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歷史原因導致了中國古代選擇了月亮歷(陰曆)而西方國家選擇了太陽曆(陽曆)?


簡談中國曆法

中國現在執行三種曆法:

一、陽曆(公元):以地球🌍圍繞太陽🌞轉一週365天5小時58分56秒的時間為一年,

是大陽和地球之間的關係。用羅馬數字表示12345⋯年、月、曰、時的。每一週轉多出將

6小時,所以毎4年2月份有一個29日,叫做“閏年”。陽曆是鴉片戰爭以後進入中國的。

現在是國際通用曆法。

二、農曆(夏曆):是地球🌍圍繞太陽🌞轉一週365天,用名詞表示季節如“立春”、

“雨水”一節一氣為一月,共二十四節氣。是夏朝發明的有五千歷史。

三、陰曆:是月亮🌕🌙圍繞地球🌍轉一週29.5天,所有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一年

圍繞地球轉了354天與陽曆少11天,所以每五年就有兩個“閏月”。陰曆有十五月園🌕

為“望月”,初一月缺🌙為“朔日”。用漢字一二三四五⋯表示。在年月日時含有天干地支五行。

有五千年曆史,古代帝王有重大儀式用度表示年代,代表也曾用“甲午戰爭”、辛亥革命等表示

三種曆法很多人混淆不請😭!


陳相因631


首先要明確,中國廣泛使用的不是陰曆,而是農曆。

不少人將二者混為一談,認為農曆就是陰曆,陰曆就是農曆。其實,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陰曆則以月亮的圓缺週期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不考慮太陽的週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曆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曆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農曆比較特殊,既兼顧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律。是加入陰曆成分的陽曆,帶有陽曆因素的陰曆。 根據農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曆是我國獨創,它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的結晶。

中國的農曆帶有陽曆的某些特徵,能夠用來指導農時,安排作物輪茬。常說的陰曆只能反映月相變化,不能反映氣溫變化,因而它是純粹的“陰曆”,不能指導農時活動。 中國的農曆比之陰曆所包括的地理意義要豐富得多,是一種陰陽曆,與陰曆之間是有一定差別的。

農曆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曆法,曾長期在我國使用。它強調了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而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傳說是夏代創立,因而民間稱為夏曆。 在 民國以前,我國曆代一直沿用這種曆法作為正式曆法。

中國的農曆由於能夠反映寒暑往來和月相的盈虧變化,特別適合中國的國情。

如果覺得觀點尚可,請加關注,以便相互交流。


江天20


中國從古到今使用的是陰陽合曆。干支紀年,所謂陰陽合曆就是太陽週期歷與月亮週期歷互相配合而成的一種曆法。

一年四季,十二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多,一年365天多,這與日相月相相符,實際一月是29天多。

這就每年趕出5天多+6天多是十多天,幾年湊足一個潤月,叫做“流星趕月“

但還是潤不齊,年頭多了要調整,這種曆法與日長,月相,年週期比較符合,但也比較麻煩。

辛亥革命時,引入西洋歷,稱為洋歷,洋歷也是陰陽合曆但是一年365天多一年12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28天,閏年2月29天,這種曆法操作簡便但與月相不符,與實際月相多的時候差2,3天,而中華陰陽曆差半天,真正的月相週期是二十九天半左右,

民國之後,官方取西洋歷的陽曆為官方歷,稱公曆,以中國陰陽曆為農曆,又稱陰曆。

二十四節氣換算成公曆,為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總的來講自然週期並不整齊。公曆人為整齊了,陰曆則更貼近真實自然

至於西方曆法是羅馬君主凱撒搞的,大致也是太陽曆。曆法的書比較囉嗦,公曆是羅馬基督徒革命後改的孫中山是個教徒,基督教曆法簡單但並不科學,


世界幾大曆法體系,以基督教最粗暴,以宗教領袖誕辰隨便設元。所以歐洲在宗教時代,經常鬧饑荒。伽利略,弟谷,開普勒,經過觀測發現日月運行規律 引發了布魯諾等人的日心說運動。

而中國,在春秋時代,國立天文正時官少正卯,因為發現古曆法歲差不準,提出質疑得到眾多學子關注,後被孔丘孔子殺掉,直接導致春秋時代四季歷報失準,農業大幅減產,春秋魯國糧食動盪。魯國在孔子接手後被齊國所滅。

當今陰曆為邵雍等人修訂








AUTUYT


看到有很多網友都談到中國曆法是陰陽和歷,但沒有看到這是如何行成的原因,試著回答一下。

時間是個太奇怪的東西。假設我們人類還是原始人,只是採摘捕獵為生,我們需要時間的概念嗎?

我想可能是不需要的吧,溫度變化已經足夠人類感知果實成熟期了,不需要用到曆法。

什麼時候開始人類必須有曆法了哪?只有農耕才需要,也就是說,播種和收穫才需要。農曆的名字真是名至實歸。

古人區別時間最直接的方式只有月盈月虧,通過簡單的觀察,加上溫度的感受,兩者對比一下,立刻就有了一年的概念出現。有了曆法,農耕再不會因為錯過溫度與光照,而變得顆粒無收了。

我們知道月球繞地球軌道並不是可以整除的,總有餘數出來,時間一長,曆法就又不準確了。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其實就是地心說的實物模型。他假設大地在中間,日月星辰繞地而轉。我相信他老人家一定發現,溫度與太陽光照角度的關係,否則也就出不來節氣一說了。

可問題是,為什麼有了太陽與大地的關係模型,卻沒有日曆出現哪?這才是大家沒有關注的問題。

這正是我想說的:因為不能說太陽繞地運轉!這是絕不能說的!說了,他可能性命不保!最少也是官職堪憂。

天圓地方,大地是個平板,這是所有人的通識,按照現在話講這是公理,一旦把太陽想成繞地轉圈,大地不是懸空飄在太虛之上了嗎?誰會相信這樣的胡說?要是再把大地說成是個大球,那他絕對死期將至。

張衡沒有說出自己對太陽繞地的想象來,各代所有曆法專家也沒有說出這個問題,於是中國人天圓地方的認知一直堅持到民國。

我一直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發生,這就是一個最直接的例證!我們的思想中不能有假設與證明體系存在,我們只相信眼見為實的證明。這樣的傳統怎麼會有科學出現哪?


何處是家鄉


所有古老民族用的都是陰曆。

包括古埃及的歷法、古巴比倫的歷法、猶太人的歷法,當然也包括華夏的歷法,都是陰曆,或者陰陽合曆。

很簡單,一目瞭然嘛,月亮就在頭上,陰晴圓缺這麼規律,拿來記日再方便不過了。

但是當農業發展了,太陽的影響更突出了,如果是單純的陰曆,必然造成每年相同時期日期的錯位,比如現在依舊在使用陰曆的穆斯林,他們每年的節日都不固定,這年在夏天,但隔個幾年就會跑到冬天去。而這種錯位,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極大的。

所以,作為農耕民族的佼佼者,我們定出了二十四節氣,把它與陰曆相結合,通過設置閏月,形成了一套比較穩定的歷法,也就是農曆;而西方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就徹底地拋棄了陰曆,使用陽曆,當時叫儒略曆,後來在十五世紀,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對之進行了改良,形成了格里高利曆,就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公曆了。

其實,我國古代曆法也曾有過一次差點徹底改成陽曆的機會。

宋代寫《夢溪筆談》的沈括,他設計了一種曆法,名之為十二氣歷。在這套曆法裡,他把立春定為每年第一天,每年分十二個月,不再設閏月,不再以月亮的朔望定月,而是單純參照節氣,這樣傳統的農曆就被徹底改造成陽曆了。但因為傳統的力量太強大,這套曆法最終沒有得到施行。


耳食記


這和東西方哲學思想差異有關。西方崇尚陽剛之氣,崇拜太陽,對於月亮則並沒有放在和太陽對等的地位上。東方文明則是陰陽並重,主張陰陽調和。既崇拜太陽,有推崇月亮,併名之曰太陰。

中國的農曆其實是陰陽合曆,而不是單純的陰曆。陰陽合曆是既照顧太陽的運行規律,又照顧月亮的運行規律,巧妙利用閏月法來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

公曆是純陽曆,只考慮太陽的運行,以一個太陽迴歸週期為一年。一年365天被人為的劃分十二個月。這個月和月亮沒有一點關係。

現行的伊斯蘭教曆法是純陰曆,單純以月相變化週期為一月(它是以新月出現之日為每月首日,這和我們農曆以每月朔日為首日不同)。它不考慮太陽的運行規律,沒有閏月,每年開始可能在夏天,也可能在冬天。


多維觀世界


中國現在使用的歷法名為陰陽曆,俗稱農曆。個人觀點覺得與中西方的文化有莫大關聯,月亮在中國有非常高的地位,不管是神話,還是詩文,而西方多崇拜太陽神,這從古希臘神話可以看出。

從歷史講西方比中國要要晚很長時間進入農耕社會,長期處於狩獵採摘時代,造就了太陽的地位高於月亮。而中國長期處於農耕時代,又有獨特的陰陽文化。其以太陰曆為基礎結合太陽曆創造出適合農耕的,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的陰陽曆法,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農曆。

公曆與農曆都是一種曆法,並沒有優劣之分,側重不同而已。而在中國農曆能讓我們通四季、知農時。而從世界來看,四季農時的功能就失去了意義,相比於公曆就失去了優勢,而農曆的瑞年法,也讓英語國家也不太實用。


葉子和雪


這個說法是錯的,中國曆法是陰陽曆,什麼叫陰陽曆,就是反應月亮變化的陰曆加反應太陽方位的節氣,注意四個關鍵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些都是對地球公轉週期和原理有深刻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運用的歷法。

在戰國時期中國就測出了一年的平均週期,並確定了四分曆,什麼叫四分曆?就是在一年長度為365又四分之一天這個原則上制定曆法。


肥熊熊大戰殺馬特


農曆是陰陽合曆。24節氣是陽曆,月份是陰曆!!!


解放天性3535


中國的歷法是同時兼顧月亮和太陽。月亮歷用於記日期比較方便,古代通信不便,普通人只要抬頭看一下月亮的圓缺就能看出日子,再根據節氣推算月份就能把日子定下來。如果不用月亮週期記日,普通人要確定當天的日子是非常困難的。想象沒有收音機等現代通信手段,只靠家裡掛的日曆每天撕一張記日子,很容易會出現幾天忘記撕。這時候如果是月亮週期記日,看一下月亮圓缺就可以了。如果不是月亮週期,除了問知道的人就沒有其他任何方法可以確定日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