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已經連續四天沒有更新啦,這就是施佬這個公眾號是業餘寫作的證據啊……在工作之餘能做的事情終歸有限,因此有別的東西的時候就難免顧此失彼,這周有別的文債要還,加上週末還要寫軍評……就算施佬是個老母豬你們也沒法看到這些扯淡的東西了。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錯過了魚雷型號的網絡爭論,又錯過了試射“巨浪3”彈道導彈的新聞熱點……反正施佬才疏學淺,對這兩樣東西本來也沒什麼研究,正好美國人又公佈了一波江南造船廠的衛星圖,施佬還是順手先給大夥兒胡謅一番軍艦佈置這種事情。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在這張衛星照片裡,052D兩個批次的艦長差距很明顯

這次公佈的照片裡有幾張位於船廠內不同位置的艦艇圖,其中有兩組位於不同位置的052D和052D(長船體)型號的對比,倒是很鮮明的展現出了這兩型前後接續建造的驅逐艦在甲板佈局上的變化,也就是新批次的052D通過對艦尾部分結構的修改,在不改變驅逐艦水線以下設計的情況下實現了對直升機起降甲板的加長。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在這張上,“大不一樣”就變成了“不大一樣”

不過仔細看這些照片,可以發現兩個批次的052D在艙室尺寸等一些細節問題上還是有頗多細小的調整,這其中可能不少都是為了直升機甲板的尺寸達標。而說起這種在規定體型下進行調整的故事,就不由搬出來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案例。這兩個案例都是上世紀70-80年代的北約艦艇,也都是同一艦型要求下通用型和防空型的不同需求所導致的佈局調整,但是不同國家在面對同一問題時的不同決策,也能看出不同國家海軍的觀點和取捨。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在各國海軍都追求頭上頂個盾這件事之前,各國在護衛艦上的發展是各有特色的

第一個案例是荷蘭海軍70-80年代建造的“科頓艾爾”級護衛艦和“雅各布·範·赫姆斯科克”級防空護衛艦。在建造年份上,“科頓艾爾”級護衛艦在前,是荷蘭海軍在那個年代中極為成功的一款通用護衛艦,這型艦在不到4000噸級的排水量限制下,在反潛、防空、反艦武器和艦載直升機領域都做到了兼顧,同時還利用燃燃交替的動力系統獲得了較好的航行性能,不僅成為比如聯邦德國F122型護衛艦的設計母型,也成為隨後荷蘭海軍防空護衛艦的設計基礎。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科頓艾爾”屬於施佬小時候最喜歡的那種面面俱到的護衛艦

當時世界各國流行所謂的“模塊化”設計,無論是出於節約研製成本和縮短設計週期的考慮,還是從運用“模塊化”的先進設計理念的角度考慮,荷蘭海軍的防空護衛艦使用的艦體與“科頓艾爾”級基本是一模一樣,一樣是130米長,14.4米寬,二者的主要區別就在於艦上的艦載武器系統:“雅各布·範·赫姆斯科克”級要在艦上安裝一套MK-13艦空導彈發射系統,以及“標準1”艦空導彈相關的照射雷達和彈藥庫以及再裝填裝置。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想要防空怎麼辦,自然是一套MK13伺候,注意該艦“守門員”炮前方用於再裝填的吊臂

MK13在設計上屬於相當成功且“精巧”的導彈發射裝置,但再怎麼說,一套備彈40枚中程艦空導彈的發射系統的體積也小不到那裡去,尤其在一艘排水量不到4000噸的護衛艦上,這套系統已經毫無疑問是艦上的核心裝備,為了給MK13發射架下方的彈庫以及相應的照射雷達騰出空間,“雅各布·範·赫姆斯科克”級把“科頓艾爾”級煙囪後部的甲板空間基本都用於佈置這套系統,原本的直升機機庫和甲板則因為無處可放而選擇取消。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這樣看來,MK13的整套裝置其實也是挺佔地兒的

於此同時,因為加裝了中程艦空導彈系統,“雅各布·範·赫姆斯科克”級也就成了艦隊的防空核心,艦上的指控系統自然也上了一個臺階,這都增加了艦橋體積的要求,並要求該艦的艦橋進一步增加長度。但是“科頓艾爾”級艦橋前後的空間都沒有太多的空間:主桅杆後是反艦導彈,再往後是燃氣輪機系統的巨大進氣道;艦橋前方則是76毫米炮和“北約海麻雀”艦空導彈。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既然是設計精巧,那也就意味著沒有什麼東西是多餘的

在這樣的限制下,“雅各布·範·赫姆斯科克”級最後選擇把直接去掉了主炮,讓該艦在艦艏看起來似乎少了什麼。但在噸位和主尺度的限制下,這已經屬於“雅各布·範·赫姆斯科克”級能夠做到的最合理的佈置了。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最後這船什麼都好,就是看起來前主炮被人偷了……

隨後沒有幾年,法國人也遇到了相似的問題,他們在70-80年代連續建造了7艘以反潛為主的“喬治·萊格”級通用驅逐艦,並在隨後開始在該級艦的基礎上改進發展新一代的防空導彈驅逐艦也就是後來的“卡薩爾”級。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喬治·萊格”作為冷戰後期法國驅逐艦的象徵,也代表了法國70年代技術水平

“喬治·萊格”級通用驅逐艦的噸位也是4000噸級,使用更具法國特色的柴燃交替動力系統(畢竟法國人在艦用柴油機上比別的國家有更高的水平和更好的產品),在利用其艦體發展防空驅逐艦的時候,也遇到了與荷蘭人相似的問題:為了在艦上塞進一套MK13以及“標準1”艦空導彈相關設備,法國人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一套MK13,在多少國家上演了不同的戲劇故事

首先被放棄的是艦尾的拖曳聲吶系統,對於防空驅逐艦來說拿走這件東西並不讓人心疼;隨後自然是直升機庫頂上的“海響尾蛇”近程艦空導彈系統,畢竟都要上區域防空導彈了,近程點防空也不算什麼事兒了;法國人還順便把飛魚反艦導彈挪到了煙囪前面,但這還不夠,為了將“卡薩爾”的相關設備全部裝上,法國人還得想辦法再騰出一點空間。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拿走拿走別客氣!

既然採用了柴燃交替的動力系統,那麼無論是巨大的煙囪還是煙囪前方尺寸不小的燃氣輪機進氣道都沒法刪除;艦橋本身因為更多的設備還需要擴大,也沒有辦法縮小。因此很自然的,剩下的就和荷蘭人一樣,就只剩下拆掉艦艏的100毫米艦炮了。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事後……這100炮不是好好的還在麼

但是法國人對於68型100毫米艦炮的熱愛有豈是施佬這樣的凡夫俗子能想象的,出於各種原因,法國海軍寧死也不願意取消艦艏的主炮,於是最後設計部門只能打煙囪的主意——將動力系統從原本的柴燃交替換成全柴動力,這樣整套動力系統的煙囪尺寸可以大幅度減小,那些對燃氣輪機必不可少的進氣道也可以去掉了。唯一的代價是全柴動力的“卡薩爾”的最高航速只能達到29節,比“喬治·萊格”減少一節。不過反正這時候法國人已經在設計最大航速只有27節的“戴高樂”號航母了,29節完全夠用,又有什麼好爭辯的呢?


“拆東牆補西牆”,那是海軍戰艦設計的藝術!


▲ 當然,有一門100炮在艦艏,“卡薩爾”的構型確實更加協調

在艦艇設計這件事兒上,所謂的妥協和取捨就是這樣,很難說法國人還是荷蘭人的選擇才是真正合理的選擇,但在後來人看來,這樣的改進取捨的過程,也算是一件極為有趣的典型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