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成长之路


造车新势力成长之路


自2015年蔚来、前途、乐视、威马等造车新势力集中涌现,高调进入公众视野以来,新兴车企们就不得不在公众的质疑与期待中频繁露面。这其中,既有由传统老牌企业改制的参与者,也有由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的尝试者,有由低速车企向上逆袭的突围者,更有具备强大互联网基因跨界的颠覆者。截至2017年底,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已经超过60家,各路玩家摩拳擦掌,呈现一派群雄逐鹿的景象。


一、造车新势力在产品和战略选择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尽管出身(进入背景)不尽相同,新兴车企们依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均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切入口。相较于传统燃油车因着发动机、变速箱打造的高壁垒,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要低得多,由电池、电机、电控组成的三电系统比传统车机械系统结构简单,能量转化率高且零部件明显减少,对于造车新势力们而言显然是更优选。

图1 燃油车、混动、纯电动三者结构比较


造车新势力成长之路


其次,大量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汽车属于重资产行业,要想造车自然少不了大规模烧钱。从设计研发到投产建设再到上市销售,新车型的资金投入高达上百亿,产出周期却十分漫长,至少需要3-5年时间才能正式进入市场。对于新兴车企而言,前期若没有资本支持则很难撑下去,这也是互联网跨界造车企业不得不多轮融资的根本原因。

同时,长三角地区成为建厂首选地。除去江苏、浙江等地方政府大力提供资金及政策支持,竭力为车企新进入者打造最优的产业环境的原因外,长三角还具备人才和产业链配套的明显优势。作为人才集聚度最高、创新活跃度最高的地区,具备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储备。此外,该地区汽车产业基础深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齐全,可以帮助车企快速对接上下游企业,降低资源整合难度,提高产业化效率,快速打开市场。

图2 新兴车企地域分布


造车新势力成长之路


最后,注重于提供高品质的用户体验服务。汽车正逐渐成为除家居、工作场所、公共空间之外的“第四空间”,而消费多元化更要求汽车产品在安全之上叠加资讯服务、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造车新势力们将服务意识贯穿于车辆始终,将自身定义为“出行服务提供者”,专注于“体验式+全服务”的营销方式,如蔚来的直营模式、威马的直营和加盟结合、小鹏的“以租促销”以及云度的“2S+2S”,均是从销售渠道进行模式创新,以期提供高品质的用户体验。

图3 汽车企业的转变趋势


造车新势力成长之路

二、造车新势力从成长到壮大必将面临重重考验


尽管车企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新能源汽车为切入口,但离真正实现量产上市仍有较长的道路。

首先,需要抓紧时间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准生证”和工信部批复的“生产资质”。对于新兴车企而言,拥有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准入批复就意味着获得独立生产和销售的“双资质”,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车企的必经之路。目前,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车企仅有15家,分别为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可以看到,这里面不完全都是新兴车企,还有北汽、奇瑞、江铃等传统车企单独为其新能源车申请生产资质的。这一步对车企而言,仅是认定为可以独立生产了。而下一步,工厂产出的车能不能投产上市,具体车型能不能通过认证,还得将车型设计参数提交工信部考核并列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这个资质证明车企的工厂制造能力达标和车型通过了国际认证,送审的车辆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整车尺寸和性能参数、整车备案参数(主要为三大件,需与供应单位协调认证,主要涉及一致性考核)、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各项参数、功耗参数、环保参数等,对于新兴车企而言,通过工信部资质的审核实为不易,对自身的研发能力要求极高。目前,15家拥有国家发改委“准生证”的车企里仅有8家得到了工信部的资质批复,分别为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江铃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和奇瑞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中知名度很高的蔚来汽车、威马汽车、小鹏汽车、拜腾汽车等都还处于“零资质”状态,而云度等都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卖上路了。两道门槛将新兴车企拦在了不一样的起点,新势力们自然不甘落后,寻找别的方式进军车市,如威马选择了出资收购拥有生产资质的大连黄海汽车直接生产,而蔚来和小鹏则选择传统代工模式,通过与传统车企江淮和海马合作开发,产品以后者生产的名义向工信部申报(蔚来-302批公告、小鹏-301批公告),并得以通过。

表1 获得国家发改委新能源汽车牌照的车企名录


造车新势力成长之路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赛迪顾问整理,2018.11

其次,面临新车大规模批量交付的严峻考验。

对于新兴车企而言,跨过资质门槛后,更难的是车的量产交付。一方面,车型开发周期长,以传统车企为例,一款新车型从研发到最终量产上市大概需要36-60个月的时间,尽管新兴车企有一定的速度快、效率高优势,但需要在窗口期内尽快抢时间;另一方面,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极难建立,汽车产业链长且结构复杂,车规级零部件品控标准要求极高,对于新兴车企而言,大部分没有汽车制造业背景,却要确保上游供应链的产品可靠且供应稳定,实在是难乎其难。在两大困难基础上,没有高效且缜密的流水线生产经验,却必须完成大规模的批量交付,即使是已经成立15年的互联网造车前辈特斯拉也显得力不从心,model 3的交付一拖再拖,生产线报废率高到惊人,用户开始失去耐心不断退订。再看国内,刚远赴美国上市的蔚来汽车,15761台ES8的大规模交付也已经拖了三个季度,截止至8月底也才完成了1381台,依旧任重道远。

最后,必须通过市场检验并获得消费者认可。新兴车企跨越门槛的方式不同,计划量产上市的时间也略有差异,但未来面临的考核却仍都是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对于汽车而言,品质、价格、体验服务,每个点都是消费者极为关心的,但是如何做到三者平衡,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却不是每个造车新势力都能跨越的高门槛。在国家开放汽车外资股比的市场大环境下,不仅国际车企巨头来势汹汹,同时政府补贴也在不断下降,对于尚未打入消费者群体并建立品牌凝聚力的造车新势力们而言,时间已经不多了。未来,面对行业洗牌加速的压力,新兴车企如何深入市场,抓住特定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将成为新势力们打造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造车新势力唯有通过市场检验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存活


造车新势力们的造车运动聚焦于用户需求和体验,革新汽车产品、创新商业模式,运用其创新力和颠覆力打破既有的汽车产业格局。互联网思维渗透到信息渠道、产品定义、组织结构、商业模式、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信息技术与汽车产品不断融合,汽车产业传统的“设计+制造+销售(4S店)+售后”的模式逐步演变为“设计+制造+运营+互联+后服务”的新模式,产业链价值发生转移,整个产业生态正在被重构。

市场是检验新兴车企真实竞争力的唯一标尺,只有通过了市场的检验才能真正获得消费者认可和成功。2018年,是造车新势力们新车集中上市的量产之年,也是其展开“第四空间”争夺战的关键之年,留给造车新势力们的窗口期也越来越短。在这行业竞争不断加剧、行业洗牌即将来临的关键时候,唯有把握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四化变革趋势,紧抓当今社会人们的出行痛点,真正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好车,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得以存活。

(郑方丹)

更多内容请搜索并下载满天星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