镇栎阳,制定法令,管理郡县,建宗庙、立社稷、修宫室、治县邑,井井有条。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随着战线不断拉长拓宽,后援需求越来越大,萧何在后方想方设法,朝乾夕愓,竭力使前线的粮草得到供应,兵源及时补充,给汉军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刘邦如果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他是打不过项羽的,更不可能夺取天下。

因此,可以说,是这样一群“狐朋狗友”,把刘邦抬上了皇帝的宝座。


帝国的脸谱


刘邦的老家是沛县,和他一起起义的大部分人都是他的老乡。

这些人在秦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职业的,或者当的都是小吏。但是,刘邦在建立大汉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是治国大才,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看看刘邦的老乡,都有那些人?还有他们都是干什么的?



萧何起义前在沛县当县长秘书,他的起点本来就不错,是刘邦的老乡中起点最高的一个。在刘邦起义的时候,萧何投奔了刘邦,并且被刘邦重用。

他在刘邦起义的过程中,萧何为刘邦补充士兵、粮草辎重,帮助刘邦治理大后方。为刘邦建立大汉,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在大汉帝国建立之后,他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

大汉王朝建立之后,萧何又被刘邦推举为大汉的丞相。正是在他担任大汉丞相的期间,恢复了汉朝的国力,让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的。

萧何之所以是治国大才,这和他本人的素养以及工作经验有关。

萧何在起义之前,当沛县县长秘书的时候,把沛县治理的井井有条。每年秦朝评选优秀员工的时候,萧何都是全郡第一名。他的这种才能,刘邦也是知道的。

所以,刘邦让他治理国家,正好发挥了他的治国才能。



曹参起义前在沛县只是一个小小的狱吏,刘邦起义后加入到了刘邦的阵营。在刘邦的老乡中,他是战场上杀敌最多的一个。

大汉建立之后,评选第一个功臣的时候,士兵都推举曹参是第一,可是刘邦非要把萧何评为第一,就这样曹参只好位居第二。

刘邦之所以把萧何评为第一,就是为了让他当宰相,继续为自己治理国家。

那么第二名的曹参去干什么去了呢?

大汉建立之后,刘邦把儿子刘肥封为了齐王,刘肥的宰相就是曹参。

曹参到了齐国之后,为了把齐国治理好,他遍访名仕人才,最终,选择了黄老之道。把齐国治理的十分的富庶。

到了萧何去世后,曹参被汉惠帝调到了中央,去接替萧何的丞相职位。

曹参还是继续使用萧何的那一套治国理念。使汉朝的历史车轮又向前推动了一步。

曹参之所以成为治国大才,就是因为他不断的学习能力,以及任用贤明的人辅佐自己给自己出谋划策的结果。



樊哙起以前是个杀狗的屠夫,也是最早加入刘邦起义阵营的人,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那就是他和刘邦是连襟,两个人都娶了吕公的女儿。

樊哙也是一名战场上的骁将,其一生最为可圈可点的战役,是他在鸿门宴上,替刘邦解了围,让刘邦免遭了项庄项羽的屠杀。

樊哙之所以在大汉的建立过程中,能够建功立业。可能和他日常的工作有关,反正不管杀狗还是杀人,他都很熟悉,也很勇猛。

在大汉建立之后,他被封为了侯,为刘邦治理一片土地。

樊哙在大汉建立之后,虽然没有像萧何和曹参那样被刘邦重用,但是,也算不错的一个。毕竟他是十分典型的一个粗人。


史学达人


看过刘邦(混混村长)和朱元璋(屌丝乞丐)扯大旗起义,创业成功,登上九五至尊的故事,人们就要疑问了:跟随刘邦和朱元璋起家的那些名将们,都是穷三代的不入流,个个都是没文化、没传承、没资产的“三无”屌丝。怎么开始跟着刘邦、朱元璋造反以后,马上就摇身一变成为威震八方的风云人物了?

其实『屌丝逆袭』『从屌丝到将军』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金子。跟随刘邦、朱元璋的人很多,大多数没能耐的早就死在造反的路上,史书上能留下名号的都是少数精华。【尔朱少帅】给你聊聊『一个屌丝如何成为名将的通关宝典』。

【选对发展平台,跟对带头大哥】

跟一个靠谱的带头大哥相当重要。屌丝韩信要是跟着项羽混,能不能扬名立万不好说,很可能跟着项羽一块被人灭掉。还好韩信及时跳槽到刘邦帐下,才有了大杀四方的机会。


当年陈友谅手下也算人才济济,可惜就因为跟错了大哥,统统被朱元璋扫灭,根本就没有发光发热的机会,更别说封侯拜相了。

【还有一点重要的,是在战争中成长】

同样是不入流的土包子,为什么有些人一直战功显赫,一些人就是露一脸就没影的路人甲。这打仗就像路边象棋摊,跟有没文化关系不大,关键一靠悟性,二靠实战中积累。

自古“民间藏龙卧虎”不是白说的。靠实战中积累的,那就踏踏实实一刀一个人头积累贡献,只有不死,也可以战功赫赫。悟性高的,那就是“天降奇才”。了解战争法则之后,也不需要学习兵法,天才们就能精准把握战机,奇谋妙法层出不断,从而决胜战场。

【最重要:运气要好,不要死在成名前】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有足够的勇武,敢打敢拼,敢去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敢在危难时刻给主子挡刀的猛将肯定很多。但是青史留名的不多,为什么?好多人够猛、够厉害,就是运气不好,还在做小兵的时候就挂了。



纵有万般武艺,也被敌方一支暗箭射来也会挂。所以,能在刀山血海砍杀出来的绝世猛将,都要自带运气光环,绝不能在扬名立万之前挂掉。


尔朱少帅


跟着刘邦起事的同乡好友,最后成为国家高级管理人才的非常多,包括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王陵、灌婴等好几个。这里列举的六个人中,除樊哙外,其他五个都当过宰相。

大家可能都觉得很奇怪,这些人也都是跟着刘邦“操社会”的狐朋狗友,而且都是一些下层人物,为何最终成为治国大才了呢?他们的本领从哪儿学来的呀?



(萧何)

我是这样认为的:这些人是下层人士没错。但要说他们是刘邦的狐朋狗友,还真不是。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不是刘邦的朋友,而是说他们不是像刘邦那样,是个混吃骗喝心思复杂的无赖。这几个人的身上,反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纯正。同时他们能够成为治国大才,还在于他们有两个很好的导师。

先说萧何。萧何是个很纯正的人,他一生行事,始终坚持三点:一是奉刘邦为主公,二是搞好后勤服务,三是认认真真学习。

最初举事的时候,沛县的人都在商量着让谁来当主公。大家争执不下,萧何说采用抓阄。他搞了十几个纸团,然后让刘邦第一个抓,结果刘邦第一个就抓到了。然后萧何把剩下的几个纸团全吃掉。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萧何写的那些纸团,全写的是刘邦的名字。从那时候开始,萧何就坚决以刘邦为中心。

韩信是萧何极力推荐给刘邦的,后来当刘邦怀疑韩信造反的时候,萧何虽然非常舍不得,仍然积极帮助吕后,诱捕韩信并杀掉。这些都是他严格以刘邦为中心的表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邦最后能够战胜项羽,都是因为萧何兢兢业业补给粮草的缘故。刘邦在战争中,多次打成了穷光蛋,而每次都是萧何不厌其烦地把军队再组建起来,交给刘邦,重新战斗。也正是在这样一些过程中,训练了萧何当一个宰相的基本素质。

萧何除了在后勤保障中获得锻炼以外,他还有一次特别的进修培训。在刘邦攻下咸阳后,别人都拿金银珠宝,只有萧何去拿宰相府里的那些书本典籍。可以说,正是这些典籍,让他学到了不少本领,治国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樊哙)

樊哙的纯正是勇直。

因为他的勇直,鸿门宴上他获得项羽的好感,也为刘邦最终脱险加了分。

后来刘邦入咸阳,陈奂生上城,乡巴佬没见过大世面,刘邦泡在秦朝皇帝的后宫里就舍不得出来。别人都不敢说,都顾虑重重。而勇直的樊哙直冲进去,质问刘邦,你想得天下吗?你想得天下就赶紧出来。

当然了,他这样勇直的人,不适合当宰相,但是只有他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直截了当地提醒刘邦。

曹参的纯正是他很听话,执行力强。在战争年代,曹参一直是韩信的副手。韩信安排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根本不用考虑。只需要坚决把任务完成就可以了。而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安排大抵没错,因此曹参指挥的战斗大抵是胜利的。

后来建国,萧何去世,曹参成为宰相以后,他一切都又跟着萧何学习,按照萧何的办法来做事。所谓“萧规曹随”,就是这样来的。

曹参很纯正,也很幸运。他遇到了韩信和萧何两个好的导师,他只要按照他们的办法做就是了,最终他也成为一代名相。



(曹参)

周勃、王陵和灌婴,他们也是很纯正的人。和曹参一样,他们也有萧何与韩信两位导师,也是一生对刘邦忠心耿耿。所以后来,吕后想乱政,也是在他们的主持下,力挽狂澜,让汉王朝重新走上正轨。

只能说刘邦运气好,他遇到了一批忠肝义胆的好哥们儿,最后他获得了成功,不只是建了国,还让江山顺利地延续下去。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种情形大约有五种解释:

1、天命论:圣主之降,必配其臣。所以于圣主附近,降生众臣。

2、良玉论:某地发现一块美玉,这不是偶然的,应当是这个地方适合蕴藏美玉,并且美玉也不会仅仅一块。这与厨房发现一只蟑螂则意味着有许多蟑螂的意思基本一致,能够盛产英雄的土壤决不会只盛产一位英雄。有点地理决定论的意思。

3、群类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类人之所以聚在一起是因为具有相同的品性,所以其中一人成名,则他人也具有成名的能力。

4、良性论。每个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能,大多数人平庸的原因在于没有坐在那个位置上,埋没了相关才能。

5、识才论:所谓英雄者,识人、用人、维人也。能识别英雄,并能使用之、结交之,英雄亦乐于为之互用、结交,从而形成一个都是英雄的朋友圈。水浒108将即是典型。

1过于宿命,4不符合事实,其余2、3、5相互作用所致。得其一,可诸侯于天下,得其二可王于天下,三者俱得则帝于天下。

笑谈……


云在江心月在天


其实这些人都应当感谢刘邦,都是在刘邦的关怀、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就象马云当年创业期的手下的“十八罗汉”。当时他们的能力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一子出家,七祖升天”,最终也能做到笑傲商海。所以说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现实的,只要有发展、待遇好,不会看领导是不是出口成“脏”、赌博、婚外情。

史书上说刘邦一天吊儿郎当、无所事事,到处瞎晃,不过饭局酒局不断,什么人都结交为朋友,在沛县黑白两道都很吃的开。这样的人放在今天,一定是个“社会人”,还是大哥级别的。但在刘邦时代,他这样的人有一个很牛的叫法————————游侠。

刘邦四十七岁还在混社会呢,可以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做为沛县黑社会大哥,其人的情商可说是超高的,多年带领黑社会小弟时所练就的御下能力超强,用书面上说法就是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

刘邦善于用人特长的领导,尽力做到人尽其用,而且一旦有成绩马上果断提拔。

如比像韩信,在其它地方怎么混都不被人重视,想出人头地太难了,投奔刘邦来了,即使韩信过去只当的是下级军官,在刘邦手下要求还不低,不过试用期还没过,刘邦感觉他真的有本领,几下子就提拔成实权大将军,只要有能力,不愁好待遇。

比如六出奇计,一统天下的陈平,有一次查实了陈平收受贿赂,证据确凿。正常处理一定是降职、关起来,抄家。要刘邦却反而给了他四万两金子,用其心机发挥特长,去到敌人营地行贿对方重臣去。

比如当时起家就在刘邦身边的小弟樊哙,身手不错,刘邦用其勇武,你看他每一次打完仗,所有功劳一丝不错的记下来,杀人了几个敌人,都是什么级别,没事就时不时再给点意外的奖赏啥的,这样奖赏被赏的人满怀自豪,别人看着也口服心服。

刘邦做为领导,懂得量材为用,所有前期后期的追随者也全都得到了好处,并且在追随的程中自我能力得到的飞速发展,这才都成为一代“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