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減稅力度不斷增加,但企業感受仍不明顯?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劉哲

為什麼減稅力度不斷增加,但企業感受仍不明顯?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劉哲

2018年以來,中央政府在降低企業稅負方面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近期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表示,將盡快推出更大規模、更具實質性和普惠性的減稅降負舉措。

通過持續為市場主體減輕稅負,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供給潛力的重要舉措。

減稅的經濟效應,不僅體現在企業利潤的直接提升,更重要的是通過改善企業的未來預期,發揮乘數效應,進而對經濟產生間接帶動作用。對於後者而言,若減稅力度進度低於預期,那麼企業的預期改善就會低於預期,減稅的經濟效果也會打折扣。

談到減稅,人們很容易想到美國里根政府時期的減稅政策和現在特朗普的減稅政策。20世紀80年代,減稅政策使得美國經濟從1982年的負增長迅速上升到1983年全年增長了4.6%,其中1983年四季度經濟增長水平高達7.83%。特朗普的減稅政策也極大地改善了企業盈利狀況, 2018年2季度GDP增長率達4.1%,創2014年3季度以來新高。可見,減稅確實是有利於經濟的短期恢復,但不可否認減稅也是有弊端的,比如短期性特點、財政收支的惡化,以及影響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轉移支付能力等。

那麼,什麼時候減稅是合適的呢?學術上有關於最優稅率的討論,但更多是從保證效率和公平統一的角度,往往很少討論對經濟變化、對最優稅率反作用的影響。

為什麼減稅力度不斷增加,但企業感受仍不明顯?

減稅

最優稅率其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會受到宏觀經濟形勢、供需格局、勞動成本、物流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發生動態變化。當經濟增速持續上行、需求旺盛或生產成本、經營成本大幅下降的情況,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和利潤率會上升,企業對於稅收的承受能力也會上升,最優稅率向右移動。反之,當經濟增速持續下行、需求低迷或生產成本、經營成本大幅提升的情況,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和盈利能力下降,企業對於稅收的承受能力會下降,最優稅率向左移動。對於廠商而言,即使在稅率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其他因素導致“最優稅率”向左移動,超過企業承受範圍,廠商也會不願意再增加投資或者生產,進而導致經濟活力下降。

對於當前中國經濟而言,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增大、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等“三重因素共振”導致最優稅率降低。加之,金融去槓桿對於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融資能力的影響,使得企業的投資能力,甚至經營都受到了較大沖擊,進而導致“最優稅率”更加迅速地降低。在這種情況下,正在實行的稅率就會大幅偏離最優水平,如果不及時降低稅率,使之與“最優稅率”保持較小的合理範圍,就可能對企業的持續經營意願和未來投資能力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適當降低現行稅率,不僅是短期提振經濟的需要,更是實現經濟均衡、激發企業活力的必要選擇。

當前需要更大力度、更快進度的減稅。當經濟平穩運行的時候,毛毛雨式的減稅方式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但是當經濟下行壓力明顯的時候,毛毛雨式減稅的積極效應,達不到預期的效果。2018年以來我國政府的減稅力度有增無減,但企業家的切身感受卻並不明顯,其根源在於當前的減稅力度還不足以對沖企業成本上漲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壓力。

為什麼減稅力度不斷增加,但企業感受仍不明顯?

減稅

其實,減稅不僅對提振經濟、增加企業利潤產生直接的影響,稅收的變化還會對企業家的預期產生影響,由此對經濟產生的間接帶動作用往往會更大。當企業對經濟和經營有過於悲觀預期時,就會延緩投資進度,導致投資加速下滑。反之,積極的預期也會促進企業提前佈局投資,進而產生乘數效應。超預期的減稅政策,比如儘快針對增值稅或所得稅等主力稅種,採取直接降低稅率等方式,全面降低各個行業的增值稅率或所得稅率,有利於更多的企業切實感受到減稅又減負的效果,全面提振實體經濟的供給潛力。反之,如果減稅力度進度低於預期,企業的預期改善就會低於預期,減稅的經濟效果也會受影響。

中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建議政府下決心進行更大力度、更快進度的減稅,使稅率儘快恢復到均衡水平,改善企業對未來的投資預期,推動供給結構升級,為中國經濟注入持久的增長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