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廣州老照片,對外商貿頻繁,富庶發達,最後一張為廣州十三行


沿河而建的民居,河裡停著一排烏篷船,拍攝於1880年

沿河而建的民居

房頂上的木製廊道

清末廣州商人 清乾隆二十二年,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商人來華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的代理,這些指定的行商所開設的對外貿易行店,就是“十三行”

1864年的廣州翻譯官 對外貿易的日益頻繁,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因此清政府官員體系中就出現了這類涉外的翻譯官

清末的廣州花船,都是富人尋歡作樂的地方

花船上喝酒的富家公子

牙雕匠人

拍攝於1868年的廣州老者

清末的廣州富人太太

清末廣州官員父子

拍攝於1891年廣州珠江廣州河段,河岸兩邊停靠著漁船,近處還有一座燈塔。我們可以看到燈塔邊上放置著梯子,因為當時燈塔並沒有通電,採用的還只是煤油燈。

晚清廣州旗昌洋行。

燃燒的廣州“十三行”,拍攝於1856年

清末廣州古城

廣州十三行行商的伍家花園

清末廣州商業街上的店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