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死前終於明白,當年烏江岸楚霸王項羽放棄逃生的原因,那麼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蕾小敗


我們來看看項羽自刎後到劉邦去世,這七年間發生了什麼。

項羽自刎於烏江後,劉邦還軍定陶,第一件事就是解除韓信的兵權,改封其為楚王。隨後為了安撫諸將,劉邦兌現戰前諾言,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 、燕王臧荼 、長沙王吳芮 、韓王信。

諸王很快聯名上書,請劉邦稱帝,劉邦自然是推辭一番,然後很“不情願”地在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是為漢高帝。

劉邦即皇帝位後,王后呂雉改稱皇后,太子劉盈稱皇太子,初駐洛陽,後根據婁敬的建議,劉邦定都長安,西漢正式建立。

剛剛立國的西漢極其不穩,原因無他,七個異姓諸侯王的封國加起來比劉邦自己的地盤大得多,這對中央無疑是個巨大的威脅,劉邦也顯然要重新清算,讓劉氏江山穩固下來。

張耳和吳芮是自然死亡,張耳之子張敖還是劉邦女婿,但後來還是因罪被貶為侯,趙國封地收歸漢廷。不久,燕王臧荼謀反,劉邦親自領兵討平,燕國收歸漢廷。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韓國遭匈奴圍攻,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自領兵征討,韓王信逃入匈奴,韓國收歸漢廷。

同年,楚王韓信被人告發要謀反。 劉邦藉口巡遊雲夢,逮捕韓信,將其貶為淮陰侯。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韓信被呂后騙至長樂宮鍾室處死,夷三族。

之後,劉邦又逮捕彭越,又是呂后將其處死,夷三族。

韓信、彭越被誅,使得英布扯起了反旗,年邁的劉邦抱病徵討,將其領地收歸漢廷。

至此,異姓諸侯王中只剩下勢力最弱的長沙王,對漢王朝已經沒有什麼威脅了,劉邦也沒管它。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劉邦殺白馬為盟,訂下誓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數年之間,劉邦將曾經的盟友悍將誅殺殆盡,而且猜疑心日重,對蕭何、樊噲等也起了疑心。然而,劉邦終於明白,即便是皇帝,即便是他,也並不是無所不能的。

彼時的漢王朝,異姓諸侯王的威脅暫告一段落,但北有匈奴,南有南越,西漢的國際格局相當不好。而且皇室內部后妃相爭,劉邦有意廢立太子,但太子羽翼已豐,跟劉邦聯手幹掉數位功臣的呂后更加不是省油的燈,廢立之事無疾而終。

劉邦在平英布之亂負了箭傷,在回京城的路上,他回了一次家鄉,作了他人生中最得意的文學作品《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或許是他自己誅盡猛士後的感慨吧。

劉邦強撐著回到了宮城內,雖然呂后給他找來了名醫,但他拒絕醫藥,一心求死。這時候的劉邦,終於明白項羽的處境,人力有窮盡,當真正一敗塗地後,又何必苟且偷生,不如死得其所。


平沙趣說歷史


曾經,項羽被逼迫到烏江岸,選擇自刎結束轟轟烈烈的一生。這樣的結果,正是劉邦想要的,自然歡歡喜喜開創了漢家的江山。可是劉邦也很疑惑,為什麼項羽放棄了乘船逃跑的機會,選擇自殺呢?或許得意滿滿時期的劉邦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到了最後,他卻知道項羽自殺的原因。

當劉邦臨死之前,才知道真正的英雄失敗之後,不會苟且偷生,而是想死得其所。想當年,楚霸王放棄逃生而求死,後有劉邦拒絕治療而求死。或許他們曾經是敵人,但是都是英雄,有著惺惺相惜的感覺。

眾所周知,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劉邦的野心很大,註定要與項羽決一死戰。可是,項羽終究是小看了劉邦,也沒有預料到自己的結局。在彭城之戰時,劉邦拉攏了56萬的諸侯大軍,準備討伐項羽。沒想到,卻沒有項羽的三萬人打的落花流水,最後只有十多人將劉邦護送逃走。

通過這一戰,可以看出楚霸王真的是名不虛傳,有能力帶兵打仗,以三萬戰勝了五十多萬,很厲害。可是,並不是只有武力強悍就能坐擁天下,這一點項羽有點欠缺。

這一戰之後,劉邦敗的很慘,對項羽更是恨得咬牙切齒。他下令,不管是誰擊敗項羽,都可以獲得一座城池。靠著這樣的恩惠,成功拉攏了韓信等人的幫助。在韓信的四面楚歌之下,項羽被逼上了吳江。他沒有選擇逃跑,而是自殺。

當項羽自殺後,劉邦坐上了龍椅。可是,逍遙的日子沒有過幾天,漢家江山面臨很多危急。殺了韓信和彭越,還有英布在造反。外面有匈奴正在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會闖進來。後宮之中,嬪妃們你爭我鬥,一場場陰謀和算計,令劉邦不知道如何選擇太子。

沒有辦法,為了家國安寧,劉邦再一次上戰場。當他的胸口中箭,奄奄一息的回到宮裡時,看到的是呂后那一雙滲人的眼睛,令劉邦徹底失望。自己辛辛苦苦大半生,只為別人做了嫁衣。於是,他拒絕吃藥與醫治,一心求死。

想想劉邦,再想想項羽,他們都是真正的英雄。得知自己已經失敗,並且沒有了東山再起的能力,不是選擇苟且偷生,而是想死得其所。


讀唐史


我們來看看劉邦臨死前都發生了哪些事情。

異姓諸侯王先後造反,其中包括劉邦的發小盧綰,劉邦先後平定,最後一個平定的是淮南王英布,劉邦在平定的過程中,受到了箭傷,而此時劉邦年紀也大,所以這是造成劉邦去世的主要原因。

劉邦殺白馬,立下盟約,非劉氏者不能稱王,非有功者,不能封侯,這個就是著名的白馬之盟。

劉邦想改立戚夫人之子趙如意為太子,但是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劉邦無奈之下,只能跟戚夫人說,沒辦法了,然後讓戚夫人跳楚舞,他唱《鴻鵠歌》。

劉邦平定英布回來的路上,回到了家鄉豐沛,與家鄉父老飲宴多日,並且做了大風歌,讓家鄉的小孩子跟著大風歌跳舞。

劉邦病重的時候,有人跟劉邦說,樊噲要和呂后一起,等劉邦一死,就要殺掉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劉邦一氣之下,讓陳平和周勃到樊噲的營中,殺死樊噲。

呂后為劉邦找到名醫為其看病,劉邦就問能不能治,名醫說能治,劉邦就罵名醫說:我本來是個布衣,以三尺劍奪得了天下,這個難道不是天命嗎?我快不行了,這個就是天命,即扁鵲來了,也沒辦法的。劉邦就給了名醫五十金,讓他走了。

呂后問劉邦:蕭何之後,誰擔任丞相呢?劉邦說:曹參可以。呂后問:那曹參後呢?劉邦說:王陵可以,但是王陵一個不夠,需要再加上陳平,而周勃可以當太尉。呂后又問:那接著呢?劉邦說:以後的事情就遠了,誰也不知道了。

從劉邦臨死前的幾個事情,他可能明白了兩件事情:一,不管生前在怎麼風光,終究是要死的,一切都是浮雲。二,即使是皇帝,也有無奈的事情。

我們再來看項羽,項羽為什麼要烏江自刎呢?在項羽最強的時候,都不是劉邦和韓信的對手,更何況天下已是劉邦的,即使項羽回到了江東,又怎麼可能東山再起呢?天命不可違呀,所以認命了。


歷史簡單說


原因就兩個字:孤獨!



當初項羽為何選擇烏江自刎?

只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還有“孤獨!”

想當年,他隨叔父項梁自會稽起兵,攜江東八千兒郎,南征北戰,從江南,一直打到了關中!鉅鹿一戰,威震天下。分封諸侯,西楚稱霸,他幾乎是憑藉著一己之力,不僅拾回了項氏一族的榮光,還使之更加耀眼,他成就了一番霸業。



這期間,他遇到了亞父范增,有了紅顏虞姬,還有那陪著他出生入死的烏騅!

這才是英雄該有的結局,這才是項羽終生所奮鬥的目標,可是到最後,這一切都化為烏有,所有人都已經不在,只留下項羽一人。

垓下之戰,項羽敗了!但誰敢說項羽此次逃出生天之後,不能東山再起?他是誰,他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



可是在烏江江畔,因為孤獨,項羽放棄了逃跑,當他看到最重要的人已經離他而去,沒有他們相伴,縱使拿下這天下又何妨!



同樣,這種孤獨感,劉邦臨死前,也體會到了了。當年他在沛縣揭竿而起,蕭曹相隨,結髮妻子呂雉,生死相隨。後來,他遇到了子房張良,兵仙韓信,他們亦師亦友,輔佐自己戰勝了項羽,打下了天下。



而時至晚年,當他劉邦一國之君,主宰天下的時候,這些人大都已經不在。當初在沛縣隨他一起斬白蛇起義的如今還剩幾人?

張良也走了,那個幫他打下天下的韓信,也死在君臣權謀的鬥爭之下,就連自己的結髮妻子,此時也是形同陌路。



劉邦此時回想自己這一生,他得到了地位與名聲,卻失去了兄弟和朋友。



此刻的他,和烏江江畔的項羽又有多大區別?在經歷過以後,他終於讀懂了項羽!

您好,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指教!


白話歷史君


楚漢爭霸劉邦和項羽這對滅秦的中堅力量,終於由合作變為了仇敵,開始爭霸天下了。項羽本是名門之後,又是大名在外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

可以說這時候的劉邦在項羽面前,渺小的簡直如同螻蟻一般。

可是,劉邦也有他的優點,雖然他個人的軍事才能不如項羽,但是,他的心胸比較寬闊,他能聽進任何人的意見去,而且還能根據別人的意見,做出正確的抉擇,這就是劉邦的了不起之處了,也是項羽學不來的地方,劉邦的優點,恰恰是項羽的缺點,這九個跟了劉邦和項羽一比高低的機會。

因為劉邦的這些優點,為他網絡了一大批的人才,之前跟隨他一起起義的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等人我們就不說了,楚漢爭霸的時候,他的帳下又填了幾個猛人,這幾個猛人中,尤其三個人對他的幫助最大,這三個人就張良、韓信和陳平。

大家都知道範增是項羽手下的唯一智囊,項羽只要有范增輔佐,那劉邦想把他給打敗,真的是太難了。

這時候是陳平幫助劉邦使用了一個離間計,離間了范增和項羽之間的關係,項羽開始懷疑范增,范增一氣之下離開了項羽,在回家的路上死去了。

項羽失去了智囊范增,在戰場上和劉邦打起仗來,就被動多了。

張良為劉邦出的計謀就更多了,包括鴻門宴上救過劉邦的命,然後在劉邦最低谷的時候,張良鼓勵劉邦東山再起,讓劉邦聯合韓信、英布和彭越,一起滅掉項羽,結果項羽就是在這三個人的配合下,把項羽給打敗的。

可是,當項羽逃到了烏江的時候,烏江本來是有一條船在等著他呢,但是項羽並沒有逃走,而是選擇了自刎烏江。

這件事劉邦一直沒有想明白,為何項羽明明是可以逃跑的,可以他偏偏不跑,這是何故呢?真的是不能理解呀。

項羽失敗後,劉邦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大漢王朝,韓信、英布和彭越也被劉邦封為了王。張良、蕭何、曹參等人都被封為了侯。

最後,劉邦在剿滅異姓王臧荼之後,還把自己最好的哥們盧綰給封為了燕王。

可是到了劉邦晚年,隨著他的身體越來越差,他對過於強大的異性諸侯王有了芥蒂。為了大漢江山的安危,他開始殺起異姓王來了,韓信是被呂后殺掉的。

劉邦在呂后的建議下殺了彭越。

韓信和彭越一死,英布就害怕了,英布最後選擇了反叛,劉邦前去平叛,英布戰敗逃走被自己的小舅子長沙王給殺了。

這時候的異姓王就剩下樊噲和長沙王了,因為長沙王屠殺英布用功,劉邦和呂后是不會找他的事情了,再加上長沙王的地盤在古代本來就不是富裕之地,所以,他們也沒有必要奪去滅長沙王。

劉邦因為平叛英布的時候,中了一箭,再加上他身體本來就有病,這就加快了他的死亡。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劉邦的好哥們燕王盧綰也要謀反了。

盧綰是怕劉邦百年之後,呂后會對他動手,畢竟他是異姓王,呂后殺了韓信,殺了彭越,英布也死了。他很怕呂后會在劉邦死前對他動手,所以,索性他就反了。

當劉邦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不敢想象,盧綰可是他一生最為信任的人呀,兩個人一起共事的時候,都是以兄弟相稱,而此刻連自己最信任的兄弟都反叛自己了,這是何等的無奈呀,又是何等的悲哀呀。

他想去問盧綰這是為什麼,他也想親自去把盧綰給殺了。但是,他已經起不來了,馬上就要歸西了。

也是直到此刻,他才理解了項羽為何在烏江選擇自刎。似乎真的是眾叛親離的感覺,已經走到了某路上,即使想掙扎也是難以活命的了。

與其那樣活著,還真不路死了的好,結果劉邦還沒等到平叛盧綰勝利的消息,就歸西了。就像項羽沒看到劉邦統一天下稱帝就歸西一樣。


史學達人


蕭何月下追韓信,追到以後,劉邦才正正經經地搞了一個儀式,拜韓信為大將軍。

儀式搞完了,劉邦就把韓信弄到自己的帳篷裡,君臣二人開始嘿嘿嘿論道。

劉邦問韓信,我都這麼風風光光把你拜為大將軍了,你總得有點真才實學的東西教給我吧。

韓信反問劉邦,大王今天逐鹿天下,對手是誰啊?是不是項羽?

劉邦說,是。

韓信又問,大王覺得項羽是個什麼樣的人啊?大王跟項羽比如何?

劉邦說,很多方面都不如。

劉邦心裡嘀咕,你特麼想說啥,趕緊的。

韓信說,那我就給大王談談我認識的項羽。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

婦人之仁,匹夫之勇!

什麼是婦人之仁呢?

韓信舉例子說,項羽這個人,對待下屬,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和顏悅色,有人生病了,他都能因為同情這個病人落淚,他還會把自己的美食分給下屬,但是呢,等到他的下屬兵將們立了功,他卻不捨的封侯封爵,不捨的賞賜了。他只懂得給人以小惠,不懂得給人以大恩。這就是他的婦人之仁。

什麼是匹夫之勇呢?

韓信舉例子說,項羽這個人,他力拔山兮氣蓋世,英勇無敵,一旦發怒的時候,成百上千的人都會被嚇倒,在戰場上,他衝鋒陷陣,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可是呢,這個人沒有頭腦,不懂得用人,不會擇賢而用,更不懂得收攬人心。這就是他的匹夫之勇。

韓信認為,在這兩方面,項羽遠遠不如劉邦。

劉邦聽完,很是滿意,對韓信頗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垓下之圍,項羽兵敗之後,為什麼不肯過江東啊?因為他是婦人之仁,匹夫之勇。

婦人之仁,說明他心不夠黑,他從江東帶來了五千弟兄都死了,就他一個人回去,他心有不忍。別人勸他過了江東,再拉起一票人馬接著幹,他心有不忍,他不忍心江東的人再跟著他送死了。他不忍心看著江東父老的子弟再血戰沙場了。在鴻門宴的時候,他竟然不忍心殺劉邦,導致最後自己兵敗被圍。

反觀劉邦,逃難的時候,為了不拖累自己,連自己的兒女都能踹下車,心有多狠多黑啊。

匹夫之勇,說明他頭腦不夠,臉皮不夠厚,只有一身蠻力。我們在生活中,見到一些人,他們臉皮太薄,所以不敢求人,只會自己蠻幹,缺少團隊合作精神。項羽就是這樣的人。他臉皮太薄,原來江東那五千人,是他的叔叔項梁拉起來的,項梁巔峰的時候,身邊圍繞著不少大將謀士,到了項羽這時候,什麼韓信,英布,彭越,都跑到劉邦那裡去了。他雖然對人和顏悅色,可是他拉不下臉求人,也拉不下臉見人。他怕回到江東,別人給他臉色看,他怕要再拉起一票隊伍,得到處求人。

反觀劉邦,臉皮真厚,項羽說要把他爹煮成肉羹,他還舔著臉要喝湯。

兩相對比之下,我們就知道,項羽為什麼會敗,為什麼不願意回江東了。

《史記》上曾記載一段特別有意思的對話,項羽問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

項羽要跟劉邦單挑,劉邦笑嘻嘻地說,老子寧願跟你鬥智,也不逞匹夫之勇。

換成別人,也許就應戰了,可是,劉邦臉皮夠厚,也不怕別人恥笑他沒膽量。他心裡也許在想,我早晚玩智商玩死你。

《三國演義》裡,曾有煮酒論英雄的橋段,劉備也是通過怕雷聲,向曹操示弱,表示自己膽子小,連雷聲都怕。真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劉備也不怕天下人笑話他連打雷都怕。臉皮也夠厚的。

項羽呢,只會逞匹夫之勇,只會釋放自己心裡那點狹窄的膽量。

除此之外,項羽的心不夠黑,臉皮不夠厚,還表現的有區別,核心卻是江東父老怎麼看他。

他在咸陽燒殺之時,心就夠黑,但是,他的家鄉江東父老難免會因此讚揚他,因為他燒殺的是暴秦。

他在鴻門宴人不忍心殺劉邦,因為劉邦是老熟人,他殺了劉邦,他的家鄉父老難免在背後指摘他不分黑白,連朋友都殺。

他不肯過江東,因為特麼江東都是老熟人,一碰到老熟人,他的面子比天都大。


西堤君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很多人惋惜項羽,明明再堅持堅持就有捲土重來,反敗為勝的機會,怎麼就放棄逃生,魂斷烏江?

自項羽死後,劉邦統一中原,封王封侯,一系列的大整合管理,然後再削兵權,剷除功高蓋主有威脅的人,維護領土主權。

身邊的人換了一波又一波,如今的自己再也不是那個嬉皮笑臉,吊兒郎當的小亭長了,多年的帝王權術鬥爭生活,早已讓劉邦變了一個人。

直到彌留之際,劉邦才終於明白,當年烏江岸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放棄逃生。

那麼,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寧願自殺,也不願逃生呢?

一,作為貴族子弟,項羽身上有種不成功就成仁的英雄氣節

項羽的家族世代都是將軍,不過項羽出生時,他的家族已經落沒。

但是家中叔伯都用心培養他,項羽自己也十分優秀。

他認為,做人要有雄心壯志,不過他不屑於使用陰謀詭計,要贏就要贏的光明正大,坦坦蕩蕩。

換句話說,項羽就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他認為的爭天下就應該在戰場上廝殺,而不是百般算計,權衡利弊。

所以,有了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項羽渾然不知。即使對峙江東時,項羽的隊伍依然殺傷力很強,劉邦想到了“攻心計”,讓自己的隊伍唱起楚歌,項羽的士兵們思鄉悲痛,士氣就低落了。

那一刻,項羽知道自己輸了。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項羽無話可說,抱著不成功就成仁的想法,不想讓他人髒了自己,就決定留下浩然正氣決然自刎。

二,追求完美的項羽,不能容忍自己犯下輕視敵人而導致失敗這樣的低級錯誤

項羽武藝高強,力大無窮,高大帥氣,身邊還有很多人追隨,做什麼事情都很出色。

總之,項羽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可往往越是優秀的人,就對自己的要求越高。

他想做的更好更完美,想要擁有更多的東西。

這類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容易輕視比自己差很多的人,只有和自己能力相當或者比自己強的人出現,才會有警惕心理。如果劉邦的性格穩重一點,或者劉邦的出生好一點,項羽一定也會忌憚他,不會給他躍在自己之上的機會。

項羽懊悔沒有早點殺了劉邦,更恨自己當初看走眼了。悲傷,憤怒,後悔,痛心夾雜在一起,就動了自我了斷的心思。

三,自尊心很強的項羽,無法接受自己以失敗的樣子面對江東父老,更怕禍及江東父老

舉一個例子,某人是他們村子裡唯一一個優秀的大學生,他從小那麼努力,成績也很優秀,在全村人的厚望祝福中踏上了上大學的路途。

結果,因為一件自己壓根沒注意的事情,被開除了學籍,不能上大學了。

雖然,可以復讀重新考,但是心受不受傷?看著對自己寄予厚望的人又是什麼滋味呢?

項羽就是這種感受,他熱愛那片他自小長大的土地,愛那裡擁護他的黎民百姓。即使回去,也應該是衣錦還鄉,而不是如今落魄的模樣。

何況,他已經看清了劉邦不擇手段的本質,以劉邦的性格,一定會斬草除根,如果他回去,那麼劉邦也一定會想盡千方百計來逼他現身。

到那時,那些擁護他的百姓又如何能倖免於難呢?所以,項羽不得不死,為了自己,也為了江東父老。

有書君認為,在個戰亂年代,項羽的勇敢剛正氣節很值得去讚賞,記得花蕊夫人的一句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三十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看看,同樣是男人是將士多諷刺啊!

那個紛亂的年代,多的是人不擇手段,棄其妻女,苟且偷生。就連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都是用來諷刺當時南宋時期,那些輕易向金人低頭的軟骨頭統治者。項羽,是那個紛亂時代的英雄,是個真正的男子漢!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劉邦去世之後有沒有明白相遇為何烏江自刎,全憑後人臆想,有沒有實際記載,不過倒是可以解析下項羽為何自殺?(條件是項羽真的能跑,因為歷史上並沒有記載項羽能跑)。

項羽烏江自刎應該是最正確的決定,無論是在當時眾叛親離還是現如今的流芳百世,他的自殺是唯一的出路。《史記》是司馬遷寫的,他對項羽的褒揚是非常多的,“勇猛無敵,能征善戰,更是宰割天下的帝王,他擊潰秦軍主力,入關後分封天下諸侯,沒有一個是不畏懼他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卻四面楚歌,落得個烏江自刎的結局,很多人認為項羽可以回到江東,捲土重來,事實真是如此嗎?

首先:項羽起兵並不稀有

項羽一開始率領八千子弟兵,憑藉這點兵力成了天下霸主,這個確實厲害,但是不意味著同樣的事情他還能再來一次,因為在項羽起兵的時候,有很多起義軍,他們並不比項羽擴張的速度慢,都是從幾千迅速成為幾萬、幾十萬的人物。

比如:陳勝、吳廣、周文、周市、武臣、韓廣、張耳、陳餘、臧荼等

所以這是第一點,項羽迅速崛起在當時秦末暴政的前提下並不是非常稀奇,反而很多見。

(項羽劇照)

其次:捲土重來不可行

項羽回到江東,江東人民還會擁戴他嗎?我想是不會的,人們選擇起義,推翻暴政,那是迫不得已,哪個百姓喜歡戰爭,自古以來戰爭傷害最大的就是百姓。大家都直到項羽面臨失敗,而且是一敗塗地,國家很快會進入一統,休養生息,百姓安居樂業,誰還會支持項羽再次起義?

即使是江東父老,他們會考慮即使再次起義也未必能成功,就想政治家王安石寫的:“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意思很明顯,敗成這個樣子,即使江東弟子還在,又有多少人願意追隨他捲土重來,理想是美好的,實際上現實非常殘酷。

最後:項羽性格使然

項羽想的也是這樣,假設他真的能逃跑,按照史書記載的性格,項羽不會幹出這種事,他毫無疑問的會選擇自殺,不會苟且偷生,他在最後一刻才意識到自己想要的無非是天下太平,不再有戰事,如今雖不是自己勝利,但是最終的結局是一樣的,項羽有可能會認為自己,還有能力再次集結江東弟子,然而自己也不想這樣做。

(劉邦劇照)

劉邦明白的是什麼?就是上面項羽所想

反過來看看劉邦,他在登基之後,逐步消滅異性諸侯,分封同姓諸侯,並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徭役,然而在自己討伐英布的時候,不幸被流矢射中,之後一病不起,同年去世,據記載,大夫要給劉邦治理,劉邦都沒有同意,反而是順其自然,命由天定,此刻我們能想到的項羽,他應該比我們更加了解當時項羽自殺時的情形以及項羽的性格。

所以我認為劉邦明白的也就是這些,與其苟且偷生,不如順其自然。


羽評郡主


自古英雄都有惺惺相惜之心,項羽是劉邦最大的敵人,劉邦建立漢朝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項羽的奠基。項羽推翻強秦,何其轟轟烈烈,而其烏江自刎,又何其壯烈凜然。因此,項羽對於劉邦的震撼,是非常大的。而劉邦對於項羽的思考,也必然是長期的。

話說英雄落幕,無限淒涼。當劉邦處於楚漢之爭中,或身處漢帝之時,對權力的追求是最主要的。這個時候,劉邦自然不會明白項羽為何甘願赴死。

劉邦晚年,其心畢竟已累,其身畢竟已疲,大是大非大驚大險經歷過來,也就自然看開了。尤其是漢室地位已固,後顧之憂也基本不在存在,這時劉邦或許會發現解脫是多好的結局。而項羽在烏江自刎,其實也是一種解脫,和劉邦並無不同。

另外,劉邦死前的感悟,和劉邦的秉性也是分不開的。劉邦起於草莽,通過一系列未曾料想的機遇,才得以建立霸業。在這個過程中,劉邦能屈能伸,能隱能忍,能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裝孫做子都不為過。世間一切繁文縟節、尊嚴俊傑,對於劉邦是毫不相干的。

而劉邦為帝以來,地位不同往日,在乎的東西也就日漸多了起來,而不再簡單以“識時務”為唯一評價標準。在這個階段,劉邦自然開始形成一種帝王傲氣,越來越看中顏面、氣節、氣質這些東西。而這是劉邦曾經完全所未擁有過的。

因此,項羽大敗而刎,對晚年劉邦來講完全就是一種英雄氣概了。英雄自當如斯,如果項羽選擇逃跑或者委曲求全,對劉邦的震撼大概也就沒有那麼強了,而劉邦也僅僅把他當做一個失敗者,而不是英雄看待了。



蘇綻


劉邦死前明白了項羽的死,那就說明劉邦死前經歷和項羽相似,所以才有所感悟。劉邦死前做過什麼呢!

劉邦死前平諸侯之亂,親人兄弟相繼罹難。這其實才是最讓他痛惜的。而項羽恰恰是這樣一個重情重義的人。於他而言最愛的人和最親的兄弟手足都死了,即使奪得了這天下,又能換回來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