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禾:好的證券研究不易被市場認可

當前股票價格基本上反映了絕大多數人的看法,因此與眾不同的看法,必然遭到絕大多數人反對。

陳嘉禾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被這個社會賦予的一種思維定式,是“當時得到別人認可的工作才是 / 就是好工作”。個體之間互相合作,給予對方的工作評價,然後大家通過這種評價來判斷個體的價值,這一套系統運行了幾十萬、幾百萬年。

但是,對於涉及到分析、判斷的工作來說,這種方法卻談不上太好。在歷史上,最好的謀士,往往在當時提出的見解與眾人不同。而他們的生活圈子,也往往與大眾割裂。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的大謀士郭嘉“匿名跡,密交結英俊,不與俗接”,就是隱姓埋名、不和大眾來往,“故時人多莫知,惟識達者奇之”,所以也沒有多少人認識他,但他提出的計謀,直至今日仍然被人們所稱道。

在官渡之戰以後,曹操追擊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二袁敗走。將軍們都想一鼓作氣結束戰爭,郭嘉卻說:袁紹寵愛這兩個兒子,沒有定下唯一的繼承人。兩人不分高下、早有不和。如今“急之則相保,緩之則爭心生”,你把他們逼急了,就會互相救援,放他們一馬,他們就會內鬥。不如緩兵不攻、坐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曹操依計而行,果然事半功倍。郭嘉當時的建議並不被大家認可,曹操手下眾將都覺得應該一鼓作氣、追擊到底,可見他這個想法有多小眾。

在證券研究中,情況也差不多,很多事後看起來非常優秀的投資建議,在當時往往不被主流市場認可,甚至被嘲笑。

2015年夏天,我們新來了一個研究消費行業的同事。她行業經驗豐富,但沒有怎麼接觸過證券市場。她有一個困惑,就是二級市場消費行業裡,確定性最高的公司是幾家家電的龍頭企業,其它公司資質相對較差、估值偏高。但當時市場小公司股票價格高企、投資者趨之若鶩,幾乎沒有人認可她的觀點。

我對她說,也許你就是少數但是正確的那個,這個市場的對錯從來都不以認可的人數多少來評價。後來果然,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這幾家公司的股價漲了不少,而市場動盪下行,不少之前高估的小公司,股價尤其糟糕。

事實上,市場的價格就是由絕大多數人“用錢投票”投出來的。所以,當前的市場價格基本上反映了絕大多數人的看法。因此,和當前價格不一致的看法,必然遭到絕大多數市場參與者的反對:無論這種看法是好還是壞。

絕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在長期是沒有超額收益的,因此那些能夠產生超額收益的看法,在當時也就很難被大眾接受。只有事後再翻出來,才會發現那些想法的價值。不過,資本市場又善於淡忘,以至於在能夠明顯發現這些想法的價值時,已經沒有人再有興趣去思考當年的對錯了。

記得在2016年的2月份,香港市場跌到歷史最低的估值水平線。在一片悽風冷雨中,我覺得港股的投資機會已經非常明顯,於是我做了一件比較耿直但是一點也不明智的事情:跑出去對投資者說,港股是個好機會。

在一個禮拜裡,我路演了大概十來家投資機構,沒有一家機構對港股有興趣,最短的路演只持續了不到10分鐘,而那個研究員還在一直看手機。只有一個研究員私下對我表示,他個人認可我的觀點,不過他們公司並沒有興趣。

後來,港股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上漲了大概50%,算上匯率波動和股息還要更多。我反思自己當時的路演錯在什麼地方,是沒有把投資邏輯說清楚嗎?還是數據不夠詳細?或者表達不夠清晰?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當時港股的價格就是由糟糕的情緒導致的,而糟糕的情緒就來自於絕大多數的市場參與者。

在2015年以前,我一直在說,A股的藍籌股估值合理、小公司太貴。但是,由於市場的偏差持續了許多年,以至於最後幾乎沒有人愛聽我的分析,即使在2015年最狂熱的時候,小公司的估值是藍籌股的幾乎10倍。當時市場把“大藍籌”謔稱為“大爛臭”,流行“公司如何不要緊,股價能漲就行”。後來,許多小公司的股價一瀉千里,但是優質藍籌股的價格卻漲了不少。

是我之前“根據基本面和估值判斷企業的長期投資價值”的邏輯不對嗎?並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市場的價格和市場的流行觀點,一定是一致的”。而這,就是為什麼好的證券研究,在當時不容易被市場認可的原因。

(作者系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