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圈”裡的中國式留學家庭

在中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似乎永遠矇昧在一層面紗之下:

  •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可能是威嚴的,是高高在上的,是不容忤逆的。
  •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普遍是需要激勵的,是個人化的,是飽含殷切期盼的。

很少有人主動去探求對方陣營裡裝著多少對自己的關切,也很少有家庭能徹底逃出這個不可言說的怪圈。

特別是對於藝術生而言

在中國,學習藝術著實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它不僅需要學生個人的堅定意志,更需要每一位家長對藝術的理解,以及對孩子藝術天賦的發掘、培養與支持。

畢竟大多數人對於藝術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刻板印象:


“怪圈”裡的中國式留學家庭

藝術生眼中的自己


“怪圈”裡的中國式留學家庭

大眾眼中的藝術生


也正是在這種土壤之下,多數藝術生與父母之間,似乎有著更為尖銳的矛盾所在:

  •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學藝術往往意味著高消費、不安穩、難就業,甚至不相信孩子有學習藝術的潛力;
  • 對於孩子來說,學藝術往往是一個發現自我、追求自我、最終實現個人價值的旅程,而藝術的應用範圍也早已遍佈於各行各業,比如工業、交互、服裝、平面、建築等等。

客觀上來講,兩者的角度都沒錯,但著眼的視角不同,一種是基於當下中國藝術教育的環境,以及父母對子女天然的關切;而另一種更放眼於歐美最先進的藝術體系,以及發展趨勢。

特別是在當下社會,藝術留學早已成為趨勢,留學歸國的高素質、高學歷人才已在無聲無息之中,抬高了用人企業的招聘標準,同時,公派留學、獎學金等方式,也為不少藝術留學生解決了花銷上的後顧之憂。

話是這麼說,但是改變觀念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落實到生活中,往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不僅需要家長與孩子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兩者的相互理解與支持。康石石作為一個過來人,曾經面臨過一樣的問題,以下,是一點經驗,希望能對當下仍處於迷茫之中的藝術生家庭有所幫助:

1. 尊重是傾聽,而不是決策

尊重是人與人之間最基礎的相處之道,然而,當尊重被放在親子關係之中時,平等的天平似乎就此打破。作為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少吃點苦,因此,難免習慣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判斷孩子的未來發展,無形之中,卻使孩子的生活陷入矛盾之中。

比如,當一些家長鼓勵孩子自己做出決定,但往往又對孩子的決定無法滿意,並通過各種理由來反對孩子的看法和決定,從而促使事情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這個過程中,孩子其實一直在妥協。


“怪圈”裡的中國式留學家庭

LW同學,漢藝17屆學員 ,首飾設計專業,獲皇家藝術學院等院校offer


但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之下,家長們能成為一名更為優秀的傾聽者,而不是一個純粹的決策人。理解孩子們的天馬行空,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對應的問題。當然,學生也需要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和理解他們的難處與憂慮,從而避免由此而產生的矛盾或單方面的壓抑。


“怪圈”裡的中國式留學家庭

L同學,漢藝17屆學員 ,首飾設計專業,獲皇家藝術學院、哥德堡大學等院校offer


2. 家人的支持,是最好的鼓勵與幫助

藝術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特別是在出國留學期間,作品集的創作過程往往需要耗費藝術生很多心血,對於陷入創作困難期、瓶頸期的藝術生來說,家人的支持往往是最好的幫助。

比如L同學,來到漢藝之前,已經是東南大學工業設計的在讀研究生。當時,她的同學都已陸續找到條件待遇、前景不錯的工作。但由於L同學十分熱愛珠寶設計專業,便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工作機會,選擇從頭開始學習珠寶專業並申請留學。

更難得的是,L同學的父親十分支持,“她想學我們就支持她學,雖然她的同學們都已經工作,而且都是一些不錯的公司。但她既然選擇了出國,我們就尊重她的選擇。”甚至,在L同學進行作品集的最後製作,以及拍攝階段時,她的父親都一直留在北京為她提供幫助,直到最後成品拍攝結束。

“怪圈”裡的中國式留學家庭

L同學,漢藝17屆學員 ,首飾設計專業,獲皇家藝術學院、哥德堡大學等院校offer


當然,最終的結果也足夠令人欣喜。 一個從未接觸過藝術設計的理工科學生,通過半年的努力,最終考上了RCA、BCU、哥德堡大學、愛丁堡大學等名校。其中,除了她自己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刻苦的精神外,家人的支持和幫助,也是為她掃除一切後顧之憂努力拼搏的保障。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運,很多時候,家人對藝術學習缺乏理解、不支持,往往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打擊和壓力。

比如,W同學原本是會計專業,出身於純理科家庭的她,卻對珠寶設計情有獨鍾,並最終決定在英國讀完會計專業後,轉專業申請珠寶設計MA。但在後來的過程中,W同學卻因為家人的不支持而陷入沮喪,甚至每當她很認真地在做設計作業時,家人總會勸她放棄,認為她“沒有這個天賦,是瞎折騰”,“我們以為你是玩玩的,這種事不要太認真,嘗試過就好。”目前W同學,仍在堅持準備珠寶設計作品集,而這正是她與家人妥協後所換來的。

以上兩種情況,都真實地存在於我們身邊。

當面對孩子的未來專業選擇時,人們總會討論什麼專業有前途、好就業。特別是當父母對於自己所處的工作有充分了解,並掌握一些應對資源時,總會希望孩子能來接自己的班,而不願意讓孩子去挑戰其他行業,以此來讓孩子少吃點苦。然而,

這種順理成章卻很可能埋沒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賦,同時,也會無形中增大孩子的壓力。


“怪圈”裡的中國式留學家庭

L同學,漢藝17屆學員 ,首飾設計專業,獲皇家藝術學院、哥德堡大學等院校offer


3. 放手,是為了更好地面對

無論多大,子女在父母眼中,依然是個孩子。但是這種保姆式教育卻普遍存在一些弊端:很多人在成年後的自理能力與生存技能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但留學,往往能極大鍛鍊學生的生活能力以及自我約束力。畢竟,在國外,學生要獨自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需要自己製作學習計劃,以確保能夠更好的學習,包括各種日常生活瑣事,都需要提前準備和練習。

因此,家長的適度放手,對於孩子的成長十分必要。不要過於面面具到、事無鉅細的為孩子準備,他們需要一個成長的機會,來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生活和挑戰。

“怪圈”裡的中國式留學家庭

Lw同學,漢藝17屆學員 ,首飾設計專業,獲皇家藝術學院等院校offer


4. 督促,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進步

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之中,康石石及其教研團隊遇到過各式各樣的家長,大部分家長對於孩子的學習都十分關切,但仍然存在少部分家長,可能由於某種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對孩子的學習存在一定忽視。

對於藝術生來說,很多人並不是沒有天賦與想法,更多的是缺乏將想法貫徹落實的決心與行動力,甚至存在部分只能紙上談兵,卻長期不做作業,經常曠課的情況。因此,家長的適當督促,往往必不可少,當然,康石石在此所說的督促,並不是指嚴苛的緊迫盯人的教學方式,而是,對於一些相對缺乏自律性的同學,家長可以做好適當的督促和引導,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怪圈”裡的中國式留學家庭

LW同學,漢藝17屆學員 ,首飾設計專業,獲皇家藝術學院等院校offer


5. 合作,是最理想的狀態

在上文中,康石石所提到的尊重和支持,其實,都離不開父母與孩子的合作。對於留學而言,這並不是孩子或家長一個人所能獨立完成的事情,合理的分工與協作,才能最終取得一個好的結果。

對於孩子來說,要在體諒父母的想法之餘,將自己學習藝術的理由客觀、清晰地描述清楚;同樣,對於家長來說,愛是幸福的,也同樣會是枷鎖,不要以愛之名為孩子決定他們所要做的事情,將自己的想法和顧慮與孩子們平等溝通,通過協商來解決問題,才是一個家庭最為理想的狀態。

Final:一個家庭,正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而在當今留學已蔚然成風的浪潮之下,如何進一步完善自己,提升價值,從而不被社會淘汰,是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難題。留學,也許並不是唯一選擇,但至少在現在看來,依然是一個有門檻、有優勢的選擇之一。

與我們聯繫,可微信關注康石石公眾號:kang-shishi,後臺留言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