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澤東之歌》驟然停播

1951年,曾流行一時的由張春橋作詞、盧肅作曲的《毛澤東之歌》驟然停播,銷聲匿跡。這到底是什麼緣由?幾張發黃的報紙,將這個疑團慢慢解開的同時,那些歷史的細節也令人忍不住發出聲聲感嘆。

■《毛澤東之歌》驟然淡出歷史舞臺■

1941年,時任《晉察冀日報》副總編輯的張春橋創作了《毛澤東之歌》(盧肅作曲)。這首歌問世後,曾產生過比較大的影響,不僅在解放區廣為傳唱,新中國成立後也曾流行一時。歌詞是:

密雲籠罩著海洋,海燕呼喚暴風雨。你是最勇敢的一個,不管黑暗無邊,夜霧茫茫,從不停息你戰鬥的號召,從不收起你堅強的翅膀。

在南方,在北方,從中原,到邊疆,你響亮的聲音,鼓舞著鬥爭中的人民,溫暖著受難者的心。

敬愛的毛澤東同志,我們光榮地生活在你的年代,學著你的榜樣,跟著你的火炬,走向光明幸福的新世界。

敬愛的毛澤東同志,你是勝利的旗幟,光明的象徵,我們光榮地生活在你的年代,學著你的榜樣,跟著你的火炬,走向光明幸福的新世界。

1951年《毛澤東之歌》驟然停播

1951年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所作的“1950年全國流行歌曲調查”中,這首歌高居排行榜第三位。“張春橋一生做了不少壞事,但這首歌詞當時該算是好的。曲作形象地概括了抗戰的艱苦,深情地歌頌了毛澤東思想的光輝。”《中國現代音樂家傳》的評價。

然而,這支曾經廣為傳唱的歌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1年,竟然驟然淡出歷史舞臺,竟至銷聲匿跡。這讓很多人感到詫異與驚訝。

有人回憶延安歲月時,就談到了這樣的細節:“調皮的男孩,有時唱歌亂改歌詞,他們並沒有惡意,只是為了好玩。比如唱抗大校歌,‘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子孫’,他們解嘲地唱成‘倒黴子孫’。那時,在晉察冀的張春橋寫了一首《毛澤東之歌》,歌詞是‘密雲籠罩著海洋,海燕呼喚暴風雨,你是最勇敢的一個……敬愛的毛澤東同志,我們光榮地生活在你的年代’,他們改成‘光榮地抽著你的菸袋’。”

1951年2月11日,時任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的周巍峙在《人民日報》發表《略談歌頌毛主席的歌曲創作》一文,點名批評《毛澤東之歌》。“我看了二十幾個歌頌毛主席的歌曲,有的是群眾自己的創作,在這些歌曲裡最常見的詞句是‘大救星’‘恩人’‘像爹孃’,或者‘北斗星’‘幫助咱們把身翻’‘跟著他’,以及‘飲水要思源’等等,僅僅有少數歌子提到人民的力量。這些歌曲雖然反映了群眾對毛主席衷心的敬愛與感激,卻沒有充分反映出領袖與群眾之間的正確的關係,或者

反映得還不夠恰當。領袖的偉大就依靠於他是真誠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善於集中群眾的智慧,發揮群眾的力量,因此他才能領導群眾在十分艱鉅與複雜的鬥爭中贏得勝利。” 周巍峙毫不吝嗇地稱讚道:“陝北民間的詩人孫萬福曾用‘高樓大廈平地起,蟠龍臥虎高山頂’這兩句話歌頌毛主席,‘蟠龍臥虎’要依靠‘高山’,‘高樓大廈’要從‘平地’建起。這樣他就把領袖與群眾的關係正確地表現出來了,而不是把領袖寫成了‘超人’與‘救世主’。”文章指出:《毛澤東之歌》詞中雖也著重說明了毛主席剛毅的戰鬥精神,以及他在革命中的領導作用,但他所選取的形象是暴風雨中的‘海燕’,是‘黑暗無邊,夜霧茫茫’。對偉大領袖與迅速發展的人民力量缺乏有力的描繪。” 同時,文章還插入曲譜圖,對《毛澤東之歌》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提出了批評,指出其“曲調過於平淡,情感沉鬱”,“更帶有感傷的成分”。

1951年《毛澤東之歌》驟然停播

■張春橋對批評的回應■

1951年3月11日,《人民日報》刊發了張春橋的答覆。全文如下:

今天讀到《人民文藝》第八十七期所載周巍峙同志《略談歌頌毛主席的歌曲創作》一文。我完全同意他對我和盧肅同志合作的《毛澤東之歌》的意見。他所指出的許多缺點,是一九四一年“七一”前寫成這個作品時我們就感到了的。一九四三年整風時,我對這支歌曲也曾進行檢討,和巍峙同志這篇文章的意見基本上也是一致的。這支歌人民廣播器材廠曾灌過唱片,為了不使它再推廣,我已請人民廣播器材廠停止發行。謝謝你們。

對於張春橋的來信,《人民日報》還寫了個編者按:“這個歌曲,除人民廣播器材廠停止發行外,各地廣播電臺應即停止播送。”也就是說,周巍峙對《毛澤東之歌》“和現在人民的距離很遠了”的批評,不僅張春橋表示認可和贊同,黨的喉舌《人民日報》也深表贊同與支持,說明當時大環境、大氛圍對文藝批評是包容的,對個人崇拜是持批判態度的。

1951年《毛澤東之歌》驟然停播

1951年4月20日,上海音樂家協會就曾召開關於歌頌領袖的歌曲創作座談會,討論《毛澤東之歌》。

1954年3月28日,《人民日報》的《人民文藝》欄目發表呂驥《為創作更多更好的群眾歌曲而努力——談關於群眾歌曲創作的幾個問題》一文,《毛澤東之歌》再次被當作“靶子”受到批評。” 至此,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毛澤東之歌》之所以驟然退出歷史舞臺以至銷聲匿跡,主要是因為“對偉大領袖與迅速發展的人民力量缺乏有力的描繪”。(本平臺未徵得原作者同意,對原文有刪節,在此表示歉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