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已逝,他曾坦言,皈依佛门是他最智慧的选择!

据香港《明报》报道,《明报》创办人、著名作家查良镛(又名金庸)逝世,享年94岁。


金庸已逝,他曾坦言,皈依佛门是他最智慧的选择!


一部百年武侠小说史,自还珠楼主以下,名家辈出,惟金庸名头最盛、享誉最长,横扫华人世界。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十余年间写下15部作品。

一、金庸与佛教结缘

在金庸的著作中,经常会提及佛教和佛学经典,他曾说:“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60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金庸曾说,自己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1976年10月,他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他真如晴天霹雷,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此后一年中,金庸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其中,有汤恩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不能解答他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

这个疑问,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他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发现基督教的教义不合他的想法。

后来,他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金庸已逝,他曾坦言,皈依佛门是他最智慧的选择!


金庸说道,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不符合他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

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

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金庸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称之为“小乘”佛经。


金庸已逝,他曾坦言,皈依佛门是他最智慧的选择!


​他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自己心中的大疑问,他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随后,金庸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金庸很难接受和信服。

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

《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为了令人相信,甚至说些“方便妄语”也无不可,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金庸已逝,他曾坦言,皈依佛门是他最智慧的选择!

金庸书院

金庸真正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后,才对大乘经充满的神奇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金庸说:“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究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

二、金庸创作的起因


金庸已逝,他曾坦言,皈依佛门是他最智慧的选择!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1955年,《大公报》下一个晚报有个武侠小说写得很成功的年轻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报纸总编辑邀请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

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凭借他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与喜爱,金庸还是答应接替梁羽生的任务。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做了一个笔名,《书剑恩仇录》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作品一炮而红。

此书成功之后,金庸又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全港。十余年间,他写下15部洋洋大作。

80年代初,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时至今日,即便你始终不曾看过他的原著,但其作品在两岸三地不断被改编成的影视剧,可能也是陪伴你成长的一个标志。

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金庸宣布封笔时,不少读者为之遗憾。

三、金庸的出生及成长时期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

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


金庸已逝,他曾坦言,皈依佛门是他最智慧的选择!


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

蒋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

钱学森——金庸的表姐夫(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

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

……

在书香环境的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没有在战乱的颠簸流离中颓丧。

15岁的时候,金庸和两位同学一起合作,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根据招考的题目,做些模范答案给学生看,大概相当于今天《五年模拟三年高考》这类的参考书。这个书做得很成功,让他们赚了很多的钱。

有人说,金庸是最会赚钱的文人侠客,这一点,金庸在中学时候就已颇显锋芒。而看起来温和宽厚的金庸,年少时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

在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便是遭遇了两次被学校开除的命运。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有钱,他衣食都没了着落。金庸向一位蒋姓表哥求助,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四、一生喜欢冒险的金庸

作为武侠小说大家,这个身份或许是他享誉最盛的。而另一个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标签,便是报人,一个杰出的报人。

1947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从三千名投考者脱颖而出。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岁。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

1959年,35岁的金庸创办《明报》。他说:

“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

他的社评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侠小说,几乎也是以日更的节奏推进,数十年间无间断。

在这般工作状态下,还有个颇有趣的故事。当年《天龙八部》在《明报》连载时,金庸曾数次离港外游。小说连载不能断,他便请好友倪匡代笔。在小说第89回中,阿紫的双眼被丁春秋戳瞎,这个情节其实是倪匡写的。后来,金庸则以换眼治疗手段让阿紫复明了。


金庸已逝,他曾坦言,皈依佛门是他最智慧的选择!

电视剧《天龙八部》剧照

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奠定此生基业,30年时间,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而这份报纸开办之初,只有六千份的发行量。在困难的时候,所有职员的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说,“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来。”

金庸一生经历极其丰富,获颁荣衔甚多,他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是一代杰出报人、是学者、是华人文化界的重要的人物之一等等,见证了上世纪中国无数重大历史事件。

1972年,金庸封笔;

1989年,《明报》创刊三十周年的日子,金庸卸任社长职务;

90年代,金庸将《明报》集团卖给商人,退出商界;

2007年,金庸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

在完成了一次次谢幕后,

这次,他真的退出江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