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日本因偷襲珍珠港導致戰敗,日軍的選擇是錯誤的嗎?

Cassie-Arts


日軍偷襲珍珠港從戰略上來選擇肯定是錯誤的,但是這也是無奈之舉,從日本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就已經註定了其戰略選擇的錯誤。

日本在發動侵華戰爭後,有兩個大方向的戰略,一個是北上,一個是南進。

簡單說,北上就是去找蘇聯的麻煩,佔領廣袤的西伯利亞原野,獲取其資源,由於日本曾經在日俄戰爭中戰勝過俄國,所以在當時日本軍部中,並不認為惹毛子有什麼問題。但是,在諾門罕戰役中,日本陸軍終於見識到蘇聯現代化的裝甲集群大縱深作戰模式,那些小豆坦克在蘇維埃的鋼鐵洪流面前不堪一擊。於是乎,日軍趕緊停下了對蘇聯的北上侵略,並在整個二戰中都不敢向北進一步,即使希特勒再三要求也不敢越紅線一步,這是真的打怕了。

南進戰略是另一個戰略,既然北上打不過,就南下東南亞,畢竟那邊有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美國、英國、荷蘭等當時的勢力並不是很強。但是,要南進除了通過東南半島向下陸軍進攻外,廣袤的海上也需要能夠對抗盟軍的海軍。

為此,日本不得不選擇對美國開戰,並在戰爭伊始將美國太平洋艦隊消滅,迫使美國與日本談判,默認日本在東南亞獲得的利益,這種做法日本曾經在日俄戰爭、日清戰爭中屢次使用,所以他也認為美國在失去作戰力量後,會與日本談判的。

這種戰略誤判下,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基地。但是卻換來了美國的覺醒,整個國家轉入戰時工業體系,每月下水一艘航母,直接用自己的龐大工業體系將日本看似龐大的日本聯合艦隊壓垮!

所以,轟炸珍珠港,是戰術的勝利但是是戰略的失敗。

可能很多人會說,日本為什麼不進一步西進呢?也就是深入中國腹地,徹底將重慶政府消滅佔領中國呢?其實,這主要還是由於日本自身人力資源有限,撒入廣闊的中國後就發現這是一個大到無法全部佔領的底盤,再打進去就只能減少已佔領底盤的駐軍。而此時,重慶政府也並沒有很激烈的對抗,所以日本也就停止步伐,消化佔領地盤,和重慶政府開始了磨洋工,並將主力部隊調往東南亞和太平洋上的島嶼,最終被美軍消耗殆盡。


虹攝庫爾斯克


肯定是錯誤的選擇,因為這是日本再一次國運賭博。第一次國運賭博是在甲午戰爭,日本打敗清朝,獲得了鉅額的軍費和國際地位,開始步入帝國主義列強。第二次國運賭博是在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俄國奪取了俄國在中國的殖民地以及將俄國勢力趕出東北。雖然此次沒有獲得戰爭賠償,但是卻獲得巨大的國際地位,此時的日本正式成為亞洲第一軍事強國。
由於美國在日本駐軍,日本沒有完整的國家軍事權力


而第三次國運賭博就是日美太平洋戰爭,而這一次日本就沒有像前兩次那麼好運,結果日本輸掉了戰爭,也輸掉了自明治維新以來積累的國和國際地位。所以日本的此次可謂是輸得一敗塗地,所以到現在日本都不能算一個主權國家。

至於日本為什麼要向美國開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中國有關。1937年7月7日後中日已經不可避免的進入全面戰爭,而日本企圖將中國吞併引起了歐美列強的不滿,尤其是美國的不滿。


龐大的美國艦隊

在開戰之初,雖然美國並沒有在明面上支持中國,但是由於損害了美國在華利益,開始不斷限制日本從美國進口的戰略資源。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幾乎所有戰爭資源都需要進大量進口,而到了1940年美國決定禁止向日本出售石油,直接將日本的戰爭動脈給掐斷。

而日本為了應對這一局面,決定南下奪取英法美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以獲取戰爭用的石油橡膠等資源,而要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就必須要清除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所以三本五十六制定出了偷襲珍珠港的策略。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你只能說從戰略層面上日本對美開戰是錯誤的,而不能說戰術上的天才計劃偷襲珍珠港是錯誤的。

畢竟謀劃珍珠港事件的山本五十六本身就反對對美開戰,但是在日本高層發出命令後他做了軍人能做的最大努力-讓本就渺茫的勝算看起來再高一點點,沒錯,就是一點點。

當時日本已經進了賭國運的死衚衕,就像沒了方向盤往下破衝的車,遇到什麼就得撞什麼,等撞到鐵板了也就是報廢的時候了。

日本對美開戰卡其最終失敗結果卡在兩個要點上:日本侵略的擴大化和美國是否妥協。

前者日本已經不可能停下侵略了,從二二六兵變開始,日本的炸死張作霖和九一八兩個事件還能算的上軍隊半自主,上層半妥協,到了全面侵華的時候,全日本都得聽軍隊的。

在日本侵華之前,田中,濱口,犬養,齋藤,岡田,鈴木6個首相都被刺殺,只有一半留下條名,還都身負重傷,日本人用內部下克上告訴全世界他們已經瘋了。

而美國的妥協就更不可能,美國就算沒有日本也遲早會像一戰那樣下場參加歐戰,只是沒有找到下手時機而已,日本給了這個藉口,那美國就會打到日本叫爸爸為止。

偷襲珍珠港已經是日本能夠為自己打出前期優勢的唯一辦法了,但是之後戰術上的失敗和中途島的浪讓這點優勢都抹掉了。

巴巴羅薩發動之前德國可以有選擇,但是日本在珍珠港之前根本沒有選擇,難道撤出越南和關內?誰妥協誰就要被天誅的。

本子:“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一統世界!”

老美:“呵呵。”


歷史區的哈士奇


從長遠來看,日本的戰略選擇顯然是錯誤的,它導致了美國的直接參戰,改變了二戰的整體局勢。可以說日本的偷襲計劃有一定的賭博成分存在,但從另外一個層面講,日本做出這種選擇又有些無奈的成分在裡面。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背景

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製定了“北上和南下”兩個戰略計劃,而最初的計劃是北上掠奪蘇聯的豐富戰略資源。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按計劃向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雙方先後動用數十萬部隊進行了長達4個多月的交鋒,日本就此遭受了日俄戰爭以來的最慘重失敗。

“北上”失敗之後,日本開始打算“南下”,奪取石油等戰略資源。當時南洋主要有英國、荷蘭、美國的殖民地,雖然英國等國家因為歐洲戰場無暇東顧,但卻導致日美在東南亞因利益發生碰撞。

在1941年以前,美國在二戰中屬於中立國,大發戰爭財,而日本的石油資源幾乎全部進口自美國。但由於日本於1941年向東南亞開始擴張,這引起了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美國出臺計劃,計劃從1941年8月起凍結對日的貿易。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大部分物資全部要依靠外運,沒有了石油等戰略物資,日本的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也就無法繼續向外擴張,於是日本決定冒險一搏、日本無法佔領和消滅日本,便想一戰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海軍力量。

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敗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計劃雖然因為一系列的漏洞和原因,從一場精心策劃的精準打擊,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毫無目的的狂轟亂炸,但總體來說這一計劃還是成功了,使得美國遭受到了較大的打擊和損失。

據記載,此次襲擊導致美國損失了4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被擊傷4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8艘輔助艦,同時擊毀飛機188架、擊傷159架。陣亡2403人,傷1178人,失蹤255人。

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基本處在戰略收縮態勢,對於日本在東南亞的行動無法干預和阻止。而日本則趁機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勢力一直擴張至印度洋。

但從長遠角度講,這次襲擊卻堪稱一場災難,由於美國四艘航母並不在港內得以倖免,且由於日本的打擊最終變得毫無目的性,美國的船塢並未遭受大的損失,因此美國受傷艦艇得以迅速修復,並在短時間內便恢復了戰鬥力。

更重要的是,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國國內空前團結,直接促使了美國參戰,憑藉美國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優勢,使得同盟國實力得到大幅增強。而就在美國12月8日對日宣戰後,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先後向日宣戰。

日本為何會選擇這次豪賭

雖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有其無奈的一方面,為了持續的擴張和崛起,他必須去賭。但當時日本還有另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放棄南下的戰略構想,積極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搞好關係,在不碰觸他們利益的情況下,進行有限的擴張。

而日本之所以最終會選擇豪賭,與其一貫以來在賭博中獲取的巨大利益不無關係,尤其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日本通過局部戰爭的勝利,均獲得巨大利益。

曾經強大的清帝國和俄國,在經歷了一場戰爭的失敗後便對日本進行了妥協,或許在日本看來,只要偷襲珍珠港取得成功,使得美國遭遇到巨大損失,那麼美國也會像清帝國和俄國一樣,對日本進行妥協和讓步,從而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但日本顯然錯誤的估計了形式,兩次賭博的成功並不代表每次賭博都能夠獲勝,偷襲珍珠港的計劃雖然短期內讓日本獲利良多,但最終也將日本拖入了太平洋戰爭的深淵。


香茗史館


說過來談過去,都回避了一個問題:戰略目標的正當性。好像“既然北上到蘇聯那裡去討擴張不行,那麼就向南到東南亞找擴張”,反正“要擴張”是正當的。要指出,首先被擴張的是中國。當時是打成膠著,還不知勝負。要是居然達到目的,那是不是正當呢?

要知道,當時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正面否認日本擴張的正當性,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並且對日實施戰爭物資禁運。一定意義上說,日本的偷襲是不願放棄既得利益的狗急跳牆。作為受害國的後人,反倒忘記慘遭侵略的歷史,“心平氣和”地談論日本打珍珠港的戰略得失,該是不該?


ZBLiu


北上打蘇聯失敗,只有南下奪取資源,攻擊美國是日本必須的選擇,攻擊珍珠港後果日本不是沒考慮過,打算擊潰太平洋艦隊,控制中途島,阿留申等島嶼,在太平洋和美國求和。美國依靠強大生產力,人口眾多的飛行員,雷達,大馬力發動機,vr信等黑科技才壓倒日本,萊特灣海戰前,打贏日本幾率還不大。所以日本是很可能達到平分太平洋的目的,碰上軸且強大的美國就是他倒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