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告訴你真相,有臥龍相助卻碌碌無為,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歷史學家告訴你真相,有臥龍相助卻碌碌無為,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歷史學家告訴你真相,有臥龍相助卻碌碌無為,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影視劇中劉禪的形象

相信大家對劉禪有所瞭解都因為羅貫中先生的小說《三國演義》。在小說中趙子龍七進七出將他救出,因此險些喪了性命,他當上帝王后卻昏庸無能、貪生怕死主動降魏,將蜀國江山拱手讓人,留下“亡國之君,喪邦之庸人”的罵名。後人也因此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個人懦弱無能、不能委以重任。而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為我們塑造的阿斗的形象是否真的符合歷史呢?

我們都知道劉皇叔不止阿斗一個兒子,我相信他如果真的沒有過人之處,人才輩出的蜀國是不會讓他在位長達四十一年之久的(劉禪是在動盪的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查閱古籍後我們可以將劉禪在位的四十一年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臥龍輔佐十一年,卻碌碌無為、臥龍病逝,單獨執政三十載和開城投降,樂不思蜀達八年。

第一個階段,臥龍輔佐十一年,卻碌碌無為

歷史學家告訴你真相,有臥龍相助卻碌碌無為,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諸葛臥龍

在這期間蜀國沒有取得什麼突出的成績,作為君主的劉禪當然是要被點名批評的那一個。但這事也不能全怨劉禪,自白帝城託孤以後,諸葛亮在蜀國的威望大增,再加上劉皇叔曾告誡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都當爸爸了,父命難違啊!),於是乎蜀國的大事都“鹹決於亮”。這就給外界造成一個假象:諸葛亮鞠躬盡瘁,阿斗弱懦無能。事實上阿斗也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在諸葛亮北伐之事上,阿斗就勸過他“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蜀國當時的實力遠不如魏國,這諸葛亮是不會不知道的,但是諸葛亮深知自己時日不多了,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執意北征。此時的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只好舉國支持諸葛亮北征。這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諸葛亮病逝在北伐途中,蜀國實力銳減。從這個階段來看,為了蜀國上下的團結,劉禪棲身了大量的執政權,這樣賢德的君主,難怪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他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第二個階段,臥龍病逝,單獨執政三十載

歷史學家告訴你真相,有臥龍相助卻碌碌無為,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影視劇中劉禪的形象

臥龍病逝後,蜀國的實力受到了重創,為了穩定蜀國的江山,劉禪展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對外戰爭上,劉禪立馬下令停止了耗費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並下令大赦天下,以此來緩解國內壓力;在人事任免方面,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設立了“三權分立”,即大將軍掌管軍事、尚書令掌管內務、大司馬掌管朝政,三者權力相互制衡,減少了決策上的失誤;在農業上,劉禪減輕國內賦稅,致力發展農業生產,蜀國呈一片安康之勢。在這個階段,蜀國經濟實力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國內政治局勢逐漸穩定,劉禪改革功不可沒。

第三個階段,開城投降,樂不思蜀達八年

公元263年,魏國將蜀國都城成都團團圍住,劉禪“怯戰”,主動降魏,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歡樂時光”。魏軍兵臨城下,劉禪卻開門投降,此舉看似貪生怕死,實則是為了蜀國百姓考慮。蜀國無論從軍事,還是從經濟,其實力都遠不如魏國,再加上魏國已經將蜀國團團圍住,假如這時候劉禪下令抵抗,則很可能導致城破後的屠城,遭殃的是守城的士兵和全城的百姓,而作為君主,劉禪則可以在手下的掩護之下棄城而逃。然而劉禪卻勇於承擔“懦夫”的罵名,保百姓於危難,如此看來劉禪不可謂不是一位敢於擔當的君主。

歷史學家告訴你真相,有臥龍相助卻碌碌無為,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樂不思蜀

再來說說“樂不思蜀”的事。劉禪投降後,司馬昭為了試探他,在一次酒會中故意安排了蜀國的傳統節目,在旁的人都為蜀國的亡國而感到悲傷,而劉禪卻跟著節拍有說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見狀便認為他沒有羞恥之心,逐漸放下了對他的戒備。劉禪也因如此“沒心沒肺”的行為,被後人所不齒。但從現實來看:首先,劉禪身為“手無縛雞之力”的亡國之君,已無抵抗之力;其次,自己的家室全在司馬昭手上,硬來是行不通的;再次,司馬昭是什麼人?多疑多慮,稍有不慎恐怕性命難保。因此,在這種環境之下,劉禪的做法可謂是最明智的。

歷史學家告訴你真相,有臥龍相助卻碌碌無為,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影視劇中劉禪的形象

從以上來看,你還認為劉禪是一個昏庸無能、愚鈍至極的人嗎?才能堪比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這也是對他作為君主的最高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