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夸父逐日”“嫦娥奔月”,一個又一個傳說匯成中國古代特有的神話。

隨著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升空、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中國正在靠著自身科技的發展向著神話一步步邁進。

一起來看,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2000年10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中國人首次進入太空】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中國第1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託舉著航天員楊利偉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飛向太空,這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我國首顆探月衛星】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2007年10月24日晚,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07年10月24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並進入預定地球軌道,這標誌著我國月球探測工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手舉國旗出倉進行太空行走 圖片來源:央視網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晚,搭載著3名宇航員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執行中國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00秒,航天員翟志剛身穿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從神舟七號進入太空。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進行了19分35秒。期間,翟志剛與飛船一同飛過9165公里。

中國人的足跡,從此印進寥廓而深邃的星空,當他們問候世界的時候,給未來留下了深遠的回聲。

【第一條高鐵】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2008年5月30日,設計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試驗列車駛過北京永定門橋。新華社發(原瑞倫攝)

2008年8月1日12時35分,隨著C2275次列車從北京南站緩緩駛出,我國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正式通車,為我國開啟了嶄新的高鐵時代。

截至2017年底,我國高速鐵路營運里程達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的66.3%,穩居世界第一。

40年來,中國鐵路尤其是中國高鐵實現飛速發展,成為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

【中國第一臺純國產的超級計算機】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圖為2011年3月7日,觀眾在北京參觀“神威藍光超級計算機”。中新社記者 蘇丹 攝

“神威藍光超級計算機”是中國第一臺純國產的超級計算機,該計算機全部採用自主的多核高性能處理器,同時探索萬萬億次體系結構和高性能技術。

【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圖為“天宮一號”翱翔太空的電腦模擬圖。中新社發 鍾欣 攝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2011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

【“胖妞”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2013年1月26日,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

該型飛機是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的一種大型、多用途運輸機,可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運-20大型運輸機的首飛成功,對於推進我國經濟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應對搶險救災、人道主義援助等緊急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首輛月球車】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嫦娥三號”著陸器上的相機拍攝的“玉兔”號月球車 圖片來源:央視網

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嫦娥三號探測器送入軌道。2013年12月15日4時35分,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玉兔號”巡視器順利駛抵月球表面並展開了一系列巡視勘察及探測活動。

【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2016年12月10日,在西藏阿里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 年6月16日,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千公里量級的量子糾纏。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2016年9月25日,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中落成,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這標誌著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了重大原創突破。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第一個空間實驗室】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2016年中秋之夜,長征二號FT2火箭託舉著我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飛向太空。

【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20首次公開亮相】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殲-20首次亮相珠海航展。劉微攝

2016年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隨著一陣巨大的轟鳴聲,空軍試飛員駕駛殲-20雙機同時起飛,之後一左一右分開,繞場半圈,從航展上空呼嘯而過。飛行時長雖然只有短短數十秒,但殲-20的驚鴻一瞥仍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首次公開亮相,是我國航空航天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首次。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下水儀式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圖為航空母艦下水儀式現場。中國軍網記者 馮凱旋 攝

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下水儀式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第二艘航空母艦由我國自行研製,2013年11月開工,2015年3月開始塢內建造。目前,航空母艦主船體完成建造,動力、電力等主要系統設備安裝到位。出塢下水是航空母艦建設的重大節點之一,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第一架國產大型客機】

改革開放40年 回望中國科技領域那些“第一次”

2017年5月5日,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幹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2017年5月5日14時許,我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

(綜合新華社、中國軍網、人民網、央視新聞、央視財經、中新網等)

中國軍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