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一心為孩子的鼓勵,為何會沒效果?

大家都知道要多鼓勵孩子。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鼓勵孩子時,卻總是沒有效果,所以很沮喪。因為我是心理諮詢師和家庭教育指導師,不少家長找我諮詢。下面舉兩個常見例子來說明一下。

案例分析:一心為孩子的鼓勵,為何會沒效果?

一,一個媽媽鼓勵小學五年級的兒子

兒子:媽,我不想去參加朗誦比賽了,我都背不會。

媽媽:沒關係,每個人考前都會焦慮,你只是太緊張了。媽媽相信你能行。

兒子:我真不想去,我背不會。

媽媽:兒子,自信點,媽媽相信你!

兒子:我背了一上午了,真是背不會,我不去吧?

媽媽:只要你自信,一定可以的。媽媽相信你一直都很聰明,這點小事難不倒你。媽媽為你加油!

但孩子還是不願去。

案例分析:一心為孩子的鼓勵,為何會沒效果?

二,爸爸鼓勵女兒

女兒:他們都說我在六一匯演上唱得不好。

爸爸:怎麼可能,他們都誇你呢。

女兒:他們說我只是長得漂亮,但嗓子不好,聲音小到只有第一排的人才能聽到。

爸爸:他們胡說,我就聽得到。

女兒:你坐第一排。

爸爸:對,可是你唱得很棒,別太在意批評。你得早點習慣批評,優秀的人,都免不了被批評,我也經常被批評。小時候我……

女兒(生氣):我說的不是你,而是我!

爸爸:我只想說,你不能感到氣餒!要相信自己,再接再厲……

女兒(抓狂):我不想聽大道理,我希望你瞭解我的感受!

爸爸沉默了,他不理解,不知道自己哪句話說錯了,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在第一個案例中,是母親鼓勵孩子,看得出這位母親很積極陽光,也深愛她的兒子,還很相信自己的兒子。她的兒子也很看重媽媽的看法,但媽媽的鼓勵依然無效。

案例分析:一心為孩子的鼓勵,為何會沒效果?

第二個案例中,爸爸也愛女兒,女兒也看重爸爸的想法,但爸爸的鼓勵依然是無效的。

由此可見鼓勵之難。

大家都知道鼓勵是好事,關係好的人的鼓勵,也更容易發揮作用。他們也都是一心為對方好,絕不存在什麼壞心思,但為什麼在這兩個案例中,鼓勵都是失敗的?這究竟是為什麼?

原因是沒有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沒有和孩子共情。孩子向父母談論自己的問題,是想得到傾聽和理解;但父母卻直接給出了勸告和建議。

有效的鼓勵,需要建立在共情之上。

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的作者戈登也談過這個問題,他說,當孩子遇到問題,我們應該拋開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專心傾聽,然後鼓勵孩子充分表達他們的情緒和想法。我們只做陪伴者,而不是做參與者。當孩子的情緒被我們接納了,當他們的想法被我們聽到了,他們自己就會有更合適的決定。不需要我們給建議。

只是大部分父母,總會忍不住直接給孩子勸告或建議,甚至給孩子命令。於是,孩子很難接受,心智也難以因此得到成長。

案例分析:一心為孩子的鼓勵,為何會沒效果?

另外,在孩子信心不足,覺得很難時,否認任務的難度,也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把孩子放在捧殺的位置上(你那麼聰明,這點小事難不倒你),也會讓孩子壓力更大,更想逃避。所以媽媽應該共情孩子的感受,認同這件事有一定的難度。順勢告訴孩子,失敗也是正常的,失敗,也是在積累經驗。

我們回到上面的案例中,要如何回應,才是有效的鼓勵呢?我來模擬演示一下,供大家參考:

一,

兒子:媽,我不想去(參加比賽)了,我都背不會。

媽媽:兒子,你很焦慮、緊張?

兒子:嗯,我害怕,我背不會。

媽媽:你怕上臺後,面對很多人,背不出?

兒子:是啊,我背了一上午了,可能太緊張了,就是背不會,我不去吧?我怕到時候背不出來太丟臉了。

媽媽:兒子,我理解你的心情,媽媽也經常遇到你這樣的情況,有時候會選擇勇敢去面對,有時候也會選擇逃避和放棄。所以,不管你做什麼決定,媽媽都支持你!

案例分析:一心為孩子的鼓勵,為何會沒效果?

媽媽知道登臺朗誦要比平時背誦難度大得多,所以媽媽很理解你。失敗也沒關係。媽媽在遇到很重要又想逃避的事情時,總是用一句話鼓勵自己:沒敢去做和做砸了,看似結果都是失敗,但永遠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前者讓人更懦弱,後者讓人經驗更豐富,也更智慧!

兒子:那我去!丟臉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丟過一次臉也許就不怕第二次了。

女兒:他們都說我在六一匯演上唱得不好。

爸爸:他們怎麼說的?

女兒:他們說我只是長得漂亮,但沒有好嗓子,歌聲弱到只有第一排的人才能聽到。

爸爸:你怎麼看待這種評論呢?

女兒(沮喪):我覺得他們說的好像沒錯。

爸爸:我不知道後面的觀眾如何,不過我可是聽得很清楚,我覺得你唱得很棒!

女兒(欣慰):謝謝爸爸!

爸爸(擁抱):女兒,我知道你現在心情不好,我不知道該做些什麼,能讓你開心點?不過,我永遠都是你最忠實的聽眾,只要你想唱,我就願意聽。

女兒(感動):爸爸,你能這樣聽我說,我就感覺好多了!

當我們能夠先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後,我們的鼓勵就有效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